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21)
“所謂整個之人格,即就是比較舊派之心理學者之見解,至少應有知、情、志三個方面。……今則不然。大學教育所能措意者而略有成就者,僅屬知之一方面而已,夫舉其一而遺其二,其所收修明之效固已極有限也。”[1]潘光旦先生這里知、情、志所說的即為:理智、情商、意志力。而今日教學略有“成就”之人多數是合理的運用了“知”這一方面,而對于“情”與“志”的教化卻顯地極為的有限。也就是說,現行的教育太過于注重外顯的直觀表現,缺少了向內的教育。體育教育則更為典型,現行的體育教育尚且沒有做好“知”,就跟不要說“情”與“志”了。因此筆者這里將主要論述知、情、志在體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
理智一詞語出巴金《家》:“你的理智可以征服感情,我的理智則常常被感情征服。”理智,其實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認識、思考、判斷、理解等方面的能力,是一個人在面對一種現象或事物時,腦海中的思維過程,是一種對于好與壞,利與弊的辨別能力。關于理智與教育的關系,潘光旦先生有如下的感嘆:“理智生活之基礎為好奇心與求益心,故貴在相當之自動,能有自動之功斯能收日新之效。所謂舉一反三者,舉一雖在執教之人,而反三總屬學生之事。今日之教學亦足以語于此乎?曰,否。就日常課堂生活而論,我恐灌輸之功十居七八,而啟發之功十不得二三。”[1]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兩層意思,其一:理智生活的基礎是好奇心與求益心;其二:理智與教育的關系其實在于教與學的關系,就是說多數人對于教與學的真正關系把握其實并不明確。
提到興趣就不得不提好奇心,好奇心實則是我們有意識地行為的起點,求益心是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礎之上,是一種好的向往與追求。也就是說好奇心與求益心是相互聯系著的,求益是人們內心的趨向,而不是外力強加的。現目前教育以相同的模板框架制約著學生在固定的軌道上成長,并且對智力教育看得太重而在能力運用的教育上卻少之又少,加之枯燥的學習環境這幾股力量一并壓榨著學生對于學習興趣。在筆者看來,好奇心與求益心之間的鏈接其實就是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好奇的持久表現,興趣也是求益的內在動力。鄭也夫關于好奇與興趣關系的一段評價寫的極好:“好奇是廣泛而短暫的興趣,興趣是專一且持久的好奇、”[2]我們能發現好奇與興趣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雖然興趣多是被好奇所誘發出來的,但興趣對于學習的動力要遠遠高于好奇。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架構學生的求益心。那么是什么原因制約了學生的好奇心,興趣甚至求益心呢?單從教師教學技巧、人格魅力等方面進行改善則稍顯浮光掠影。問題的關鍵在于學生沒有時間去發現到底什么才是他們感興趣的。“固然,生命的差異法則從天賦上決定了不是每個人都會產生強烈的興趣,但就概率而言,相當多數的孩子,只要有大量自主支配的時間就會形成自己的興趣。”[2]而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家庭給予學生可支配的空間是少得有些過了。學生在年少之時是最該擁有充分的空閑時間的,因為他們并不需要承擔著生存的壓力。這正是他們好奇地接觸這個世界最好的時機。然而在重智力教育而輕能力教育的教育大環境下,學生“在擁擠不堪的課堂里,被迫以死記硬背的方法進行不求甚解的學習,接受少得可憐的討厭的教育。”[3]不難看出問題的指向是比較明確的了。對于智力教育的追求,對于學歷的追求,對于應試的追求,對于固定教學模式的應用等都潛移默化中約束了學生的空閑和時間,進而悄悄抹殺了學生的興趣。雖然我們理智生活的基礎是好奇心與求益心,但這兩者又受到空閑支配時間的影響。因此對于學生可支配時間的問題考量才是關鍵所在。所以,在體育教育觀的改變上我們首先是要增加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將時間重新還給學生。我們要增加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比重。讓學生在較多的課外體育活動中去發現自己所感興趣的體育活動,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當感到無趣乏味之時能想到一些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來解決當時所處的窘狀。其實課外體育活動實則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玩耍與發展的空間,因為學生只有在無過多拘束的自然環境下,才會發現他們的感興趣的所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明確指出,“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4]。由此可見課外體育鍛煉對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性。增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現代教育過于注重知識的傳輸,而忽視了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習能力的精髓其實是個人在自學能力上的體現。提升個人能力的主要途徑是“學”,“教”是不行的,對于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生搬硬套地教而不考慮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其造成的后果便是學生“臨摹”能力的增強而創造能力的丟失。現代教育將知識不斷地對學生灌輸而學生卻只是被動的接受。這種教育實際上一種只有教而沒有學的一種教學過程。我們的教師忽略了人是學而成才,不是教而成才。“引而不發,因人善喻,不言之教,大愛無疆,這就是為師之道的根本;食貴自化,學貴自得,深思熟慮,積水成淵,這就是為學之道的靈魂;善誘則通,善思則得,誘思和諧,培育人才,這就是教學本質的真諦;教貴善誘,學貴善思,以誘達思,啟智悟道,這是啟發教學的精髓”。[5]《論語-述而》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前者的誘思教學和諧論中的“誘”和“思”與《論語》中的“啟”與“發”,相互融合形成和諧統一體,共同詮釋著學相對于教來說的重要性,就是在強調著教學生學會自學。