■文/周菊菊
談新時期我國高校變相和諧師生關系的特征及成因
■文/周菊菊
摘要市場經濟影響下,人們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能力、素質等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我國高校師生關系也呈現出冷漠、功利性、庸俗等特征。事實上,這些特征正是當下社會環境在高校里的一種投射,是與外界實現的一種變相和諧,而這些特征的出現又與諸因素密切相關。
關鍵詞師生關系變相和諧社會化投射
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應該改變已往“象牙塔”的定位,融入更多社會成分以便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拉進學校與社會的距離,增強學生對以后社會的適應性。本文就目前我國高校師生關系呈現的特征,從外在環境與高校屬性符合度上加以探討,追尋其在某種角度上的合理性即一種變相和諧關系。
變相和諧是從事物對環境的適應來談的。當某一事物與外在環境不相適應時,若該事物通過自身的努力最終迫使大環境發生了改變,使之服務于它自身的發展而實現一種和諧(正相的和諧);反之,若該事物無力改變環境最終改變自己適應于大環境,此時兩者也可以達成一種和諧,這種和諧即為本文所談的變相和諧。
(一)冷漠疏離性
在大學校園里,學生見到老師形同陌路的現象司空見慣;而在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看小說、睡覺等違紀行為也熟視無睹,有的學生甚至遲到早退自由出入課堂,忽視老師的存在。其實這種現象在社會上再正常不過了,走在熙熙攘攘的街上,人們的腳步是匆忙的,表情是冷淡的,生活的壓力讓他們無閑暇來彼此交流;下屬在領導面前不積極表現、履行職責,領導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會對其進行苦口婆心的說教的,該怎么做全靠個人自覺,否則很快就會被撤職。
(二)功利性
學生因認識到某個老師對以后自身的發展會有利,而去刻意討好、主動拉近自己和老師的距離;老師也常會因科研任務而去指使學生幫助其收集資料、做課題和項目等。市場經濟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功利性,這種師生關系只不過是對其的一個具體展現。實際上,學生為了討好老師自己也會付出很多,老師利用學生的同時學生也能間接學習、鍛煉自身的某些能力,也是一種“共贏”、互惠互利。
(三)庸俗低級性
當學生考試不及格時,有些老師就會含沙射影地向學生說出“活動活動”、“走走關系就沒事”的話;大學環境的自由、開放性,也出現了很多師生戀現象;以上這些均體現了師生關系很強的世俗性。“關系”現象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社會上的一些陰暗面,對以后的社會生活有個全面的認識。“師生戀”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情感意識、認知的趨于成熟,步入社會,領導與下級的戀情也極其常見。
(一)社會大環境
市場經濟轉型期,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對人各種要求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人們所面臨的壓力也不斷增加,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人們間的交流相對來說就減少了很多,人情比較冷淡。學校生活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且最終必將指向、融入社會,所以在校園生活中加入一些社會成分,可以減少學校與社會的落差,增強學生日后適應社會的能力。
(二)學校方面
1、高校擴招:高校擴招為變相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出現提供了政策保障。擴招后,高校學生數急劇增加,而教師數的擴大卻滯后很多,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一個老師需管理很多學生,囿于時間和精力的限制,必然導致師生交流機會的減少,出現冷漠疏離的現象。
2、高校課程設置:高校在開展公共必修課及選修課時,往往都采用大班授課,而且老師也是經常變動,這就增加了老師與學生進行交流的難度,從布局上促成了變相和諧關系的產生。
3、后勤社會化:一般而言,高校內部教師公寓與學生宿舍分屬不同區域相距甚遠,兩群體間界限分明,類似于生活中兩個不同的住宅小區,它們由于空間位置的阻隔及所屬群體性質的不同阻礙了彼此進行很好的交流,也無形中促成師生間冷疏關系的形成。
(三)教師方面
在倡導學生中心的當下,深受傳統教育師道尊嚴思想影響的老師仍渴望得到學生的尊重、崇拜,渴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權威,不愿放棄以往高高在上的感覺,這就暗示了老師不愿以一種主動方式與學生進行平等交流。
(四)學生方面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不斷增強,有了自己的見解、看法,網絡的發展,獲取信息渠道的拓寬,大大縮小了學生與教師在知識面上的差距,削弱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知識權威性;但對知識的理解深度上,教師還是遠遠高于學生的,具有很強的學術權威,這也是師生關系中學生有意討好老師的一個原因。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也是如此,都會潛意識地結交對自己發展有利的人,通過借力進而實現自身的發展。
存在即有其合理性。當前我國高校師生關系所呈現的以上特征即為社會中人際關系的一種簡單投射,它縮小了高校與社會的距離,有助于加快學生的社會化,增強其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5-6.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劉強,景海明.高校教師應強化科研理念[J].河南社會科學,2005,(3).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