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園園朱建新
(1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學;2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浙江杭州 310000)
提高中學生廣播體操訓練質量的實踐與探索
沈園園1朱建新2
(1浙江省杭州市源清中學;2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浙江杭州310000)
隨著學校兩課兩操活動的開展與落實,廣播體操是課間操的主要內容,是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廣播體操還是運動會上常見的集體比賽項目,展示了各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與整體精神面貌。筆者總結十多年廣播體操教學與訓練實踐經驗,認為在廣播體操訓練中加強基本動作姿態、動作準確性、速度與力度、動作一致性這幾方面的訓練,可以明顯提高廣播體操訓練質量。希望能為同行的廣播體操教學與訓練提供借鑒與參考,發揮出廣播體操在學校體育中最大的功效與作用。
廣播體操 動作姿態 準確性 動作一致性
廣播體操是學校體育教學和活動的重要內容,是獨具中國特色的教育手段,它還是一種簡單易行的健身與形體訓練方法、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有效形式?!段鑴忧啻骸肥堑谌兹珖袑W生系列廣播體操之一,該文以《舞動青春》這套廣播體操作為討論與分析對象。相比于前兩套全國中學生系列廣播體操動作,這套廣播體操最大的特點是以基本體操的動作為主,動作幅度大、突出動作的規范、簡潔、舒展、大方、輕快、整齊,注重對良好身體姿勢的培養,并通過設計一些簡單、新穎、富于彈性的不對稱動作和變奏動作,培養學生協調性,體現該操的時代特征。音樂旋律優美、節奏清晰、動感強,反映學生在陽光下熱情歡快、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青春的活力。
廣播體操是運動會上常見的集體比賽項目,是展示學校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與整體精神面貌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反映了廣播體操教學與訓練水平。筆者擔任中學廣播體操教學與訓練十余年,不斷總結經驗,認為在動作姿態、動作的準確性、動作的速度與力度、動作的一致性這幾方面加強訓練,可以提高中學廣播體操訓練質量。
1.1強化基本動作姿態訓練
1.1.1基本動作姿態的訓練重要性
基本動作姿態是各部位動作的典型代表,也是動作所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姿態要求。它對整套廣播體操動作的學習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既為動作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同時又影響動作完成的效果,是提高廣播體操訓練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對良好身體姿勢的培養是廣播體操訓練的目的之一?;緞幼髯藨B訓練對培養學生的正確身體姿態及提高廣播體操動作規范、標準、優美有重要的作用。
1.1.2基本動作姿態訓練的內容
分析《舞動青春》動作,對其中出現次數最多、最頻繁的動作進行歸納與總結?!段鑴忧啻骸分泄渤霈F了75個直立動作,上肢動作:側舉56次,上舉46次,前舉32次,側上舉14次,側下舉出現4次(包含手臂行進間的需強調的位置)。下肢動作:開立28次,側點地20次,馬步16次,吸腿12次,弓步8次,踢腿8次,后踢腿跑4次,踏步4次等?;緞幼髯藨B練習就把這些典型動作作為訓練內容。
1.1.3基本站立姿態訓練
首先是直立,是這套操是出現次數最多的動作,它是一節操的預備與結束動作。直立的站立姿態訓練是練習軀干姿態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做操時肢體更挺拔,舒展。每次訓練準備活動結束后先安排5-8分鐘左右的站立姿態訓練,著重讓學生體會提氣、收腹、開肩、梗頭、挺拔向上高立的站立動作姿態。其次是提踵立: 兩腳并攏,支撐腿腳跟提起至最大限度、肢體保持基本立的姿勢,雙臂做側下舉動作,力達指尖。練習時進行4個8拍保持起踵靜止動作,然后4個8拍的一拍一動練習,訓練學生全身肌肉的協調用力,在動態中進一步體會肌肉用力的感覺,鞏固提高基本站立姿態。
1.1.4上肢基本動作姿態訓練
針對縱隊的比賽隊形,側舉、上舉、側上舉、前舉以及側下舉動作定位是最重要的,直接影響廣播體操的動作姿態、動作的準確性、動作的整齊與一致性。訓練中把側舉、上舉、側上舉、前舉、側下舉動作作為上肢基本動作姿態訓練的內容。先進行慢起到位保持訓練,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慢起到位,體會最大的動作幅度、正確動作路線以及力達指尖、手臂向外伸展的感覺,保持在正確的位置2到4個8拍。慢起到位保持訓練2~3次。4個8拍的兩拍一動練習。4個8拍的一拍一動練習。
上肢姿態訓練時軀干需保持直立的基本站立姿態動作,練習速度宜慢不宜快,每次以所有同學掌握該基本動作要領與姿態為準。通過由慢到快的速度變化練習,讓學生體會上肢基本動作的準確位置與姿態,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肌肉的本體感覺。廣播體操雖然動作多,變化大,但手腕部的變化不大,絕大部分動作都是以掌的形式出現。手掌技術掌握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整節或整套操的完成動作效果和質量。手形是手臂動作的延伸和表現,在手臂基本位置練習時同步強調手形動作要領,時時提醒學生控制好手形,用力到指尖或拳面,通過手掌(拳)體會動作的伸展。
