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晴晴
摘 要:十八大以來,尤其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尤其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中的一項重要目標,人民幣匯率由固定匯率朝浮動匯率方向發展的趨勢不可避免。然而,任何改革都面臨著風險,匯率改革也不例外。本文從人民幣匯率改革為出發點,重點分析匯率市場化面臨的風險,以期提出針對性的防控建議。
關鍵詞:匯率市場化;三元悖論;風險防控
一、匯率市場化改革回顧
從1993年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市場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即奠定了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改革目標。從1993年起至2005年,我國實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一時期的匯率只是單一的盯住美元,因而其市場化特征并不明顯。2005年我國進一步改革匯率制度,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自此人民幣匯率的彈性增加,至2008年金融危機才又收窄了浮動幅度。2010年政府進一步推進匯率改革,主要是在2005匯改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重新啟動因2008年金融危機停止的匯率制度。2015年8月11日,央行推行中間價匯率改革,匯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深化。
匯率市場化改革從1993年起已經歷了22個年頭,從改革的內容來看,政府的管理強度逐步減弱,更加注重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近些年來,政府經濟改革的目標越來越傾向于抓住宏觀調控,而逐步放開手中的微觀管理職能。然而,在看到市場化程度加深的改革成果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的市場還遠不夠成熟和規范,放開市場所要面臨的風險始終存在。
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中的風險分析
1.三元悖論
被譽為“歐元之父”的羅伯特·蒙代爾與其研究伙伴J.馬庫斯·弗萊明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論。其主要表述的是這樣一種經濟模型: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在開放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政府總是熱衷于實現匯率穩定、獨立的貨幣政策以及資金自由流動三項對外經濟目標,但這三者是無法同時實現的。根據這一理論,各國只能選擇實現其中的兩項。目前我國選擇的是匯率穩定和獨立的貨幣政策,也就限制了資金的自由流動。 中國目前實行固定匯率,也就是根據“三元悖論”選擇了固定匯率和獨立貨幣政策,放棄了資本的自由流動,使得人民幣一直無法享受國際儲備貨幣的資格,無法自由進行貨幣兌換。
而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目標則是實現獨立貨幣政策和資金自由流動,放棄匯率穩定這一目標,實行浮動匯率。這么做的前提是一國的市場已經足夠健全,金融體系完整且有力,并且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由此可見,依據三元悖論對我國目前的匯率改革進行分析,其風險會長期伴隨存在。
2.外匯管理風險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意味著人民幣匯率將隨著國際貨幣供求變化而浮動,匯率的穩定性將下降,客觀上造成了我國的外匯管理風險,這也是匯率改革中首當其沖需要面對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央行需要有影響外匯市場的力量,盡量穩定匯率的浮動區間,能夠基本實現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標。這對央行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尤其在全面放開銀行間外匯市場境內機構準入的政策環境下尤其如此。另一方面的風險則是在于外匯儲備的經營上,浮動匯率會造成外匯的波動風險。在受供求關系決定的條件下政府和機構的影響有限,從而對其管理能力要求更為關注。如何管好外匯儲備這本賬,將是人民幣市場化改革中不可跨越的風險與挑戰。
3.進出口企業匯率風險
匯率變化將會顯著影響進出口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諸如人民幣升值會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貶值則會帶來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這類認識已經為人們所熟知。在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市場化的過程中,匯率的變動是不可預見也是難以認為控制的,國家的宏觀調控并不足以為企業保駕護航,亟需建立企業自身的風險防范體系。進出口企業等以經營國際貿易而存在的經濟實體,受匯率影響顯著,尤其在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攻堅階段,匯率的變動難以做到準確預測和強力控制,從而不可避免地要面對并不穩定的匯率,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不小的風險挑戰。市場化是一柄雙刃劍,帶來效益的同時也加諸了風險,而我國進出口企業的規模限制與市場化程度又無形中加劇了這一風險,對此不能不予以重視。
