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
(遵義師范學院 貴州遵義 563000)
健身氣功鍛煉的安全保障措施淺議
曹云
(遵義師范學院 貴州遵義 563000)
健身氣功鍛煉過程中必須遵守一定的鍛煉原則,掌握和運用鍛煉規律,注意鍛煉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并在全程過程中進行科學合理的約束,才能夠讓健身氣功的健身功能最大化。該文對健身氣功的安全保障措施從鍛煉原則、要點和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了淺析。
健身氣功 安全保障 鍛煉 措施
健身氣功是一種在相對緩和的形體活動基礎上,將健身作為目的并調身、調心的體育運動項目。健身氣功有許多健身健心功能,不僅能在身體素質上給予質的提高,而且能在心里素質上同樣給予質的飛躍性幫助。這對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和道德修養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健身氣功是一種獨特的自我鍛煉方法。它使人的意念活動、機體內臟組織運動及肢體運動互相配合,調動體內“真氣”運行,并通過主動性自我調節,慢慢地、循序漸進地調整和增強人體的生理功能,達到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人體絕大部分疾病都由于高級神經中樞活動障礙引起。而練習健身氣功可直接調整保健。
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精神緊張、壓力大的應激狀態,會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導致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神經衰弱等疾病。健身氣功能消除大腦緊張及應激狀態,使大腦皮層的興奮灶進入抑制狀態,從而消除疾病產生的病理、生理基礎,保持身體健康。
健身氣功練習時由于心率減慢及周圍血管舒張,可以改善血流動力反應,減輕心臟負擔,同時改善冠狀循環和心肌代謝,起到調節脂肪代謝,提高抗凝能力的作用,從而改進心血管機能。有高血壓病的人,在開始練功5min后,血壓即開始下降,30min后可達到藥物性睡眠時的降壓水平,長期堅持練功有助血壓下降。
當前比較流行的健身氣功包括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馬王堆導引術、十二段錦、太極養生杖、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大舞等九種。
2.1 健身氣功鍛煉的原則
2.1.1 健身氣功鍛煉首先要提升道德素質修養
孔子認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強調道德修養對于養生保健的重要作用。莊子提出了“德全者神全”“德全而神不朽”的主張,認為道德高尚有利于形體和精神的健康發展。我國眾多的養生著作中無不開宗明義地闡明:道德修養是養生保健之本。一個道德品質高尚的人,淡泊清靜,不貪求妄想,不患得患失,所以能健康長壽。
習練健身氣功要求護其腎氣,養其肝氣,調其肺氣,理其脾氣,升其清氣,降其濁氣,避其邪惡不正之氣;培其元氣,守其中氣,保其正氣。這種“正氣”正是孟子所說的“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之氣,提升道德修養必然要把培育正氣放在首要位置,而培育正氣也是養生之首務。在具體習練中,每種功法都要求從靜開始,使神志安寧,在靜中回歸善良、喜悅的天性。所以健身氣功鍛煉要始終以德為先。
我國古代許多養生理論認為道德修養水平的高低是保健的根本問題。無論從腎氣、肝氣、脾氣、肺氣等角度還是從元氣、正氣等角度來說,都要以德為先,祛除身體內的濁氣、升其清氣,從而守住中氣,從而守住善良的天性。
2.1.2 健身氣功鍛煉其次要做到清靜無為
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清靜無為、恬淡寡欲、抱一守中、專氣致柔等養生觀念和主張,以及“坐忘”“心齋”等修煉方法,深刻影響了健身氣功思想和方法的發展,成為功法鍛煉時的準則。
清靜是指“守靜”“養神”“致虛極、守靜篤”“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無為是指“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人對待生命應該順應自然,淡泊處之。
在健身氣功鍛煉中,要求“清靜專一”“恬淡虛無”,如此則“靜能生慧”、心靈“必靜必清”、“水靜猶明,而況精神?”。動作要以自然大方為宜,不僵不拘,舒適放松,按照人體生理活動規律,發展各方面機能。
健身氣功鍛煉是以老、莊思想為主張的體育鍛煉。清凈也就是老、莊思想中的恬淡養神,能做到心身具靜,無欲則剛。無為是對萬物生長規律自然法則的極大尊重,對待自然事物能做到淡然處之。這樣使得健身氣功鍛煉的動作一定要自然得體,舒適不僵,能夠按照人體的自然生理規律來發展每個方面的機能。
2.1.3 健身氣功鍛煉接著要做到動靜結合、練養相兼
動靜結合,是指習練過程中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與靜要緊密配合、合理搭配,形動而神靜,靜極又能生動。一般來講,動對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滑潤關節、強壯肢體有良好的功效;而靜對平衡陰陽、調整臟腑、安定情緒等有獨特的作用。所以,只有動靜結合,才能發揮其長處,彌補其不足,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是指習練中意念應集中于動作、穴位、經絡、氣息的運行上,排除一切雜念,達到相對的“靜”,雖然形體處于相對安靜狀態,但能體會到體內氣血的流通、臟腑的活動等,即靜中有動的感覺。練養相兼是指練和養相互配合,養不僅體現在功法鍛煉中的靜養、養氣等動作和過程中,還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涵養和性情修養;練指的是鍛煉中動作、呼吸和心理的協調配合,以改善神經、呼吸、循環、消化、運動、泌尿、生殖、內分泌等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使之由紊亂不協調,趨向于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練養相兼對誘發、調動、聚集、增強體內的正氣具有積極作用。總之,動靜結合、練養相兼是提高健身氣功鍛煉質量必須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健身氣功鍛煉接著要做到動靜結合,練習過程中不僅要做到動中有靜,還要做到靜中有動,動靜之間有機結合,合理搭配,從而對身體經脈的疏通、氣血的調和、關節的潤滑還有肢體的強壯進行良好的鍛煉,也對心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和,達到各方面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
