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體育中融入民族體育的研究①
①基金項目: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L13DTY032)。
陳家鳴(1965—),男,漢,遼寧義縣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楊春卉1王淳*2陳家鳴1
(1.東北大學體育部 遼寧沈陽 110819;2.遼寧科技學院 遼寧本溪 117004)
摘 要:隨著《全民健身計劃》的推廣及十二運在遼寧的召開,社區居民的健身意識逐漸加強,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也普遍高漲,但同時也顯現出社區居民對體育多樣性需求與現實矛盾等問題,而少數民族體育卻擁有項目豐富、娛樂性、健身性等特點,為其融入社區體育發展提供了可行性。該文在分析社區體育與民族體育的重要性及各自發展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將民族體育融入社區體育發展的建議,并總結出加強政府在保護民族體育方面的職能,擴大對民族體育的宣傳,培養相關人才和促進民族體育現代化轉型等策略。
關鍵詞:民族體育 社區體育 現代化 傳承
作者簡介:楊春卉(1973—),女,漢,山東東平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通訊作者:王淳(1990—),女,漢,山東高唐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8(c)-0182-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4.182
作為城市居民的聚集地——社區,在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開始有意識地投身到體育鍛煉中,并呈現出多樣性等需求。社區體育也存在著與現實條件的矛盾,如項目不能滿足多樣化的要求,場地限制等。同時遼寧省又是個多民族的省份,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而且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但受到體育全球化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以西方價值觀念為主導的體育全球化的巨大沖擊,為民族體育的繼續發展提出了嚴峻的課題。在保留民族特點的同時對民族體育進行創新發展,不但具有理論與實踐的可行性還具有其必要性,所以傳承民族體育的同時加入現代的元素,并融入到社區體育健身活動中可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互相彌補,促進發展。
社區是在一定地域內,按一定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組織起來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體[1]。社區體育主要指在人們共同生活的一定區域內(相當于街道、居委會轄區范圍),以轄區的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體,以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社區成員的身心健康、鞏固和發展社區感情為主要目的,就地開展的區域性群眾體育活動[2]。
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之一就是國民體質狀況,我國政府從1995年就頒布實施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1995—2010年),號召人們“加強身體素質鍛煉”,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不斷增強健身意識和人民體質健康水平。群眾體育活動因此而蓬勃開展,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不斷增加,在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自2001年以來“全民健身計劃”進入第二期工程,工程實施的重點是社區體育。社區體育是全民健身、群眾體育活動的基礎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3]。社區體育的發展程度將直接影響到群眾體育的開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社區體育的發展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同時具備它不斷發展的必然性。
遼寧省于2013年成功舉辦了全運會,向全國人民展示了遼寧競技體育的驕人戰績,但要想成為一個體育大省,強省,除發展競技體育之外,還要大力發展群眾體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社區體育。但是因為社區體育的對象是大眾,群體數量巨大,而且不同年齡段,不同體質狀況,不同職業等不同特征,社區體育的需求也多種多樣,如:健身、娛樂、社交等等,但這些并不是傳統的三大球,跑步等能完全滿足的,而且通過調研也發現社區體育中存在著體育鍛煉項目與居民對體育項目多樣性需求的矛盾,所以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體育需求,豐富人們的生活,強身健體,提高生活質量,急需解決無法滿足居民體育需求多樣化,鍛煉場地缺乏等難題。為此我們需要廣開思路,依據社區體育的特點,大力挖掘適合的體育健身方式,盡力滿足居民體育多樣化的需求。遼寧省曾多次舉辦過老游戲大賽,在品味“嘎拉哈”,“踢毽球”“陀螺”等游戲樂趣的同時更激發了人們鍛煉的興趣。
所謂民族體育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體育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人們在體育實踐過程中,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廣適性等方式,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4]。
