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因生活極端貧困而為世界關注。
這里,幾代人艱辛拼搏歷經著滄桑巨變。
從這里出發,共和國高舉消除貧困的大旗,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號角。
歷史昭示未來,歲月鑄就輝煌。
回到起點看過去、看現在、看未來,可以看得更透徹,更深刻。今天,當我們再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這片熱土的時候,不禁為這里的人民決戰貧困的精神和奇跡而振奮。
一
“三西”地區,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起點和典范。
139年前,清末陜甘總督左宗棠感嘆,“隴中苦瘠甲于天下”。
饑餓,至少是三代定西人的共同記憶。逃荒要飯、樹皮草根甚至是……為了活命,什么都吃。
于是,有外國專家認定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
1982年底,國家決定實施“三西”專項建設計劃,每年拿出2億元,解決這一方貧困百姓的吃飯問題。
頂著一個巨大的問號,“三西”這個中國最貧困的地方,在國家的扶持下,首開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區域性開發式扶貧”的先河。
“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
30多年后,問號變成了驚嘆號。
過去是,“望天收,人缺糧、畜缺草、人畜都缺水”“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高原旱地一片蒼茫”。
現在換了人間,“過去”全然過去。這個曾經苦甲天下、不能生存的地區,真是換了人間。
“三西”人是苦過來的。30多年來,這里的人民與饑餓和貧困搏斗,總結出“五苦精神”: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以苦為樂、變苦為甜。
“三西”扶貧開發的行動實踐為全國扶貧開發樹立了典范、作出了貢獻,也為全世界高原干旱地帶的生存發展探索了路子、積累了經驗。很多好的經驗走出“三西”,走向全國。
二
貴州畢節,同樣實現了一個似乎不可企及的夢。
在世界版圖中,不足3萬平方公里的畢節只是一處不起眼的小地方,但在世界減貧史上,畢節卻書寫了一份令人驚嘆的答卷。
回顧畢節試驗區27年的歷程,無疑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反貧困詩篇。
海雀村,地處畢節市赫章縣河鎮鄉海拔2200多米的大山深處。在當地的彝族話里,“海雀”是“海一樣大的湖”,但多年前,這里幾乎是一片“沙海”,風吹黃沙漫天,雨落泥沙俱下。這是畢節當時的縮影。
處在十字路口的畢節何去何從?走老路,面臨的是絕境;走新路,路在何方?
1988年6月,國務院批復建立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三大主題的確定,明確了改革試驗的主攻方向,目標是破解“經濟貧困、生態惡化、人口膨脹”的惡性循環。
民間諺語說:“石頭開花馬生角,任你評價任你說。”“石頭開花”現象罕見,然而,畢節卻有,不僅自然現象,而且在試驗區發展的征程上,一項項成績,累積成后發趕超的“畢節現象”“畢節奇跡”。
三
“寧德是一只弱鳥。”這句話很多人耳熟能詳。
1984年,《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一封《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的讀者來信。由此,寧德的貧困開始被揭開一角。就在這個后來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福鼎赤溪村,“群眾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地瓜飯,配的是苦菜加鹽水,孩子光腳沒鞋穿,婆媳一條褲子輪著穿”。
其實何止赤溪村,在寧德許多地方“村民未見百元鈔,公雞不懂吃大米”。
上世紀90年代,寧德緊緊抓住國務院批準閩東為“開放促開發扶貧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契機,堅持“以開放促開發”,弘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和“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咬定目標鍥而不舍,百折不回頑強拼搏,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取得跨越式發展。貧困人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77.5萬人下降到現有的低收入人口14.5萬人,貧困面從37.8%降至5%以內,6個省級重點扶貧縣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幅達10.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
丹青難寫是精神。放眼“三西”、畢節、寧德,他們在扶貧開發決戰決勝中收獲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一個個閃亮的標桿,成為一座座精神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