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花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新農村社區體育共生發展動力機制探析①
沈金花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江蘇南通226019)
對于農村社區體育發展,它應該和新農村社區建設保持一致,形成一體化,二者之間應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農村社區體育發展應該對其他領域的發展起到一個帶動的作用,包括農村醫療衛生服務、農村社區基礎設施、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等,加快新農村社區建設的速度。農村社區體育與新農村社區建設二者之間,只有能夠互相協調共生下去,才能使農村社區體育發展的更和諧。
新農村 社區體育 共生 機制
對于共生,它來源于生物學,就是指不同生物為了生存,就通過一種方式而互相依存在一起生活,進而形成一種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共生關系。隨著人們對共生研究的不斷深入,社會越來越多的領域均引入共生的觀念及思想,并對其進行運用,因而社會對共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于農村社區體育,它有效提升了農民的身體素質、生活質量,同時在農村有效推動了我國制定的全民健身計劃。農村社區的體育在新農村社區得以建立與發展的作用下,獲取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平臺。為此,針對新農村社區體育的共生發展機制,該文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思考。
為了催生農村社區體育的共生行為,其前提就是農村社區居民要提出體育和健康的要求。自古以來,農民主要通過體力勞動來進行生產的,因此,農民經常會出現生理疲勞,導致農民對體育的需求很少。此外,農民整體教育水平比較低,農民無法深入理解健康的具體含義,農民普遍對健康的關注度不太高,所以,農民基本和體育健康處于隔離狀態,參與社會體育的積極性比較低,進而阻礙了農村體育的發展。深入農村社區大力宣傳體育教育相關知識,同時由基層政府部門進行指導,將農村社區體育組織作為主體,在農村社區建立體育指導及培訓機構,另外,目前,因為醫療衛生制度處于改革階段,進而出現看病貴、看病難的現象,因為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正處于轉變階段,導致農民體力活動量減少,為此,可以將其作為依據,盡力向農民宣傳保持健康的重要性,不斷培養農民的健康意識,使農民對體育有更深入的認識,加強農民要通過體育鍛煉而保持身體健康的能力,以此保證農村社區體育共生可以順利發展下去。
要想使社區體育共生關系變得合理化,農村社區居民就必須要擁有社區體育資源的共享精神,這樣才能有助于農村社區體育共生的不斷發展。為了能夠充分利用農村社區體育資源,使農村社區居民對娛樂、休閑、體育健康的需求得到滿足,就必須要在農村社區制定有效的體育資源配置機制,合理配置體育資源,政府應給予農村社區更多人力、財力、物力方面的支持。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社區的體育資源存在嚴重不足的現象,因此,農村社區居民應該從該社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遵守簡約原則,因地制宜,自己對體育資源進行開發。另外,為避免出現重復配置體育資源的現象,使農村社區擺脫體育資源不足的困擾,鄰近農村社區之間可以采取互補、協調的措施,對體育資源進行加強管理,以此使農村社區和鄰近城市、農村社區之間能夠共享、互換現有的體育資源。
所謂公民意思,包括參與意識、權責意識、主體意識等,它就是指在國家生活中,公民對自身享有著權利、承擔著義務的一種認識。
3.1積極發展農村產業經濟,鞏固農村公民意識生根發芽的社會基礎
目前,我國農村正處于新農村建設的階段,為此,應該抓住這次機會,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創造一個全新的農村市場環境,減小農村的生產經營和農業經濟對政府的依賴程度,加強自身的獨立性,不斷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為了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的公民意識,農民需要提高自身參與市場的積極性,這樣農民的休閑時間才會越來越多,才會有更多時間來關注健康問題。
3.2建立農村社區居民的公民意識教育機制
當前,普遍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不能很好理解公民意識的含義,對農民公民意識的鞏固具有很大的制約作用。所以,我國政府必須要重視農民的教育問題,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提高農民對公民意識的認識。另外,還可以采用一些校園文化方式,如:學校的課外活動、學校的體育活動等,向農村學生宣傳公民意識的相關知識;加深農村社區教育的深度,以此提高農民對公民意識的關注程度。因此,建立農村社區居民的公民意識教育機制,是發展農村社區體育共生所必須的。
3.3建立農村社區居民公民意識實踐機制
為了為農民在政治方面創造出更多公民意識的實踐機會,使農民體會到公民意識帶來的各種利益,我國政府必須要積極實行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不斷加強農村社區居民參與公益活動的意識,加大對農村社區志愿活動的宣傳力度及組織強度,提高農民參與社區體育公共活動的積極性,加強農民和基層政府之間的交流,使農民的自我管理才能充分發揮出來,這樣才能進一步加強農民的公民意識。
4.1增加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數量、規模和門類
