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霞 代緒敏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少數民族體育人類學研究中心 貴州貴陽 550001)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二五計劃的一個篇章,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為了將創建美麗鄉村落實到實處,貴陽市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采取創新舉措,將運動會大部分項目設在全市極具民族特色的村寨舉行,將源自于民族民間的少數民族體育活動從體育場館帶到回民族風情濃郁的民族村寨,把運動會與助推民族鄉村建設相結合。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通過本次大會我們發現了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這類賽事對鄉村建設產生的深遠影響。
貴陽市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于2013年9月27日開幕,為期4天。大會共設武術、射弩、押加、珍珠球、陀螺、蹴球、板鞋競速和高腳競速8個競賽項目。與往屆不同,此次民運會的開幕式在市區周邊的旅游景區青巖堡舉行,比賽項目除了高腳和板鞋競速安排在高校的田徑場內進行外,其他項目均分別安排在烏當區偏坡布依族鄉偏坡村、開陽縣樂豐鄉水頭寨、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蓬萊仙界、清鎮市紅楓湖鎮虎山彝寨、花溪區青巖鎮龍井村、烏當區新堡布依鄉王崗村這些民族示范村寨舉行。
賽事期間貴陽市民宗委、市體育局、市旅發委、市農委、市文廣局等五家單位共同配合,以確保賽事的順利進行。各單位分別與承辦賽事的民族特色村寨建立了包保機制。因此,本次運動會不僅提升了比賽的觀賞性、趣味性,同時也提升旅游檔次及品味。相關部門表示本次比賽結束后依然會繼續使用這個機制,而市直各部門的定點幫扶單位將會繼續關注、扶持這些村寨。
往屆,大多數民族賽事都被安排在級別較高的體育場館舉行,使起源于民族民間的體育活動脫離了其生長的土壤。貴陽市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突破了以往固有的運動會模式,改革創新,讓民族體育與旅游、市民與村民、體育精神與民族文化在互動中交相輝映,成為跨越城市發展和民族村寨發展的助力劑,對鄉村的發展有著積極且深遠的影響。
貴陽市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通過發揮市直各部門的資源優勢與助推民族鄉村旅游相結合,繼續推動少數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與貴州省委提出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促進民族旅游經濟快速發展。
無限的商機由賽事的舉辦而被帶到了承辦村寨,促進了村寨旅游業的發展。在貴陽市第九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中承辦各項目的村寨都“村村有特色,村村有美景”。例如承辦押加項目的民族村寨——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蓬萊仙界,這是一個以生態農業為發展目標的村寨,作為貴陽市農村休閑和鄉村旅游的示范點,這里有著不同的園區向人們展示其特色。同是還有布依特色的蠟染、繡品、面具等民族工藝品以及當地特色小吃、美食。游客在競賽場地觀看比賽,在農業園區觀賞各類農作物,品農家美食,住民俗民居,吃、住、玩均有特色。據調查,賽后各承辦村寨的知名度有所提高,游客大幅度增加,大大增加了當地村民的收入,促進了村寨的經濟發展。
和諧社會是人們普遍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與社會的和諧。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承載著東方人特有的與自然和諧同步的休閑娛樂觀,她是在各民族長期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積累和發展起來的。首先,從其起源來看,民族傳統體育產生于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當時,人們以祭祀神明等色彩濃厚的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富裕,利用自己的身體語言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和尊崇,而這些正是表演娛樂活動和部分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起源。其次,中國傳統體育注重于修身養性、保命防身、娛樂觀賞,有其獨特的倫理觀,展現其和諧的競賽形式。最后,從運動形式上看,民族傳統體育注重運動與身體各因素之間的和諧與適度,認為“過度”或“不及”將破壞人體內環境及人與自然、社會間的整體平衡[1]。實踐證明,少數民族體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娛樂性,這種特性使得民眾之間廣泛參與、共同娛樂,促進民族凝聚。可見,少數民族體育賽事進村寨將民族體育這種以追求個人與自然以及社會實現最大限度的和諧一致為目標的精神帶到了各個承辦村寨,以推動其和諧建設[2]。
