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梅 文秀麗
(1.北京科技大學天津學院 天津 301830;2.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083)
由國務院制定的《2011-2015年全民健身計劃》已經正式頒布并開始實施,它的頒布為我國“十二五”全民健身提出了總體目標與規劃。其中,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建設,明確提出了以下的目標:(1)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證書的人數要在100萬人以上;(2)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人數要在10萬人以上,指導員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顯著提高。由此可見,“十二五”期間,國家將繼續加大培養社會體育指導員,使其為我國全民健身發揮力量。而如何充分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量,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所以,結合已有調查,在分析以前社會體育指導員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獻言建策,為充分發揮“十二五”期間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力量和實現規劃目標,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據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2008年提供數據顯示,我國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與群眾比例處于嚴重的失衡狀況,當時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與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3300人,這與日本及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通過對大量文獻和調查分析發現,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明顯不足。陳永存在對北京市八城區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與城區人口的調查發現,到2005年為止,北京市八城區社會體育指導員人口比例也只有1:561[1],遠遠落后于日本東京(該市比例為1:150)。張麗對上海普陀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的調查發現,該區各個街道都擁有較多社會體育團隊并有大量的團隊成員,群眾體育開展的相當成功,但在各個團隊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相當的低,所占比例普遍不高,僅占全體成員總數的1.90%[2],而如果相對于常住人口數量來說,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所占的比例就更小了。北京和上海是我國城市發展的領頭羊,擁有比其它城市或地區更優越的條件和資源,這兩個地方社會體育指導員都如此不足,其它地方可想而知,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如李雅麗等對湖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做的調查發現,截至2007年底,每位社會體育指導員人均指導人數為1:2418[3];郭立平對吉林農村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調查中發現,每位指導員人均指導人數為1∶4688[4]。所以,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明顯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而且,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存在地域差異,如東部發達地區,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較多,而相對落后的地方,則比例嚴重失調。
陳永存對北京市八城區的調查發現:北京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結構不合理。其中41~50歲比例占得最高,占總數的33.4%,其次是50歲以上的占30.1%,接下來依次分別是31~40歲,占總數的17.2%,30歲以下的僅占總數的10.3%,60歲以上的占總數的9%;李雅麗等對湖南省所做的調查發現:30歲以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占的比例僅占20.26%;張麗對上海市普陀區的調查中發現:50歲以上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占總人數的89%左右;劉青健對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動態發展比較研究中發現:從年齡結構看,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年齡結構不合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偏大,隊伍年老化,30歲以下比例偏少,僅占10%左右[5]。綜上所述: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存在年齡偏大的問題,而且年齡結構比例的失衡,不利于社會體育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容易造成社會體育人才隊伍的斷層。
李亞莉等對湖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現狀調查發現,本科、專科學歷以上的占32%,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占5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8%,說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偏低;陳永存對北京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調查中發現,社會體育指導員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體育專業的人;張麗的調查發現,上海市普陀區87%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都在高中以下學歷,而專科及以上學歷的僅占15%左右。由此可見,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低學歷占很大一部分,學歷偏低是制約和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知識結構完善的薄弱環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
社會體育指導員應該不僅要具有專業的技術技能和健身理論知識,而且還應該具有組織與管理的能力。不僅能夠在技術上給予指導,還能夠組織群眾進行體育鍛煉,激發群眾鍛煉的積極性。這樣才有利于大眾體育的發展。但通過調查和所收集文獻研究發現: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化程度低。金黃斌對云南社會體育指導員研究發現,受調查的369名云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中有276人是兼職,占總人數的75%,而把社會體育指導作為專職工作的僅有93人,占總人數的25%[6];田海濱對蘭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調查發現,蘭州市體育社會指導員職業比較分散,其中以企業工人人數最多,具有體育專業背景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占5.1%[7];鹿徽等認為大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知識和技能來源于長期體育鍛煉的經驗和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短期培訓,大部分由于整體文化和專業程度偏低,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社會體育的發展[8]。可見,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化程度不令人滿意,但是專業化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可以使我國大眾體育的發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專業化程度將是“十二五”期間著重考慮的問題。
要實現我國大眾體育的快速發展,使我國盡早進入體育強國的行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不可小視,它在推進我國大眾體育發展上有著不可替代性。而如何使社會體育指導員能為我國大眾體育做出更大的貢獻,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應該有一定的規范。然而,經過對所收集的文獻和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很不規范,帶有很強的隨意性,使得社會體育指導員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劉青建認為我國在各類群眾體育活動場所中,不具備社會體育指導員資格的人員及沒有受過專門培訓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群眾體育指導活動的情況相當普遍,在這個關鍵時刻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沒有很好地得到充分發揮,這對群眾體育的科學化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有研究表明,我國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率為59%,這與日本等發達國家96%的高指導率相比差距很大很大[9];還有調查顯示,經常參加指導工作的不足半數,特別是高級別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很多是體育行政干部,在他們中很多人并不直接對群眾進行健身指導[10]。綜上所述,說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過于松散,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來限制。當然,這也許是由于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沒有形成專業化有關,這就很難確保這些社會體育指導員對大眾健身指導的持續性。