對于農村社區體育組織,它不僅是組織農村社區體育的前提,還是發展農村社區體育共生的核心。目前,我國農村社區體育組織情況比較差,存在很多問題,如:種類單一、組織規模小、組織數量少,阻礙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只有不斷增加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種類、規模、數量、建設力度,才能使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狀況得到改善。首先,需要理解新農村社區建設黨的村民自治思想,在他的指導下,學習城市社區體育組織建設的經驗,遵守村民自愿的原則,提高農民的自愿積極性,在農村成立不同級別、不同種類的體育組織;為保證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獨立性及合法性,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我國政府應該向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給予充足的經費,降低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建立標準;為了使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服務范圍、規模變得更大,我國政府必須不斷加大宣傳力度。
4.2優化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結構,強化組織功能
作為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領導,必須是農村社區的體育骨干,他的社會關系要非常廣泛、威望要高、同時要具有非常長的組織能力,另外,還要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村社區體育組織機構,農村組織機構的職能要分工合理。農村社區體育組織領導在進行組織工作過程中,要將組織成員的需求及利益放到首位,同時還要不斷提高組織成員的工作積極性,使組織成員的社會關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使組織成員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充分利用農村社區體育組織在體育活動中產生的凝聚作用,以此吸引更多的農民參與社區公共體育活動。因此,對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結構進行優化及強4.3成立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協調機構
化是非常重要的。
為了對農村社區體育組織工作進行協調、指揮,建立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協調機構或部門是非常有必要的。到目前為止,我國絕大部分農村社區均建立了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協調機構,如:農村社區體育協會、農村社區體育委員會等。通過選取政府領導作為協調機構的兼任領導者,或者通過公選選擇出農村社區體育組織協調機構的領導者,可以有效提高農村社區體育組織協調機構的威望,這樣才能有助于協調機構各種職能的有效發揮,使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利益得到強有力的保障,使不同體育組織的需求得到滿足。
4.4重視農村社區體育群體的發展,增強群體內部和群體之間關系的關聯度
在農村社區體育共生的發展過程中,農村社區體育群體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國必須要對農村社區體育群體給予高度重視,要為這個群體創造出一個良好的體育活動空間,要對農村社區體育群體享有使用社區公共體育資源權利給予足夠的保障,將農村社區體育精英成員做好帶頭作用,使農村社區體育組織和農民之間的距離更近一些。為了加深農村社區體育群體及其成員之間的體育共生的關聯度,拉近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可以在節假日舉辦一些公共體育活動,為農村社區體育群體及其成員之間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
4.5正確規范、引導農村社區居民、組織間體育競爭與協作行為
農村社區體育共生發展的基礎是建立在合理的競爭與協作機制上的,農村社區體育共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源于農村社區居民、組織間體育競爭與協作行為。通過在相關體育法的指導下,遵守新農村社區建設的規律,不斷增強農村社區體育立法力度,不斷宣傳制定農村社區體育政策法規的重要性,不斷完善農村社區體育組織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農村社區體育的獎懲機制、監督機制,這樣才能正確規范、引導農村社區居民、組織間體育競爭與協作行為。
對于新農村社區體育的發展,它幾乎包括所有農村社區建設的內容,同時幾乎涵蓋所有相關的農村社區建設原則。因此,在發展新農村社區體育的過程中,應該盡量滿足農村社區建設的各種需求,跟上農村社區建設的進度。另外,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要突出體育的重要地位,在農村社區建設過程中加入相關的體育要素,進而實現農村社區建設的體育化。當然,農村社區體育還必須要圍繞農村社區建設,將向農村社區居民進行服務為目的,不斷加強農民的體育意識,不斷提高農民的身體素質,不斷使農民在健康、娛樂休閑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協助農民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和諧、文明,完善農村社區的體育基礎設施設備,和體育公共服務網絡,保障農村社區的體育投入,以此形成全體農村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體育發展模式。
[1]胡茵.我國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5):12-15.
[2]周濤,邱宗忠,任保國.加快城鄉結合部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體育與科學,2011,32(2):60-64,73.
[3]楊小明,田雨普,王歡.城鄉群眾體育統籌發展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條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1):41-45.
[4]李繼偉.新農村建設中村莊重組與和諧鄉村社區體育的構建[J].體育與科學,2006,27(4):42-46.
G80-05
A
2095-2813(2015)12(c)-020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36.201
沈金花(1982—),女,漢,江蘇南通人,職稱: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