“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自學曾起著重要作用,毛澤東、華羅庚、錢穆等都是典型代表。”[6]我們在看看經典著作《論語》中的一個有趣的現象:“全部《論語》至少有56個學字。而“好學”兩字聯用,則多至16處……《學記》的內容也如此。全篇中,“教”字只有18個,而“學”字多至48個……而其題目也取用《學記》兩字,可見也有它的深意。”[1]所以,自學能力的培養是教育手法的本質要求,啟發學生,誘導學生如何去學習,以及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這才是教與學的最真切的關系。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將學習的權利交于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學。過去我們的體育教學是教師負責教,而學生其實就是被動地聽老師教。一方面是學生不感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沒有留給學生真正學習與琢磨的空間。我們在進行體育技術動作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教會學生在對動作本身理解的基礎上,自己思考與探究出該技術動作所潛在的作用,以便應對本就復雜的體育學習環境。其實一項技術動作的技術要點,或許在另外一個項目之上也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其實我們將技術教給學生并不是終點,關鍵在于我們需要教會學生把握對于技術動作遷移的技巧,就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對于難點攻克時自主探究的能力,就需要我們啟示學生在遇到學習瓶頸時轉變思維方式的意識。
情商:EQ~Emotion Qoutient。權威人士認為情商的內涵包括:認知自己的情緒和妥善管理自己,自我激勵;認知他人的情緒和人際關系管理。[7]一提到情商多數人便會不由自主地與智商聯系到一起,直至目前對于智商的提高依然是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教育以智商的培養為中心,忽視對于情商的關注。以至于出現諸如:學生輕生、校園投毒、殘害同學等令人痛惜的現象。一個人的智商的高低代表著其認知能力的水平,是其在社會活動成功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智商高的人最后都會有所成就,也會有些智商高的人存在著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或是經常產生抑郁或情緒化的現象,讓身邊的人群很不適應。“很多智商高達160的人在為智商只有100的人打工。因為前者內省智能低下,而后者內省智能高超。”[8]這里的內省能力指的就是情商。情商是人在情緒和情感方面的能力,它表現為一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的掌控力。社會的復雜性決定著一個人的成功依賴于情商要高于智商。現代是信息化的時代,高新科技的產生和獨生子女的政策使得多數學生變得很少與他人相處,而將過多時間交給了電子產品。網絡與虛擬減少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進而削弱了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加之學校以中智力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方式,更使得這個不良的現象雪上加霜。歸納起來原因出在兩個方面上:一是人們的生活方式,二是我們的教育方式。
由于獨生子女政策,中國的大家庭越來越少。孩子兒時同齡的伙伴相比過去少了許多,多數孩子是在一個沒有同齡伙伴的封閉的家庭中成長的,加之學校以智力教育為中心而壓縮了學生相互交流的時間。情商的發展是在自然寬松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學校教育的這種釜底抽薪式的教學方式,是破壞學生情商的發展。對生活方式的應對方法是學校應該多開展一些環境寬松且內容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因為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更多的交流,并且能在出現的問題的應對上產生自己的掌控力,久而就是便可對于“這種力度”的延續或是改變做出正確的選擇。活動內容大可不必拘泥于廣播體操之類的活動項目。動作的天天重復將會使得學生產生厭煩心態,再者,廣播體操是在規范的環境下進行的體育活動,學生之間幾乎是不會形成交流的,所以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的豐富程度以及環境的寬松度是行而有效的方法。關于課外體育活動和增加學生體育活動時間的重要性上文已經論述過,這里便不做詳細的探討。
這里主要論述一下關于教育方式的改變,“從教育的角度考慮,要增加兩種活動:體育和人際交往。二者都可以改善人的情緒。對青少年來說,它們可以提升情商,因為那里面有著豐富的面對面的博弈和互動。”[2]就教育方式而言,我們需要增加體育課程的比重。體育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而情商是人們在社會中立足所需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間必然有著淵源的聯系。那么怎樣的體育教育可以對人的情商提升起到行而有效的效果呢?筆者認為,應該將體育教育生活化。關于體育生活化的概念依然未達成共識,具體體現為兩種點:第一種是體育生活化是體育慣習與行為的養成,是人人主觀自愿地隨時隨地都在健身。第二種認為體育生活化是生活方式。筆者認為將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是體育生活化的本質。體育生活化,在于一個化字,是將體育融入于生活之中,當體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之后,體育習慣也就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我們的體育教育以體育生活化的思想為導向,將能更好提升的體育對于學生社會適應(情商)的幫助。眾多的體育教育內容中,既能夠將體育生活化又能對學生情商的培養起到明顯作用的便是民族傳統體育。“民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萌生的。”