遼寧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共有44個民族,其中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錫伯族等5個民族。由于各民族在地區上聚居的情況不同,形成了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在地域上的大雜居和少數民族的小聚居的特點。改革開放以后在已有的兩個蒙古族自治縣基礎上又新設了新賓、清原、岫巖、本溪、桓仁、寬甸等6個滿族自治縣,35個少數民族鎮,105個民族鄉或民族聯合自治鄉。在這些民族中形成的傳統體育項目大約有110種之多,這些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健身、娛樂、表演、競賽等功能,這些都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運動項目。
民族體育的起源是多樣性的。體育的本質之一就是強身健體,這種本質在戰爭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許多民族體育項目就是在軍事戰爭中應運而生的,其衍生出來的體育文化也會略有差異,再加上特殊的地域限制,就逐漸形成帶有民族屬性的體育文化。例如“回回十八肘、查拳、西夏拳、靈州回回刀”等數十種拳法和刀法,都代表著回族獨有的體育“武”文化特點;蒙古族的蒙古象棋也體現了蒙古族的體育文化。這些項目都對參與的人群起到強身健體作用,這也與社區體育需求相吻合的。
娛樂性是體育運動的基本屬性之一,也是體育文化內涵的一個部分,同樣遼寧省少數民族體育文化也具有這樣一個特征。例如“嘎拉哈”是一種規則簡單、玩法多樣、不受環境限制的一項滿族傳
統體育項目,距今有至少6000年的歷史,現今仍在民間流傳;“跳板”和“秋千”也一直被作為娛樂活動流傳,是朝鮮族婦女日常豐富生活、鍛煉身體的娛樂活動,一直受到朝鮮族群眾極大的歡迎和喜愛。所以這些民族體育完全具備在群眾體育中去推廣的可行性。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和現代化進程的加速,體育全球化也隨之產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以西方價值觀念為主導的體育全球化的巨大沖擊,很多民族傳統項目陷入發展困境,甚至有的項目已面臨失傳的窘境。以時代的眼光去審視我省的民族體育文化,實現這種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促進遼寧群眾體育的全面發展,也為我省實現體育強省的目標作有益的嘗試;另外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們已開始關注精神層面的發展,通過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現代化研究,使人們了解本民族歷史與文化,樹立一種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激發對傳統民族文化學習的熱情,實現對民族歷史的紀念和對自然文化的回歸,并促使我省民族體育文化持續發展。同時還能教育青年更加深刻地了解本民族歷史,并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推陳出新,存其精華,去除糟粕,融入現代的生活氣息,整理和推廣我省的民族體育文化,豐富世界體育文化,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1加強政策的引導
政府的相關部門應加強以民族體育項目為代表的民族體育文化的宣傳,做出相應的推廣政策,擴大民族體育項目在社區群眾中的影響度,并對普及比較好的社區經驗在全社會中進行推廣。同時組織相關部門加大對民族體育項目的整理工作,對具有推廣價值的民族體育項目投入適當的財力和物力加以保護和推介。
3.2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
可以請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傳承人走進社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題授課,提高居民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民族意識,豐富民族知識,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并重點培養一批對民族傳統體育有求知欲的人員,對他們進行技能和知識的傳授。
3.3對民族體育進行現代化轉型
在尊重民族文化,保留其文化內涵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適度融入更多的現代元素,在豐富社區體育項目的同時,還保護發展了民族體育運動,實現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例如:健美操的運動核心特征是“健、力、美”,這與蒙古族安代舞的核心精神所體現出的蒙古族人民一往無前的氣勢與所向披靡的力量相一致,安代舞項目是蒙古族人民日常的健身舞蹈。因此在與健美操融合的過程中,可以求同存異,在保留健美操的節奏感、力度感、藝術性的基礎上,加入蒙古族的元素,如可以采用蒙古族音樂或安代舞動作等。
參考文獻
[1]朱德祿.群眾體育工作指南[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0.
[2]盧元鎮.社會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廖軍.湖南省城市社區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 2007(3):20-22.
[4]馬輝,方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探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6):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