從大量文獻發現,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等級結構不合理,較高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人數甚少。陳永存對北京市東城區的調查顯示:東城區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1643名,其中,國家級指導員12名,約占總數的0.7%;一級指導員123名,約占7.5%;二級指導員164名,約占10%;三級指導員1344名,約占81.8%;張麗對上海市普陀區的調查發現,普陀區高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占比例較小,大多數都是二、三級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占調查人數的96.2%左右;金黃斌對云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調查顯示,二級及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云南省社會體育工作的主力軍,占總人數的近80%。顯然,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等級結構不合理,但高級別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缺乏,卻是造成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后繼力量難以維持,不僅不利于社會體育指導員整體的發展,而且更不利于全民健身的開展。
據文獻資料分析發現,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大部分安排在八大體院,課程開展都是按照國家體育總局的指導綱要進行,較為籠統,沒有根據各地方特色和條件開展培訓內容,往往培訓結束后學院結業后無用武之地,而且部分學員中年齡偏大,有1/3以上的學員非體育專業出身,體育知識基礎薄弱,培訓過程中偏重醫學類或專業性很強的學科上,使學員理解起來很吃力,難于消化,致使學習效果差[11]。較重理論的學習,而輕技術能力的培養,學時的安排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根據培養方案的要求,授課學時為80學時,雖然符合最基本的學時要求,但是實踐的學時明顯偏少,滿足不了學員的技能形成的需要,教學的形式也很單一枯燥,調動不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教學的方法還不能從根本上拜托傳統教育的束縛。另外,我國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只有等級之分而無類別差別,導致培訓內容重寬度缺深度,而日本在這些方面則做的相當完善,日本根據學員的實際基礎及實踐的需要,在選擇教學內容是比較有針對性,而且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定也是根據培訓目標,分為競技體育指導員、社區體育指導員、體育活動計劃指導員、商業體育指導員、少年體育指導員和休閑體育指導員等六類社會體育指導員[12],這就使得大眾健身時更具選擇性,健身更有效果。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很大,體育院系的畢業生也不例外,甚至是更不樂觀。我國的高等體育院校培養了很多優秀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但是這些學生找不到工作后,就放棄了在學校所學的體育教育專業,改行從事了其它職業,這是對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今后體育院校應當在學生在校期間,加強對學生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從業資格的培訓,使學生一專多能,具備良好的專業技能以及組織管理的能力,在不能從事體育教學后,可以進入社會,持證上崗,指導我國社會大眾群體的健身活動,這樣可以從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就業壓力。
目前我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需求總體上還是不足的,但是很多社區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具備一專多能的素質,大眾需求又是多樣化的,兩者之間就造成了很大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實行社區體育指導員的流動服務模式。培訓師資人才庫的建設可以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是行之有效的舉措,可以促進職業培訓發展的現實需求。根據每一個健身點的需要,每個指導員根據自身的強項,實行輪換點指導的方法,對大眾進行指導,換一種方式,可以實現“一點多員”的模式,有效解決供需矛盾及大眾需求多樣的問題。這樣,通過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互動,不僅豐富了體育健身項目,也使更多的人參與到健身中來。
網絡健身是時下興起的一種新的健身方式,對于那些遠離健身點的人來說,利用網絡健身指導,可以免去出行不便人士的煩惱。是一種包括網絡,電話,微信圈等遠距離溝通為主要形式的服務方式。健身者提交詳細的個人情況,網絡社會體育指導員在了解學員的基礎信息后,會量身定做相應的方案,每周有固定的電話或網上指導,根據隨時出現的情況實施相應措施。
而且,網絡健身可以一對多的指導,時間上沒有嚴格限制,這就減輕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工作量,為大眾健身提供了一條便捷之道。
各級政府體育行政部門應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采取切實行動為各地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創造條件,并幫助其開展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監督、鑒定、獎懲等項工作。針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中存在問題,政府應增加對社會體育指導培訓體制的資金投入。體育院系、高校體育部應納入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組織體系之中,同時政府要放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除了八大體院可以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凡具備體育師資的高校都可以進行培訓,這樣既可以增加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數量,更有利于各地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培訓,使培訓內容和實際指導能有利的結合起來。
體育教師除了擔任學校的教學任務,也可以充當起社會體育指導員,既可以少量收費也可以是公益性的。若能充分調動體育教師的積極性,參與社會體育指導活動,將會充實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發揮體育教師業務能力強、理論知識豐富的優勢,充分調動大眾的健身熱情,有利于增進大眾的健身效果。依托大中小學的優秀體育教師,將體育教師引進師資培訓系統,使之成為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來源。
總之,近年來黨中央在提出“構建群眾性的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的基礎上,已提出了將“形成比較完善的全民健身體系”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的奮斗目標之中,所以,從國家層面上的高度來看,國家賦予了“全民健身體系”以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將對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產生全方位的影響。而重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又是全民健身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所以,正視當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建設過程中存在問題,積極尋求對策,同樣也是著力構建“十二五”期間我國全民健身體系所要著重抓好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和重要內容。
[1]陳永存.北京市社會體育指導員行業發展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2):50-52.
[2]張麗.上海市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普陀區為例[J].體育科研,2010,31(2):51-54.
[3]李亞莉,劉少英.湖南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與發展對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3):43-46.
[4]郭立平.吉林省農村體育組織與體育指導員現狀的調查研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37-138.
[5]劉青健.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動態發展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7):901-903.
[6]金黃斌.云南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68-72.
[7]鹿徽,龐錦華.廣東省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9,28(4):25-28.
[8]田海濱.蘭州市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現狀調查與建設對策研究[J].甘肅科技,2010,26(8):71-73.
[9]于善旭.我國公益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發展的基礎與研究[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1):58-68.
[10]孫鋒,羌霞.江蘇省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能力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10,32(3):12-14.
[11]鄒本旭.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體系現存問題與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1):28-35.
[12]李加奎.日本社區體育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