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田 郭小芳 梁連嬌
ASDs為一組以語言障礙、人機交往障礙、重復刻板行為為特點的疾病[1]。ASDs患兒可影響患兒精神健康, 對患兒家庭、社會造成嚴重心理和經濟負擔, 臨床早期診斷并干預可達到良好改善[2]。而早期診斷較為重要, 為探究適用于基層醫院ASDs診斷與干預方法, 作者進行本次研究, 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本院出生的4500例嬰兒采用嬰幼兒孤獨癥篩查表(CHAT)進行早期篩查, 其中男2314例, 占51.42%, 女2186例, 占48.58%。年齡0~3歲。排除標準:排除新生兒畸形、嚴重先天性疾病、嚴重遺傳性疾病等。
1.2 方法
1.2.1 建立兒童篩查與監測相結合的制度 兒保門診一方面負責追蹤在該院出生的嬰幼兒, 0~1歲嬰兒每3個月體檢1次, 1~3歲嬰兒每6個月體檢1次。另一方面負責幼兒入幼兒園前常規體檢。每次體檢在進行生長發育監測的同時,針對ASDs臨床表現進行簡單觀察和病史詢問, 如目光對視、社會參照、語言能力等。以發現可疑兒童并采用CHAT進行早期篩查, 將疑診孤獨癥譜系障礙的兒童為研究對象, 采用CARS、ABC、DSM-IV進行確診。
1.2.2 ASDs早期干預 確診為ASDs患兒進行早期干預,主要包括行為干預、溝通干預、社會交往干預、感知覺干預、認知干預及綜合干預。對所有患兒進行1年干預后, 比較ASDs患兒干預前后CARS、ABC評分比較。
1.3 觀察指標 CHAT[3]:包括詢問父母關于孩子8項問題及醫生觀察孩子5項內容進行判定;CARS[4]:包括人際關系、模仿、情感反應、軀體運動能力及與非生命物體的關系5項內容15個評定項目, 總分60分, 總分<30分則評分為非孤獨癥:總分≥36分并且至少有5項的評分>3分, 則評為重度孤獨癥:總分在30~36分之間, 并且<3分項目不到5項,則評為輕至中度孤獨癥。ABC[5]:對孩子可能出現情況進行評定, 共57項, 得分>67分可參考診斷。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發病情況 4500例嬰幼兒確診為ASDs患兒63例, 發病率為1.40%。其中男41例(65.08%),女22例(34.92%), 男性明顯多于女性,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越高,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孤獨癥譜系障礙患兒發病情況與性別、年齡關系[n(%)]
2.2 干預前后ASDs患兒CARS和ABC評分比較 干預后ASDs患兒CARS和ABC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63例ASDs患兒CARS和ABC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干預前后63例ASDs患兒CARS和ABC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 aP<0.05
?
研究指出,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醫學診斷技術發展ASDs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國外研究報道ASDs發病率達到1.5%~2.5%, 國內多個地區研究報道發病率同國外相近[6]。目前, 臨床缺乏治療ASDs藥物, 預后較差, 已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7]。隨著對ASDs疾病了解深入,多數學者認為ASDs病為社會功能缺陷造成, 通過早期有效干預可幫助患兒改善癥狀, 重新回歸社會[8]。ASDs臨床主要表現為目光對視、社會參照能力、假裝性游戲、象征性游戲、視覺分配等行為缺陷, 隨著年齡增長表現較為明顯, 往往在1歲以后呈快速表現, 臨床研究認為隨著兒童年齡增長發病率逐漸升高[9]。本次研究同樣證實, 隨著年齡增長ASDs發病率快速升高, 各年齡階段發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另有研究指出, 發病率與年齡關系不呈相關性,只是隨著年齡增高患兒表現明顯, 診斷率增高[10]。今后在年齡與此病關系上應進一步進行研究分析, 以得出正確結論指導臨床診斷。
早期診斷并干預有助于疾病改善, 但臨床中年齡較小患兒相關表現不明顯, 增加早期診斷難度。本次研究在對嬰幼兒進行篩查過程中注意觀察患兒相關臨床癥狀, 對懷疑為ASDs患兒采用CHAT量表進行篩查, 篩查陽性者采用CARS、ABC及DSM-IV進行綜合評定診斷, 發現4500例嬰幼兒中63例為ASDs患兒, 發病率為1.40%, 與國內外報道發病率基本符合。