2.1.4 健身氣功鍛煉還要做到內外合一、形神兼備
內與外、神與形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從外形表現來看,健身氣功是由身體各組織所實施的肌肉活動。但實際上,它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指揮下,由身體各組織、器官和系統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因此,鍛煉時必須內外合一、形神兼備。
“形”是肢體的外在表現,是由“神”來支配的,所以只有神形統一,內外才能合一。在技術上往往要求把內在的精氣神與外部的形體動作緊密結合起來,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神”是指人的思想意識活動,是內在臟腑精氣的外在表現。整個機體,從大腦到內臟,從五官七竅到經絡、氣血、精、津液以及肢體的活動,無不依賴“神”的作用而維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動。所以《內經》上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性。
健身氣功鍛煉內外合一的“形”表現為由神經系統指揮下身體各個部位共同完成的肌肉活動,“神”指的是人們內在的思想意識活動。這兩種活動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從而使得形神兼備共同達到一定高度具有很大的難度。所以,只有健身氣功鍛煉內與外、神與形進行共同鍛煉才能做到內外合一、形神兼備。
2.1.5 健身氣功鍛煉最后要做到循序漸進、運動適度、持之以恒
運動適度是指運動負荷安排要合理,鍛煉時間要適當,運動與休息要交替進行、合理間隔,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鍛煉效果。
循序漸進是指鍛煉時,不同年齡、不同體質、不同健康狀況、不同身體條件的習練者,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逐步增加練習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和難度。
持之以恒是指健身氣功鍛煉時要有堅持不懈的品質與常年有恒的意志,信念堅定,勤學善思,勇于探索,全面提高鍛煉效果。
健身氣功鍛煉如果想要達到最佳效果必須合理安排時間和保證運動強度,依據不同的生理和心理條件進行不同的難度和強度設置,建立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鍛煉品質,從而在強大的意志下全面提高鍛煉效果。
2.2 健身氣功鍛煉的要點
2.2.1 動作要規范正確
無論是哪種健身氣功鍛煉方式,都有自身特定的動作規格、習練要領和運動路線。練習者應穩中求勝,循序漸進,在動作質量過關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后續練習。
2.2.2 心理、身體要自然放松
心理和身體的放松主要是指思想和情緒上盡量能夠安靜,呼吸狀態要自然順暢,身體各個機能要處于良好放松的狀態之內,排除一切干擾,這樣才能促進身心狀態逐步達到鍛煉內容的最佳狀態。
2.2.3 動作要平穩柔和
在健身氣功鍛煉中,要真正把握動作的穩定性和柔和性才能心平氣順,精、氣、血、津液才能實現正常轉化,從而保證鍛煉者動作的連貫統一。
2.2.4 節奏要松緊結合,動靜相兼
健身氣功節奏與動靜狀態的把握是動作組合起來必須要達到的狀態,只有在有動有靜、有快有慢,虛實相間才能讓自身動作行云流水,達到形神兼備這一高度。
2.3 健身氣功鍛煉的注意事項
2.3.1 健身氣功鍛煉要做好準備活動
健身氣功鍛煉在準備鍛煉前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擁有一定的了解,進行必要的檢查,及時對潛在危險予以排除,從而確保鍛煉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平時應控制食物中營養的攝入,形成科學的作息時間和飲食習慣,從而為鍛煉打下良好的身體和心理基礎,這樣才能保證健身氣功鍛煉在安全的環境下開始。
2.3.2 健身氣功鍛煉要合理安排運動強度和難度
健身氣功鍛煉一定要適不同條件下鍛煉者的身心狀況合理進行,運動強度和難度不能偏低也不能過高,以鍛煉后能夠達到身心舒暢,飲食、睡眠等生活內容有規律,次日體力充沛為佳。從適應了最初的難度和強度后再逐漸增加。
2.3.3 健身氣功鍛煉要做好身心放松
健身氣功鍛煉后一定要進行適當的整理放松活動,使得能夠逐漸回到基礎水準,促進血液循環,不能突然停止,以防病患。
健身氣功具有很多功效,鍛煉過程中需要注意很多問題,采取許多措施才能保證健身氣功鍛煉過程的順利進行。
[1]劉彤,付海燕.后奧運時代北京體育休閑產業的發展[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9(5):44-47.
[2]虞定海,王林.新編健身氣功推廣策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1):65-68.
[3]郝招.我國社會體育運行機制問題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9(2):24-27.
[4]華樺.健身氣功在英國開展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5):64-67.
[5]賈文彤,朱志彬.對我國健身氣功科研現狀的調查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80-82.
[6]胡秉嬌,劉洪福.高校開設健身氣功課程的可行性研究[J].醫學與社會,2008(3):57-59.
G852.6
:A
:2095-2813(2015)05(b)-02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