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長安 劉靈志(.沈陽工業大學體育部 遼寧沈陽 0870;.盤錦市高級中學 遼寧盤錦 400)
高校體育教學對廣場舞的接納與發展①
鄢長安1劉靈志2
(1.沈陽工業大學體育部遼寧沈陽110870;2.盤錦市高級中學遼寧盤錦124010)
摘 要:廣場舞是集健身與形體于一體、配以優美節奏音樂并在廣場等寬敞地方開展的一種群體性健身舞蹈活動,是體育與藝術在舞蹈中的完美融合。該文運用文獻綜述法論述了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開展廣場舞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對相關的發展途徑進行探討。其目的在于為拓展廣場舞運動的開展領域、促進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的創新發展,加強與社會體育的接軌,有利于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能夠更加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廣場舞接納發展
劉靈志(1970,4—),男,遼寧盤錦人,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以及全民健身運動的推動下,高校體育教學在發展取向、培養目標以及教學體系等諸多方面實現了調整、重置與創新。加強與社會體育的“聯姻式”發展,提高自身的社會實用價值,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積極引入社會體育的活性元素,構建全新的體育發展體系,就成為現階段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主流取向。廣場舞是一項具有突出社會功效的集體健身活動,在全民健身運動的引領與促進下,已發展成為我國群眾性體育活動中的熱門項目,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但是,通過對廣場舞發展現狀的調查可以發現,受眾群體的單一性已造成了廣場舞社會實用價值的流失,這對于這一具有代表性的群眾體育健身運動的持久性發展,會產生較為嚴重的阻礙作用。因此,積極探討廣場舞普及與發展的全新路徑,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性問題。基于此,該研究以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發展作為研究視角,對廣場舞運動融入高校體育教學體系、普及于高校校園領域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進行全面的分析與闡述,旨在于為拓展廣場舞運動的發展領域,推動高校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的融合性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1.1高校體育教學接納廣場舞的可行性分析
1.1.1高校校園具有開展、推廣與普及廣場舞運動的資源優勢
高校校園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領域,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首先,高校具有優雅、清幽的校園環境,能夠滿足廣場舞運動的開展與普及。無論是現代化的運動場,還是清潔優美的校園廣場、林蔭甬道都是開展廣場舞活動的理想場所;其次,高校校園具有濃郁的文化氛圍,對廣場舞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具有積極接納與有效包容的功效,能夠從文化層面給予廣場舞的融入與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再次,相比于社會體育的發展而言,高校體育在基礎設施、資源條件以及科研保障等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能夠確保廣場舞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融入以及在高校校園的普及與推廣。最后,高校校園的學生群體與教職工群體,具有成為廣場舞運動愛好者與參與者的巨大潛力,從而在受眾群體方面能夠為有效地接納廣場舞運動、并促進其普及與推廣,提供最為基礎的保障。
1.1.2完善的健美操教學體系具備了接納廣場舞的基本條件
廣場舞隸屬于健身操范疇,與高校健美操具有同質性。目前,健美操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科目,無論是在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教學器材的配置,還是在師資隊伍的素質能力狀況以及教學體系的構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完善性,因此,能夠在實現對廣場舞有效接納的基礎上,確保其迅速融入高校體育教學,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從而減少或避免廣場舞在高校校園因“水土不服”而出現停滯或步入發展誤區的現象產生。
1.1.3全新價值取向的確定以及由此而引發的教學組織與管理體系的創新與重組,能夠為廣場舞運動的有效融入提供必要的引領與規范
為了實現與社會體育的有效接軌,高校體育教學對其價值取向進行全新的調整與確定,傳統的以體育技能傳授為核心的培養目標被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的新型目標所替代。與之相關的教學組織與管理體系也隨之發生了全新的轉變,固步自封的組織體系以及強制性特征明顯的管理手段得到有效的摒棄,開放、兼容、自主以及凸顯“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教學組織與管理體系得以構建。正是這種凸顯開放與兼容特征的教學組織與管理體系的構建,能夠為廣場舞運動的有機引入與普及發展,提供必要的引領導向,用以確保接納行為的規范與實效。
1.2高校體育教學接納廣場舞的必要性闡述
1.2.1實現對廣場舞的接納,是促進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體系增容與拓展的有益嘗試
目前,實現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主流趨勢,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應積極自主地加強與社會體育的接觸與交流,通過對社會體育元素的整合與植入,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的全面拓展與創新。廣場舞是當前我國群眾性體育活動中的熱門項目,實現對廣場舞的有效接納,能夠豐富高校體育教學的內容,實現對教學內容體系的有效增容與拓展。這對于創新與構建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體育教學內容體系,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與參考意義。
1.2.2實現對廣場舞的接納與融合,是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給予高校體育的必然訴求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具有極為密切的內在關聯,一方面,高校體育通過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體育理論與技能的培養,使之具備了較為完善的體育素質能力體系,達成了終身體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社會體育是高校學生參與體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場所,高校學生的體育素養需要在社會體育的實踐活動中加以檢驗與完善,其終身體育思想需要在不斷地參與社會體育活動的進程中實現進一步的深入發展。基于這種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實現對廣場舞的有效接納,不僅能夠拓展廣場舞的發展領域,開創廣場舞全新的發展局面,同時,還有助于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社會實用價值,這對于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滿足高校體育發展的需求,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1.2.3接納廣場舞運動,能夠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與群眾性體育運動的有效對接與融合發展