本次研究對明確診斷為ASDs患兒進行綜合干預, 干預方法如下:①行為干預:采用“刺激-反應-強化”模式進行行為干預, 建立情景刺激問題發生, 研究患兒在情景中行為, 針對行為進行干預, 干預后予以加強[11]。②溝通干預:使用多種刺激識別患兒行為, 采用圖片等多種形式對簡單問題進行處理, 借助視覺刺激使患兒獲得社交能力[12]。③社會交往干預:制定游戲模式, 讓患兒和多名兒童共同完成,讓患兒在游戲過程中建立社交能力。同時使用音樂刺激患兒,讓音樂刺激患兒建立變通和創造能力[13]。④感知覺干預:采用平衡木、蕩秋千、敲擊等方式刺激患兒感覺能力, 提高患兒大腦感覺加工能力[14]。⑤認知干預:研究指出孤獨癥由溝通障礙、想象力障礙及社會交往障礙所致認知功能障礙[15]。采用圖片排序和社會故事法增強患兒認知干預能力,以改善孤獨癥患兒臨床癥狀。⑥綜合干預:針對患兒情況進行技巧培訓, 由專業培訓老師培訓, 培訓患兒語言能力、對外界事物反應能力, 并在上述干預中交叉進行干預, 提高患兒積極性、興趣, 并給患兒提供學習機會。本次研究, 對所有診斷為ASDs患兒進行上述干預, 干預1年后采用CARS、ABC評分明顯低于干預前,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干預對孤獨癥患兒有明顯效果, 通過長期干預可改善患兒相關臨床癥狀, 以達到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對嬰幼兒進行定期篩查, 有相關孤獨癥譜系障礙表現患兒采用相關量表進行診斷可做到早發現、早診斷的目的, 通過干預可達到顯著臨床治療效果。
[1]吉寧, 黃悅勤, 李恒, 等.我國兒童和青少年孤獨癥歸因殘疾率及其分布的現況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4, 28(11):813-816.
[2]張俊蕾, 張會敏, 李榮, 等.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孤獨癥的療效.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8):641, 644.
[3]陳淑娟, 姜志梅, 郭嵐敏, 等.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在孤獨癥模型鼠顳葉皮層中的表達.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2, 18(5):426-429.
[4]李雪, 劉靖, 楊文, 等.高功能孤獨癥兒童執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特點及臨床癥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 26(8):584-589.
[5]胡霄, 黃頤.孤獨癥譜系障礙鏡像神經元功能的研究現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4, 28(11):823-827.
[6]吉彬彬, 唐四元, 易容芳, 等.孤獨癥兒童照顧者照顧負擔及其影響因素.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2, 21(9):850-852.
[7]沈繼英, 肖婷, 肖湘, 等.改良嬰幼兒孤獨癥量表與嬰幼兒孤獨癥量表臨床應用比較.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2, 26(5):340-344.
[8]姚小雪, 蘭繼軍, 朱海騰, 等.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因素研究進展.中國特殊教育, 2014, 12(10):34-39.
[9]王佳, 吳晶, 楊鳳娟, 等.3~6歲兒童撫養人孤獨癥相關信息知曉現況調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3, 27(6):451-456.
[10]姜志梅, 郭津, 王亞軍, 等.丙戊酸鈉誘導孤獨癥模型大鼠大腦組織中FAS/FASL表達的意義.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4, 29(20):1575-1577.
[11]高磊, 蘇媛媛, 戴煒, 等.孤獨癥譜系障礙的早期危險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4, 28(6):440-444.
[12]姜志梅, 李海貝, 郭嵐敏, 等.神經連接蛋白-4基因3'UTR區多態性與孤獨癥患兒的關系.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27(7):526-528.
[13]于松梅, 孫敦科.孤獨癥及相關發育障礙心理教育量表中國城市常模的編制報告.教育科學, 2014, 30(5):80-86.
[14]馬玉, 張學民, 張盈利, 等.孤獨癥兒童對靜態和動態視向提示信息的加工.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3, 27(6):445-450.
[15]王吉, 胡艷杰, 王媛, 等.孤獨癥兒童母親親職壓力的6個月隨訪.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13, 27(9):669-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