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慶(浙江師范大學 浙江金華 321000)
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外界影響因素分析①
何慶
(浙江師范大學浙江金華321000)
摘 要:體育鍛煉習慣是在某種情境中,人在積極參與身體活動過程中,形成的長期的、由內需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影響因素包含多個方面,其中有學校方面、社會方面、家庭方面,學校方面: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體育傷害事故的影響,社會方面:國家的“精英體制”的制約;應試教育的影響,家庭方面:生活方式的改變;獨生子女的影響。該文旨在找出影響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為外界因素,以求改革,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鍛煉環境,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為終身體育做好準備,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中小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影響因素外界
自2001年起,國家對基礎教育體育課程進行改革,時刻秉著“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提高學生運動技能水平、增進學生身體健康、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體育目標,同時又將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體育教學大綱,這些足以說明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對于中小學生的重要。中小學生是祖國的后備力量,其是否具有強健的體魄對于民族未來發展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從孩子開始,從學校體育開始,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今后無論在學校,社會都會擁有適宜的、科學的、合理的體育鍛煉方法,從而為終身體育的奠定堅實的基礎。但結果卻不容樂觀,根據調查顯示中小學生仍未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連續多年體質持續下降。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在國家圖書館、中國知網、浙師大圖書館相關書刊雜志以體育鍛煉習慣、影響因素為關鍵詞,查閱最新的報刊,學術論文等文獻資料共計50余篇,對文章重點內容進行歸納整理,為該文的構思提供理論依據。
體育鍛煉習慣是什么?現目前,仍然沒有統一論斷,眾多學者也提出自己的觀點。如馬云飛等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長時間主動參與身體活動時形成的穩定的行為方式。趙殿軍等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由于長期重復練習進而鞏固成為身體活動時需要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何步文認為體育鍛煉習慣是人在進行身體活動時形成的,具有內在需要的、穩定的、積極主動參與、堅持身體鍛煉的行為方式。從以上幾人的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在對體育鍛煉習慣進行定義時,有以下特點:(1)長期主動參與;(2)進行身體活動時形成;(3)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2.1學校方面
學校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證,而近年來,對于學校體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但仍未會讓很好的遏制中小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勢頭。
2.1.1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
據有關調查發現,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對體育課程實施有重要影響,而體育課程能否有效實施又是學生能否形成體育鍛煉習慣、能否增進健康、增強體質的關鍵所在。由此可見校領導重視程度與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息息相關,如果校領導不夠重視,對于國家的相關改革執行力度不高,如增加校園體育鍛煉設備、午后運動一小時等措施不予實施,那么對于本就運動時間不充裕的學生而言,何談體育鍛煉習慣。
2.1.2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和素養
體育教師作為一線人員,在上課過程中,將自己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傳授給學生,體育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及素養,對學生學習效果有直接影響。那么體育教師就當擁有以下幾點要求:(1)擁有嫻熟的運動技能;(2)加強自身人文修養;(3)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
2.1.3體育傷害事故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國家加大在學校體育方面的改革力度,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隨之而來是各類體育傷害事故,而傷害事故也成為影響體育課程正常進行,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絆腳石。那體育鍛煉的培養就更無從談起了,學校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發生,不惜因噎廢食,放棄體育課,便出現2014年初一學生因在操場打籃球受到學校處分的報道。這簡直就是笑談,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后果不堪設想。
2.2社會方面
2.2.1精英體制的影響
我們知道,體育可以簡單的分為競技體育、社會體育以及學校體育。國家在體育方面投入的畢竟有限,如果不能平衡對待,必然會造成厚此薄彼。競技體育是一項高消費、高投入的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高科技裝備的研發,各類運動競賽的舉辦,運動場館的建設等等。但是我國不同于其他國家,在競技體育方面實行的是舉國體制,雖然在一定時期產生不錯的效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也應該隨之進行改革。因為埋單的是政府,政府所得也是通過大眾的稅收所得,如果更多的投入到競技體育,那么學校體育方面勢必會減少,那么便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體育鍛煉環境,所以經營體制也會影響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
2.2.2應試教育的影響
現目前,多數多數地區評價當地教育部門的政績以及學校好壞的標準僅僅是學生的升學率,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勻,勢必會造成諸多不公,所以多數家長便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在休息時間參加各類輔導班,更努力學習,去分享那稀缺的教育資源。調查顯示,我國由于升學壓力,70%的學生在休息日和節假日參加輔導班。于此,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將體育成績也加入中考總成績,以刺激和鼓勵學生進行身體鍛煉,培養鍛煉習慣。雖說初衷不錯,但在有限的時間內做更多的事情,無形中也會增加學生壓力,增加負擔。所以應該多維度考慮。應試教育會影響體育鍛煉習慣。
2.3家庭方面
個體出生后,最早接觸的環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生活時間最久的環境,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即使是孩子上學,也會經常和家長一起生活,家長的素質、生活方式、人格等方面都時刻影響著兒童。
2.3.1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
進入21世紀以后,社會飛速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得多樣化,如小學生每天上學家長用車接送,書包爺爺奶奶
提,沒有任何體力活動,到家上樓用的是電梯,又不會有能量消耗。上文講到體育鍛煉習慣是在身體活動中進行的,此處沒有身體活動,何談養成鍛煉習慣,僅僅靠學校的“體育課”那是遠遠不夠的。加上現代社會發展飛速,城市化加劇,城市居住環境已經不適宜進行體育鍛煉活動,而在休息期間取而代之的是玩游戲等休閑方式。相對于城市化較慢的農村,則有更廣闊的地地帶進行鍛煉,以便養成體育鍛煉習慣。所以,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影響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
2.3.2獨生子女的影響
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使得家長過分擔心,產生緊張心理或者稱之為唯一心理,對孩子過分的寵愛,害怕孩子學壞,害怕孩子出意外,處處擔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將更多時間用于學習,而更少時間用于進行身體鍛煉,甚至認為身體鍛煉是不務正業,殊不知,孩子的天性就這樣被泯滅和扼殺,沒有身體活動,就便少了那體育鍛煉習慣一說。
體育鍛煉習慣是在某種情境中,人在積極參與的身體活動過程中,形成的長期的、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因素有:(1)學校方面:①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②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③體育傷害事故的影響。(2)社會方面:①國家的“精英體制”的制約;②應試教育的影響。(3)家庭方面:①生活方式的改變;②獨生子女的影響。
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發現,多數學者只是在學生內因方面進行分析,內因固然重要,但是由于其他方面配合不得當,使得當代中小學鍛煉習慣還沒有形成,體質持續下降。所以,筆者認為,應該在注重培養學生興趣、積極性基礎上,盡力排除外界影響因素的干擾,方能奏效。
參考文獻
[1]趙殿軍.析體育習慣與技能先導[J].浙江體育科學,2006,28(2):41-43.
[2]吳維銘.影響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探析[J].中國學校體育,1992(2):61.
[3]尹博.影響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因素[J].體育學刊,2005,12(1):139-141.
[4]鐘振新,姚蕾.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調研[J].中國體育科技,2003,39(3):27-29.
[5]王則珊.試論體育興趣、愛好與習慣[J].體育科學,1992,12(4):16 -18.
[6]顧民.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心理學因素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5(6):148-149.
[7]何步文.論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與終身體育[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28):413-414.
作者簡介:①何慶(1992,2—),男,漢,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4(b)-0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