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濤 喻躍龍 林勁楊 劉祺
(1.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 湖南長沙 410083;2.中南大學法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途徑與方法①
劉蘭濤1喻躍龍1林勁楊1劉祺2
(1.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 湖南長沙 410083;2.中南大學法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2)
高校體育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極其重要,對學生教育的作用更是毋庸置疑。探索公共體育教學、群眾體育活動、競技體育活動和網絡體育活動四位一體的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實踐模式,可以更好地保證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貫徹落實;著力構建由體育物質、體育制度和體育精神三個層面組成的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體系,可以為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探索研究社團化、項目化、網絡化和常態化等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系列方法可以進一步提升校園體育活動的質量,并推動高校體育文化建設。
高校體育文化 建設 途徑 方法
高校體育文化是指校園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體育文化氛圍,以校園為空間,學生為主體,多種多樣的體育鍛煉項目為主要內容,健康和愉悅身心為主要目的,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1]。作為高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體育文化對高校校園精神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在持續推動課程改革的同時,也應逐步加強高校的體育文化建設,在校園中,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能夠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體育價值觀和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的觀念,從而間接地推進體育鍛煉生活化[2]。
加強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確保學校體育效益最大化,首先,必須保證體育活動的開展與實施。體育文化建設除了營造良好的體育文化氛圍,最重要的是要將其貫徹到實處,通過有效的體育實踐模式,從而確保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活動之中,成為參與者,而不是組織者;其次,要建立起體育物質、體育制度和體育精神所組成的由低到高的建設體系,使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變得更加科學,有序;最后,要進一步探索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系列方法,以確保高校體育文化建設更好地貫徹實施并得到質量的提升。
1.1 公共體育教學
公共體育教學是高校體育文化的重要基礎,依托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可以保證大學生對體育知識和信息的接收,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除了傳統的課堂和課外的教學模式以外,高校體育老師更應該將終身體育素質培養作為教學目標,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素質,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讓他們“走下網絡、走出寢室、走進操場”,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
1.2 群眾體育活動
高校群眾體育活動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內容五花八門,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讓體育的意義回歸本真。但是,高校群眾體育工作應正確處理好群眾與教學、與競賽、與體育社團之間的關系[3]。從而進一步提升高校師生的參與度,引導、培養師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樹立良好的體育價值觀,促進師生養成終生運動的觀念。
1.3 競技體育活動
競技體育是指為了最大限度地發展和不斷提高人們在體格、體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優異的運動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4]。競技體育活動是高校體育文化的高峰展現和引領先驅,在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高校體育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校園這片土壤,而競技體育也在高校體育文化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維系師生關系的紐帶,也是對外宣傳和交流的窗口。提高對競技體育的認識,將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認識競技體育的價值,使競技體育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校園體育文化的建設并促進其向著良好的方向不斷發展。
1.4 網絡體育活動
新世紀網絡巨浪來勢洶洶,迅速地霸占和覆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與體育的結合也是勢不可擋的。換言之,它也是體育活動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趨勢。網絡新媒體給體育活動注入了越來越多的新鮮活力,如:當下最流行的就是在個人移動終端上“秀靚照、秀身材、秀激情”。因此,體育活動的開展和成果不僅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宣傳和推廣,更可以通過網絡來制定運動方案、約定運動地點,再轉換到現實中來實現,形成一種線上線下的置換互動,實現體育活動的“Online To Offline(O2O)”,使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延伸。
2.1 體育物質層面
體育物質層面的建設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基礎保證,加強校園體育場館設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設,給高校師生提供了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讓師生可以系統地開展體育活動,在客觀上對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形成助力。但是,校園體育物質層面建設不能盲目地追求擴張,一定要服務于校園文化建設,結合學校的歷史傳統、校園環境、師生結、辦學特點和學校的優勢體育項目來科學地規劃和發展校園體育物質環境,建設具有特色的,符合學校傳統文化的校園體育場館及設施,以達到與該校校園文化的對接與融合,從而進一步推進校園體育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2 體育制度層面