1.1.5下肢基本動作姿態訓練
《舞動青春》中出現的下肢動作相對于上肢動作較簡單,但這些動作影響動作的穩定性、靈活性和平衡能力。訓練中把開立、側點地、弓步、吸腿、踢腿、原地踏步作為下肢基本動作姿態訓練的內容。下肢動作的形態表現為直腿直膝、腳尖繃直。膝與腳最能體現下肢的姿態美。腳面繃直,延伸了腿的長度和動作幅度,也增加視覺美。下肢基本動作姿態練習,每組動作,4個8拍,兩拍一動。學生著重體會腳尖離地時腳面繃直,用力到腳尖的感覺。還原成直立時,一定要提醒學生腳跟并攏,這是廣播體操比賽中保持隊列整齊的關鍵。
先進行基本動作姿態訓練,效果非常理想,節省了在廣播體操訓練時,為了矯正每一節動作所花費的大量時間和精力,有較強的實用性。同時也為整套操的動作姿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學生在做廣播體操時,動作更加準確、簡潔、大方、優美、舒展。
1.2抓細節確保動作準確無誤
動作的準確包括動作技術、方向、路線、以及動作姿態的正確。動作準確是廣播體操訓練中最基本的要求。教師要認真研究廣播體操圖解中的文字說明,精準、熟練地掌握廣播體操的動作,提高自己廣播體操的專業水平。在訓練中嚴格要求、統一標準、抓好細節動作,保證動作準確無誤。如:預備節第二個8拍5~8拍(第四、六、八個8拍中相同的動作不再重復說明,下同)“兩臂經上向右繞至體側,還原成直立?!痹搫幼髦惺直鄣钠鹗嘉恢檬恰白蟊蹅扰e,右臂胸前平屈”。動作路線中有“經上”上是手臂上舉的位置,也就是兩臂先同時到直臂上舉位置,然后再同時直臂向右繞到體側,而不能從前上方,或者其他位置繞到體側。
1.3制動與延伸展示動作力度感
廣播體操動作力度是指肌肉用力程度的大小,它的特點之一就是動作有力量有速度,是力量與速度的綜合表現。動作力度包括用力方向、用力大小和著力點。
用力大小在廣播體操中表現較明顯,動作從一種姿勢到另一種姿勢,其速度不是平均分配,將要到達姿勢的相對造型時,要求肌肉的驟然用力,制動動作,形成短暫的“定格”。制動動作,不僅可以提高人體對肌肉的控制能力,更可以展示廣播體操動作力度和節奏。力度著力點:即一個動作能量釋放在哪一個位置上,在訓練中要學生不僅要找準著力點,還要學會體會用力順序、用力方向,感覺著力點,培養學生對動作力度延伸感的理解,增強肢體控制力量的能力,充分表現出廣播體操的力度感。
在訓練中,可以用語言引導學生,如“力達腳尖”、“力達指尖”等,將抽象的力度以實體的形態表現出來,給人一種力度感和延伸感?!皟杀劢泜瘸蓚扰e”動作時,為使隊員快速有力地擺臂至側舉并控制不動,教練可以雙手抓住運動員手腕帶動其擺動,并體會到位后制動的肌肉用力感覺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加,肌肉本體感受的形成,建立起準確的力度感。
1.4統一動作速度實現動作一致性
廣播體操比賽是集體項目,集體項目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動作的整齊與一致性。在訓練初期統一動作要求時,排成橫隊訓練,學生與教師相互看清彼此的動作,便于糾正與提高。訓練后期,當動作姿態、方向、路線、幅度、速度、力度都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后,排成縱隊進行動作整齊與一致性的訓練。動作一致性高低程度是一支隊伍能否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
在學生掌握動作的基本姿態、運行路線與動作的做法之后反復練習讓學生學會發力與制動,逐漸加速,使一拍一動的動作提前半拍完成、兩拍一動的動作提前一拍完成、四拍一動的動作在第三拍完成。加速搶拍完成動作是動作整齊的前提,是動作力度到位的基礎保證,同時也是提高同學們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動作的準確性、協調性等優秀品質較好的練習手段。動作速度的統一是實現動作一致性的關鍵。
一致性訓練中,學生需掌握“定格”動作到位節拍以及停頓定格的時間,即下一個動作開始的節拍,做到不搶拍也不拖拍。動作的一致性訓練從分解到完整,還需保持動作的流暢與協調。最后要進行配樂練習,做到動作與音樂節奏的一致性。
以上這些訓練內容與方法,是筆者針對《舞動青春》的特點與動作要求,經過多年教學與訓練實踐的總結。校廣播體操隊在動作姿態、動作準確性、動作速度、動作力度、動作幅度、一致性上,在訓練后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廣播體操隊的訓練水平同時也得到了同行地認可,多次獲得市運會開幕式第三套中學生系列廣播體操比賽的一等獎。訓練中在動作準確性的基礎上,加強基本動作姿態訓練、用動作的制動與伸展來表現動作力度與幅度、控制動作速度提高動作一致性,一定能提高廣播體操的動作質量與表現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廣播體操在學校體育工作中的功效與作用。
建議教師要仔細研讀圖解的文字說明,多積累有關健美操、藝術體操知識和動作,來充實廣播體操訓練,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水平與藝術素養。
[1]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系列廣播體操(教師參考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體育課程教材研究開展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體育與健康》(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馬鴻韜.《第三套全國中小學生系列廣播體操》創編介紹[J].體育教學,2008(8):32-33.
[4]體操編寫組編.體操[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G831.1
A
2095-2813(2015)12(c)-003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