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管理的措施
冷萍
項城市國土資源局河南項城466200
[摘要]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斷增長,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耕地的數量和質量都應不斷提高,達到耕地的數量上和質量上的動態平衡。為此,本文主要對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概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措施。
[關鍵詞]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管理措施;問題;概況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指依據地區內現有耕地資源的數量,綜合考慮耕地需求狀況與后備土地資源的供應能力,分析耕地資源的余缺狀況,合理協調耕地數量滿足人口對作物需求的平衡狀況。在一定時期、一定行政范圍內開墾增加的耕地總量不少于減少的耕地總量,從而使耕地總量保持穩定。《土地管理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不減少;耕地總量減少的,要組織開墾與所減少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原則是開源和節流。開源就是不斷地開發或開墾新的耕地,擴大耕地面積;節流就是嚴格控制占用耕地,減少耕地的損失。
1、耕地總量銳減,人均耕地面積不斷下降
近10年來,因各項建設占用、農業結構調整、災毀等減少耕地達1.03億畝,周期開發復墾增加耕地7400萬畝,增減相抵,耕地凈減少2899萬畝,年均凈減少耕地290萬畝,相當于每年減少了3個中等縣的耕地面積。
從人均耕地面積看,建國初期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約2.7畝,而從1978年到1994年,人均占有耕地又從1.55畝減少至1.19畝,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有1/3的省(區、市)人均耕地不足1畝,其中廣東、福建、浙江人均耕地在0.6畝以下,已低于日本人均0.7畝耕地的水平。
2、耕地質量嚴重衰退
全國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為6.81億畝,每年流失土壤10億噸。其中黃土高原和西南地區最為嚴重;其次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人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涵養水土的林地和草地面積越來越少,特別是在許多不宜開墾的陡坡地進行開墾,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全國沙化耕地面積為3800多萬畝,其中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的11個省(市),占全國沙化耕地面積的80%以上。耕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過度開墾、過度放物、工交城建破壞植被、水資源利用不當等人為因素。
我國鹽漬化耕地面積為11450萬畝,主要分布在黃淮平原,黃土高原和沿海地帶。鹽漬化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低,微生物活動能力差,土壤板結。這是我國主要中低產耕地類型之一,嚴重制約了水稻、玉米、大豆、小麥等農作物產量的提高。
由于缺乏地力補償機制,以及農業收入太低,農民負擔太重,造成農民忽視培肥地力,采用粗放經營,掠奪性使用土地,結果使耕地肥力不斷下降,農業生產發展后勁日漸不足。而且,由于農民缺乏養肥土地的知識,用肥結構不合理,使耕地有機質含量低,地力下降速度加快。
3、現行土地產權制度不合理
土地產權是指以土地作為財產客體的各種權利總和。在現行城市土地產權制度中,由于城市土地產權主體不明確直接導致耕地難以有效保護;城市土地產權結構不合理,加速了對耕地的蠶食。在現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中,集體土地所有權產權不明確;集體土地產權界定不明晰;現行集體地產權結構不合理;集體土地產權制度安排不合理,導致土地資源配置和耕地質量保護困難。
1、制度創新
所謂制度創新是指能夠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經濟體制及運行機制的變革,而產生一種更有效益的變遷過程。一個較高效率制度的建立能充分協調耕地問題各方的關系,優化配置土地,使勞動、資本、技術等充分發揮作用,從而促使社會的協調發展。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2、技術創新
科學技術的每次突破性進展總能導致人地關系的組織水平、組織結構、組織形式的革新。據有關專家的研究,中國糧食單產的提高主要依靠科技的進步。1976年開始推行雜交水稻,水稻平均畝產量提高了20%,七八十年代的農業科技革命使糧食單產提高40%。因此,應在種子、栽培、農藥、灌溉、農機、水土保持、土壤改良、植保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不斷創新,提高糧食作物的單產,改善耕地質量。
3、文化創新
我們常說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只有在思想上人人都了保護耕地的意識,才能保證各項政策的順利執行。首先要在全民中進行國土資源教育,糾正以往“地大物博”的不正確思想,改變傳統社會中不自覺保護環境、保持耕地的機制和規范,建立完善的“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意識;其次要摒棄掠奪性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再次緊跟世界潮流,追蹤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創新精神;最后,要發揮民族文化,辨證地吸收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使其符合我國的國情。
4、加強耕地資源的綜合管理
針對前述的我國耕地資源現狀和現有問題,要進行加強耕地資源的綜合管理。目前,由于數據管理、更新、輔助決策等方面的原因,而使耕地資源幾套數據并存的狀況,需要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分級耕地動態監測和管理系統,以實現對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和耕地的分級目標管理責任制。各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還要繼續加強有關耕地資源的信息交流。要計劃使用耕地,國家重點企業建設用地,應進行論證,盡可能用非耕地和次等耕地;城鎮擴建要盡量少占優質耕地。制度、技術、文化創新是解決耕地問題的相互關聯的子系統,制度創新是保障,技術創新是動力,文化創新是前提,三者的結合導致最終目標: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綜上所述,為全面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必須做好健全基本農田保護機構、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耕地保護標志管護措施、基本農田巡查制度和基本農田監測制等多項制度措施。并嚴格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把保護放在首位”的原則,以耕地占補平衡為目標,加大土地宣傳力度,強化土地執法監察,確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李彥芳,張俠.耕地保護重在質量——對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政策的反思[J].經濟論壇.2004(14)
[2]鄭海霞,封志明.中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數量和質量分析[J].資源科學.2003(05)
[3]陸遷.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思路與對策[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