[9]既然民族傳統體育是最先起源于社會,那么民族傳統體育必定在這么多年來攜帶著其固有的社會功能流傳至今。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是體育教育對學生情商教化的最古老,生命力最持久的“導師”。“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通過身體鍛煉來以外在表現達到內在修煉、由表及里,由形式上的身體文化活動來促成形而上的無形精神的升華,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顯的注重人格傾向。”[10]再看最能代表民族傳統體育的武術,其作為一種教育資源,“不僅使我們擁有強健的體魄,而且在技能上“點到為止,贏得心靈”,更是以此來感悟愛國、正義、進取和寬容。”[11]民族傳統體育從各個方面表現出其強大的教育和感化的能力。通過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學習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道德與精神的洗禮,而且還是一份社會體驗的心理旅程。民族傳統體育中的動靜結合,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涵,將是學生擇選優良生活方式的向導。體育教育中的情商教育一直原地踏步,關鍵在于體育教育內容的選擇。情商是一個人生活中為人處事的綜合表現,便需要來源于社會、來源于生活的體育教材來教育與培養。
“意志是組織自我以便能夠向某個方向或某個特定目標移動的能力。”[12]意志力實則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組織自我”表現為一定的自覺性也可以說是立志;另一方面“向某個方向或目標移動的能力”表現為自控能力。因此,關于意志力的詮釋,其實是包涵著兩個層次的概念,而我們只是單純地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現代的教育在意志力的培養上過多地將力氣投入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的教育,而自覺性方面就顯得捉襟見肘。我們對意志力的培養,最終將會是一種堅韌性的外在表現,即表現為對于一件事情堅持到底的精神或能力。而堅韌性又是由自覺性與自控能力的合力支撐,自覺性即為了既定的目標而積極的努力,也就是說確定目標是自覺性的前提。自我控制能力則是一種對情感控制的能力或是一種身體控制的能力。目標是前提,控制是手段,堅韌是表現形式。所以說對于培養學生意志力方面,自覺性是起到基礎作用的,也就是學生自己制定目標并為之奮斗的能力。意志力的“斗爭”其實是一種長時間的目標與當下利益的對峙,體現的是一份理性與情緒的對峙,一份自覺與自控力之間的對峙。正如學生在完成一項耐力性練習的時候,最終的成果與運動狀態下身體出現的多方面的體不適感之間的對峙,這正是關于體育對于學生意志力培養的兩個關鍵點。自控能力簡單點說就是一種咬牙堅持的能力,而自覺性就不一樣,它其中還有立志的成分。大千世界,并不是唯意志論可以做成事情的,意志論跟人格掛上關系的話就會合理許多。在體育教學中,一位學生表現出良好的意志力的情況下,我們的教育方向應該是關于其人格方面的褒獎,重點并非是關于他最終結果的肯定。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有了較強的意志力,你就可以堅持完成這項體育任務且取得好的成績”。通常情況下,通過多次重復的體育訓練和練習之后,會出現對應的“表面現象”,悲劇的是我們還需要用這種“表面現象”來達成相應的升學或教學任務,殊不知我們學生的立志的機會被代理掉了。體育教學中常以這種共同的目標來表達或代替學生們的個人目標。立志是源于實施者個體內心的,而非外部的施壓。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我們需要英雄主義的誕生,需要個人主義的體現。“教育廢棄了英雄主義的鼓吹,遂使孩子失去了豪氣和雄心,只能臣服在家長、學校設定的目標下。”[2]體育關于意志力的培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無論是關于立志還是自控力上,都能找到許許多多的方法和內容。我們需要對學校開放出多種多樣的體育項目,讓學生在選擇項目上的保持的自愿性,我們知道任何一項體育項目,達到一定的運動量后運動強度自然也就有了,心肺功能也會有所提升。在體育教學中關于意志力的培養,需要提升對自覺性方面的引導教學。我們需要幫助學生學會立志,知道如何在長久目標和當下利益之間的權衡。當學生在擁有自控力的情況下學會了立志,那么這樣的意志力的培養才算是完整。
[1]潘光旦.潘光旦教育文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鄭也夫.吾國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邦儒爾.瑞士簡史(下)[M].江蘇人民出版社,1974:374.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2].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3-11/16/c-132892941.htm.
[5]張雄飛.“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研究50年[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2):6-7.
[6]錢穆.自修苦讀成國學大師[N].新周報,2013-08-15.
[7]紀和江.體育與四商——體育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1):15.
[8]戈爾曼.情商[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5:47.
[9]邱丕相.民族傳統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馬戎.民族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63-181.
[11]王崗,劉帥兵.學校武術教育的責任擔當與實施路徑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3,29(3):3-7,97.
[12]梅·羅洛.愛與意志[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6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