體育是文化教育的一個方面,它具有特殊的文化教育功能。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指出:“體育不僅僅是一種身體運動,更是一種教育手段,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載體,一種財富基石,體育以其特有的特征和方式體現、解讀并影響著人自身以及人與社會的各種關系”[3]。少數民族體育不是單純的體育活動,而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形式并被我國獨有,它依靠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東方體育的文化之根。20世紀以來,西方體育傳入中國,對代表東方文明的傳統身體文化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沖突,使得傳統的體育文化受到壓抑[4]而面臨著困境。
過去固有的賽事舉辦形式使少數民族體育賽事主要在體育場館舉行,賽場的封閉性和局限性限制了愿意了解和觀看比賽的人們。貴陽市少數民族運動會把大部分比賽放在全市最有特色的民族村寨進行,讓各族同胞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精彩的體育競賽和表演,讓起源于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田間地頭的傳統體育活動又回到其生長的土地。例如在白云區牛場布依族鄉蓬萊仙界舉行的押加項目,在比賽進入村寨之前,85%以上的村民不了解甚至從未聽說過押加項目。調查發現,將運動會放在村寨舉行,村民大多對比賽表示關注,激發起對建設村寨、熱愛村寨的情感,他們在參觀和參與民族體育活動的同時也進一步了解了中華文化。因此,少數民族賽事進村寨讓民族民間體育回歸的同時也擴寬了其生存的空間,推動了民族體育文化的傳承發展。
全民健身于1995年上升至國家戰略,可見體育之重要。許多民族活動由于其起源就在田間地頭,其不受場地、器材的影響,非常適合在全民健身中推廣。民族運動會具有民族性與大眾性共生,娛樂性與競技性并存的特征,舉辦民族運動會可以提高村寨對于全民健生運動的組織與管理水平,為村寨的全民健身運動帶來積極的影響。如本次民運會的武術項目設在被稱為“庖湯第一村”的烏當區新鄉堡王崗村舉行,廣大的武術愛好者在此期間進行了切磋交流,也將一直只能在武俠劇中才見到的各類拳術、器械帶到了這個布依村寨,很多前來觀賽的武術愛好者表示愿意在閑暇之余再次來到美麗的王崗村進行交流和游玩。當地村民觀賞和接觸到各具特色的表演、競賽活動,在開擴眼界的同時還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另外,承辦賽事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和支持,因此,在完善場地、器材的同時,也增強了當地村鎮領導的健身意識,進而推動村寨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將少數民族體育賽事引進村寨是一種積極的嘗試,是促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具體實踐。這一舉措讓少數民族體育來源于民間、服務于大眾,找到新生的土壤;有利于美麗村寨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提高村寨的綜合實力。
今后可考慮將民族賽事與傳統節日、節氣相結合,以加大各民族的參與面,加深少數民族體育活動的文化內涵;加大對各類賽事特色和村寨人文景觀特色的宣傳力度,以擴大影響增加參與者和觀賞者;承辦村寨應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體育設施等建設,以使村寨具備較好的接待游客的基礎條件和承辦賽事的硬件能力,同時還能為廣大村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提供更好的文化活動空間;市直各部門的定點幫扶單位應繼續關注、扶持這些村寨;民族鄉鎮領導應組織、支持村民積極挖掘、開發符合本地開展的體育休閑娛樂活動,打造特色品牌,建立旅游、文化、健身一體化的美麗特色村寨。
[1]倪東業,張輝.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發展趨向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8):124-125.
[2]段青,李濤.承辦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對貴州發展的影響[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8(9):119-120.
[3]王平.論大型民族民間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發展的影響[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5):119-121.
[4]胡小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在休閑時代體現文化多樣性[J].體育與科學,2006,27(2):1-3.
[5]王美芬.新時期民族民間體育賽事“鄉村化”發展研究[J].體育世界,2013,6:33-35.
[6]尚志強.論發展少數民族體育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影響力[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5):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