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迎春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寶泉嶺管理局 154211
?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德育
胡迎春
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寶泉嶺管理局 154211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幼兒期是未成年人道德觀念、行為習慣的“奠基時期”,更應該重視與加強道德啟蒙教育。針對天真爛漫的孩子,進行幼兒德育,要注重幼兒情感教育;注重幼兒養成教育;實施“三位一體”的立體式教育;注重幼兒主體地位。
[關鍵詞]情感共鳴;教育德育;道德主體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針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德育啟蒙不能是枯燥無味的說教,也不能是簡單的走形式,更不能嚴厲的制止孩子不能這樣或不能那樣。那么如何開展幼兒德育?
情感是認知的動力,要使幼兒獲得對人對事的正確認知和態度,必須喚起幼兒積極的情感經驗,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少,思維具體形象,情緒易受暗示,感情豐富易激動等特點,幼兒德育要特別注重從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
故事是幼兒最喜聞樂見的,千萬不要小看講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夠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動幼兒并能讓幼兒受之影響的文學載體。在帶班組織幼兒時,每天我都會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時間,給孩子們講一個童話故事,而每次講完故事,我都要和幼兒分享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受。如給幼兒講《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導幼兒明白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做事要誠實守信;講《公主與織布女》的故事讓幼兒學習勤儉節約;在國慶節、清明節、還給幼兒講些英雄的故事,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聽故事時,幼兒是全神貫注的,他們深深地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此時也是最易于調動幼兒情感積極性的時候,他們時常會將自己引入童話故事的情節之中,將自己的情感隨著故事的發展而外顯,從而通過故事引發了幼兒潛在的道德共鳴,使他們用心去體會什么是真善美,用心去感悟什么是正義與勇敢。在每次講完故事后,我都會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講一講,說一說,通過故事情節對幼兒的德育熏陶,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實踐行動,這樣既幫助幼兒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給了他們日常生活中怎樣接人待物、與人相處,也是對幼兒進行了道德啟蒙教育。
(二)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教育契機,調動幼兒情緒情感
記得一次,我組織幼兒做戶外采集時,有一個孩子手突然被樹枝劃破,當時我和保育員都沒帶任何醫療救助物品,其他的孩子看到受傷小朋友痛苦的神情,看到老師焦急的神態,突然有一個孩子大聲地說:“老師,我有手絹,用我的手絹給小朋友包傷口。”好多小朋友爭先恐后地拿出自己的小手絹,情景非常感人,后來那塊為小朋友包傷口的手絹,被我們班譽為“最漂亮的手帕”!此外,日常生活的一些細小環節也可以利用起來,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從小事入手,培養幼兒道德情感。
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絕非一朝一夕所能 教師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不失時機地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隨機性。因為日常生活對幼兒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響,并且為幼兒提供了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吃飯、入廁、洗手、睡覺、整理日常用品等要占去一半時間,這是向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機。并且養成教育身教重于言教,通過教師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例如,在組織孩子帶班時,我有一個習慣,當孩子為大家做了什么事情,我會由衷地說一聲“謝謝”。比如,小朋友幫老師擺椅子,我會說一聲“謝謝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著很自然的說“謝謝”,幼兒期的孩子喜歡模仿別人,老師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點滴印跡,這些印跡日復一日的積累,就會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潛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對幼兒進行德育,不僅是幼兒園的任務,同時也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大力支持、協作。因為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家長的教育素質,道德水平直接制約著幼兒道德發展的水平。幼兒教育的實踐及科學研究證明,家長如果重視孩子的德育,并配合幼兒園的德育工作,幼兒的道德發展水平則較高,反之亦然。我們的調查表明,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應該是教師和家長,應有兩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來對幼兒進行德育
(一)利用家庭教育資源,構建以幼兒園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道德為依托的立體化德育網絡。
首先,要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德育目標,并讓家長嘗到家園合作的快樂。如:以前帶班時班里有位孩子“個性”特別強,老愛和別人對著干。家長告訴我他在家里總是不聽話,特別倔,早晨起來不吃飯,為了喂他吃飯,害得孩子的媽媽每天都顧不上吃早飯。針對這個孩子,我在班上進行了一次“媽媽真辛苦”的談話活動,首先,專門把孩子母親一天的工作概況錄制下來,讓孩子們看,并請每個孩子講一講自己媽媽的每日工作有多么辛苦。再開展“上幼兒園”的角色游戲,把孩子上幼兒園的情景搬到游戲中,讓她親自體會做母親的辛苦,又與家長聯系好,讓孩子幫媽媽做事情,讓她體會大人的辛勞。幾天下來,孩子真的變了,變的懂事了,能體諒大人尊敬老人,家長顯得特別激動開心。這個孩子的轉變,其實是幼兒園與家庭雙方努力的結果。作為幼兒德育工作者,教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德育目標應有一致性。家長和教師應利用各自的優勢有所側重,互相配合,這樣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社區資源,對幼兒進行網絡道德啟蒙教育。
例如,在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后,一次為了增強幼兒的環境意識,勞動意識,我帶著孩子們進行了“我是環保小衛士”的活動,請孩子們自己制作環保圖,引導幼兒將一些廢舊的瓶瓶罐罐消毒處理做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布置教室,讓幼兒親自體驗變廢為寶、勤儉節約及體驗勞動的快樂。我們要創造一些定期與隨機相結合、交流與研究相結合、書面與口頭相結合、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的溝通和協調的工作模式,以便使幼兒德育工作整體的、有序的進行。
對幼兒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發展需要,塑造和建構幼兒的道德主體。幼兒道德學習是在成人的指導下的自主行為,離開了幼兒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動都難以對幼兒產生有效的影響。例如,為了引導幼兒認識國旗并培養幼兒對祖國和國旗的熱愛,通過活動引導孩子親手制作粘貼國旗,在剪剪貼貼中,孩子們始終處于積極興奮、主動探索的狀態,另外還帶著孩子們學習升國旗、學習唱一些國旗的歌……既使孩子們樂在其中,又在玩中進行了愛國啟蒙教育。
總之,幼兒德育,教師要把握好各種教育資源,從情感入手,以幼兒為中心,創設各種德育環境,通過一點一滴的身教言行,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礎上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進行德育養成教育,最終使幼兒“文明樂群,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巍.幼兒園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4(S2).
[2]陳西玲.幼兒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3).
[3]陳俊,盧清.幼兒德育方法探新[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