廣場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大眾性體育健身活動,這一點從廣場舞的火熱的發展態勢以及龐大受眾群體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因此,促進高校體育對廣場舞的有機接納,在一定意義上講,是一種具有實踐意義的創新行為,是一個經驗積累與對策調整的發展過程,能夠為實現高校體育教學與社會體育的有效對接提供較為完善的參照模式。
1.2.4提高廣場舞受眾群體的整體素質水平,為推動廣場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將廣場舞引入到高校體育教學當中,使之成為全新的教學內容,并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技能傳授與理論培養,使得廣大學生的廣場舞運動素養得到切實的提高,進而形成一個具有較高廣場舞綜合技能的受眾群體,這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廣場舞運動人口的數量與質量,同時,還能夠確保廣大學生肩負起對廣場舞運動的不斷創新、促進廣場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責任。
2.1構建完善的高校廣場舞教學體系,為促進廣大學生廣場舞運動技能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任何體育運動項目產生、發展與普及,離不開受眾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全力支持。因此,相對于廣場舞運動而言,實現在高校校園普及與創新發展的首要環節就在于受眾群體的構建與培養。這就要求高校體育在對廣場舞進行有效接納與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廣場舞與健美操的同質性特征,借助高校健美操教學的資源保障,構建完善的高校廣場舞教學體系,用以向學生傳授廣場舞的相關理論以及廣場舞運動技能的全面培養,確保學生廣場舞綜合素質能力的有效發展與提升。這對于構建高素質基礎的高校校園廣場舞受眾群體,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能夠為促進高校校園廣場舞運動的不斷創新與普及,提供必要而保障。
2.2充分利用課余閑暇時間來組織開展廣場舞活動,確保校園廣場舞運動呈現出常態化的發展態勢
常態化發展態勢是衡量體育運動項目普及程度的重要標準,高校體育對廣場舞的接納,不僅僅是為了充實教學內容,而是為了促進這一具有重要社會功效的體育健身活動能夠在高校校園得以不斷的創新與全面的普及。因此,如何促進高校校園廣場舞常態化發展態勢的形成,就成為必須加以高度重視并給予切實解決的現實性問題。由于廣場舞對于基礎設施的需求相對較低,不受參與人數的限制,在運動時長和運動頻率上也具有明顯的自主性,為廣場舞運動在高校校園實現常態化的開展與普及創造了便利條件。這就要求應充分發揮高校校園的環境優勢,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或課間的閑暇時間,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廣場舞活動。在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過程中,運動場、校園廣場、林蔭甬道,甚至教室、走廊都可以成為理想的活動場所。由此可見,實現對高校校園環境資源與空間優勢的合理運用與充分發揮,是推動高校校園廣場舞運動城鄉常態化發展態勢的重要基礎。
2.3組建高校校園廣場舞團隊和俱樂部,用以實現對校園廣場舞運動的有效組織與規范管理
為了確保校園廣場舞運動有組織、按計劃的開展,提高其規范化發展程度,組建高校校園廣場舞團隊和俱樂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其中,廣場舞團隊負責對校園廣場舞運動的宣傳與推介,來吸引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廣場舞俱樂部則充分發揮其組織凝聚力,制定相關的規范化準則,對學生的參與行為起到積極的調動與約束作用,從而確保活動開展的實效性。這不僅有助于實現高校校園廣場舞運動的規模化發展,同時,還能夠為校園廣場舞運動的常態化發展,提供規范化的組織與管理,從而推動廣場舞運動在高校校園的深入普及與全面發展。
2.4構建高校校園廣場舞與社會廣場舞的交流平臺,實現彼此間的互動與互融
高校體育通過對廣場舞的接納與整合,并依據高校體育的實際特征構建起完善的教學體系。從而確保高校學生能夠接受較為系統的廣場舞理論與技能的學習,不僅能夠有效地推動校園廣場舞運動的蓬勃發展,同時,還能夠為廣大學生未來參與社會廣場舞的實踐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確保高校廣場舞教學活動的社會化發展、提高自身的社會實用價值,加強與社會廣場舞運動的不斷接觸與交流,就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通過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方法,來構建高校校園廣場舞與社會廣場舞的交流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走出去”即支持與鼓勵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社會廣場舞運動的設計、組織以及開展等相關實踐環節,來加深對廣場舞社會化內涵的理解與把握,檢驗自身素質能力體系的缺失,進而加強對社會化元素的不斷引入,用以實現對自身廣場舞素質體系的充實與完善;“引進來”是通過與社會廣場舞團體建立“聯姻機制”,以表演的形式將社會廣場舞引入校園,為學生體驗社會廣場舞運動的魅力與內涵,創造有利條件。這不僅能夠確保高校校園廣場舞實現常態化的社會化發展,同時,對于推動廣場舞運動的全面普及,更具有突出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付雯.后現代主義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今日科苑,2008(2):211-212.
[2]李磊.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法律保護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6(4):194-197.
[3]寶日格樂.高校舞蹈與校園文化互動影響的探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1):214.
[4]劉笑艷.淺談校園舞蹈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86-87.
[5]游潔.新形勢下加大高校舞蹈文化建設力度的探索和再認識[J].高教論壇,2006(5):53-55,58.
作者簡介:鄢長安(1963,6—),男,遼寧沈陽人,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大眾健康。
課題來源:①遼寧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資助課題,課題題目《遼寧省城市居民健身發展的長效機制研究——廣場健身舞的實效價值研究》,課題編號:2015Lslktzityx-03。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