體育制度層面的建設是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硬性綱領,在高校體育文化建設與發展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高校體育制度的建設,在符合當前的國情和教育方針的同時,更應注重學校具體的辦學特點和發展方向,實事求是地從體育設施、師資配比和活動開展等方面不斷建設和完善高校體育制度,以確保高校體育活動的有序進行和延伸,為高校體育工作和高校體育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保障。
2.3 體育精神層面
體育精神是體育文化的核心,是體育文化發展的至高點,是體育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在高校體育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體育精神地建設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從觀念傳播,到增加趣味,再到多數師生參與的一個多角度協同發力,循序漸進的發展建設過程,從體育物質到體育制度,再到體育精神,既是一個手段,亦是一個目標,更是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僅可以強健師生的體魄,而且可以升華他們的精神,體魄與精神的共同發展便是體育文化建設的最高目標。而實現這一最高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讓更多的師生能夠感受到體育的魅力,發自內心的喜歡上體育活動,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逐步形成終生體育鍛煉觀念,即便走出校門,也能將這一良好的習慣保持并影響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加入到體育鍛煉的行列。
3.1 校園體育活動承接社團化
作為我國高校文化建設和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學生社團的規模不斷擴張,參與的學生也不斷增多,社團活動規模和質量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攀升,顯示出了極大的生命力和號召力,其力量不可忽視。學校體育活動可以借助學生社團為實施平臺,來開展和承接一部分校園體育活動,進而帶動一批學生參與到校園體育活動的組織工作中來,讓學生們意識到自身在校園體育活動中的主體位置,而非校園體育活動的“附屬品”和“被操縱者”,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3.2 校園體育活動載體項目化
高校體育活動實行項目化管理是確保高校校園體育活動高效率完成的重要戰略依靠。可以確保活動能夠盡可能地達到“低成本,高質量”的目標,讓活動的主承辦方及參與者都能滿意。而且承辦方可以根據自身部門的特長來競標項目,做到“能者居之”,有效提高活動組織者的工作熱情、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與此同時,活動質量的提升還會提高師生的參與度,另外,主辦方對承辦方的考核評價也更加直接、方便、客觀,真正實現多方的互利共贏。
3.3 校園體育活動傳播網絡化
高校體育文化的順利建設和體育活動的成功開展,離不開媒介的宣傳,以往多采用賽事報道、普及體育科學知識和宣傳參加體育鍛煉的好處等方式,依靠電視臺、廣播、報刊和櫥窗等傳統媒介來對校園體育活動進行宣傳。而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智能移動終端已成為時下最流行、最經濟、最實用的宣傳媒介。區別于傳統媒介,個人智能移動終端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性,在信息的傳播中會有更多的主觀因素和主觀情感摻雜其中,相較于傳統媒介更注重客觀性而言,個人智能移動終端所傳遞的信息會更有“人情味”。而且,個人智能移動終端不僅可以對校園體育活動的相關信息進行宣傳,還可以實現線上與線下的互動,“在線上交流,到線下實施”已然成為新時代大學生體育生活的主要方式,這種“Online To Offline(O2O)”模式的體育鍛煉形式必將引領體育運動發展的新風尚。
3.4 校園體育活動開展常態化
體育競賽活動是人們參與體育鍛煉的催化劑[2]。定期開展內容多樣,形式各異的體育競賽活動可以增強師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促進師生感情的培養,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引導師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要達到這個目標,單靠每年一次的全校性運動會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注重學校所開展體育活動質量的同時,也要適當考慮增加體育活動的數量,以量變推動質變。另外,大量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會讓師生們始終沐浴在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中,長此以往,必定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1]李振東.高校體育文化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4):120-121.
[2]趙爾,楊莉敏.試論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途徑與方法[J].貴州體育科技,2007(4):10-12.
[3]朱小平.對高校大學生群眾體育活動的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0(1):150.
[4]宋震宇.高校競技體育與校園文化相互影響作用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G807.4
:A
:2095-2813(2015)05(b)-0227-02
課題類型:中南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批準文號:中大黨學字[2014]10號,課題編號:SZKT1408,課題名稱:高校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及其功能研究。
劉蘭濤(1988—),男,遼寧本溪人,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輔導員,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與管理、體育教育訓練學。
喻躍龍(1961—),男,湖南婁底人,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主任,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管理。
林勁楊(1977—),男,湖南邵陽人,中南大學體育教研部副主任,碩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與管理。
劉祺(1991—),男,湖南長沙人,中南大學法學院輔導員,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