4.金融風險
在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前提下,資金將實現自由流動,但資金的自由流動對一國的經濟而言并不總是有利。811匯改之后,人民幣出現了小幅貶值,從而使我國資金面臨外流壓力,而美元的走強趨勢又將加劇這一壓力。這是因為,美國的經濟已經顯露增長勢頭,加上美聯儲有意在近期出臺加息政策,意味著美元將增值,預測國際資本將會回流美國,中國的資金在全球化市場化面前也不能例外。而國內經濟面臨增長放緩的壓力,開始進入平穩增長階段,實難延續長期以來的高增長模式,加上匯率的變化,容易引發跨境資金的波動。因此,無論從國內還是國外環境來看,人民幣匯率市場化都面臨著金融波動風險。不可小覷。金融風險不僅考驗著政府的調控能力,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
三、風險防控措施
1.加強政府宏觀調控
人民幣匯率在市場化后將更加考驗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尤其是上述提到的外匯管理風險,需要政府有足夠的能力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做好外匯儲備的經營和管理,基本掌握匯率的變動幅度,及早做好通知和防范。另外,央行要發揮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作用,利用好利率這一調控工具,穩定國內資金流動,平衡匯率波動所帶來的外匯風險。再者,需要進一步完善匯率的市場定價機制,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的前提下,放寬雙向波動幅度,讓匯率真正由市場定價,從而更集中精力來調控市場。在進行宏觀調控時,要充分發揮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優勢,間接影響匯率,從而化減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
2.開發并學習使用外匯風險對沖工具
在全球化的時代,不僅貿易在擴張,風險也在加劇。為了應對各種各樣的風險,各行各業都需要學習并使用合適的風險對沖工具,而這些工具也在風險的凸顯中應運而生了。在應對匯率市場化風險方面,匯率對沖指數基金、外匯遠期、外匯期權等工具就是可以選擇的風險防范工具。另外,對于進出口企業來說,更根本的是樹立避險意識,政府主導和市場主導的經濟是完全不同的,企業的防范意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面對匯率市場化帶來的波動風險,企業可以選擇眾多的外匯衍生品市場來規避可能產生的匯率風險。金融機構和保險機構要注重開發新的適應市場的外匯風險對沖工具,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規避風險。
3.充分發揮金融行業的調節作用
首先,金融行業具有其他行業沒有的專業知識和組織優勢,但要應對時下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仍要加強其風險管理組織建設,包括職業經理、董事會、審計部門以及外匯業務部門在內的組織建設。有了堅強的領導,才能流暢地上傳下達,高效地應對匯率風險。其次,金融機構要積極針對當下多元的金融需求,開發更多的金融服務,為廣大企業提供資金和政策服務,在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還可以提供市場分析與預測及海內外法律咨詢等服務,這是我國進出口企業在開拓海外市場時所亟需的專業服務。再次,金融機構除了為國內企業服務外,還需要逐步拓展海外業務,吸收海外高級專業人才的同時還可以投資海外資產,從而在掌握匯率變動的優勢下更為直接有效地防范風險。尤其在互聯網+的時代,這種優勢完全可以發揮出來為穩定匯率作支撐。
四、結語
在三元悖論仍然有效的前提下,在當下的國內外環境中,我們仍然要保證自身獨立的貨幣政策,而在資金自由流動和匯率穩定二者之間,毫無疑問應該追求資金的自由流動來帶動全球資源優化配置,從而使匯率市場化成為了必然的選擇。從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改革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市場的決定作用,匯率市場化一直是匯率制度改革的目標。811匯改讓我們離這一目標又進一步。雖然帶來了人民幣的小幅貶值,但從長期來看仍是有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未來人民幣匯率改革仍將朝著市場化方向邁進,在這一進程中不可避免地將伴隨著諸多風險,包括文中所指出的以及未指出但存在的風險,而且在改革的后續階段還將面臨新的不可預見的風險,這些風險避無可避,所以需要我們樹立危機意識,及早的發現和防范風險,并集中力量去研究和開發應對風險的工具,發揮政府、企業和金融專業機構的各自優勢,盡量地化減風險,積極融入到國際化的大潮流中,而不是囿于自身的舒適圈而停止不前。
參考文獻:
[1]周子翔,李興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對銀行業資產風險管理研究.商,2015(23).
[2]俞樹毅,房裕,楊亞龍.人民幣匯率變動與市場化改革探究.經濟理論與實踐,2014(11).
[3]李巖.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演進與改革效應分析.河北金融,2015(6).
[4]曹鳳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研究.金融研究,2005(1).
[5]馬蓉睿.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意義及對策建議.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