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濤
國家統計局連云港調查隊 222006
江蘇省連云港市農村居民增收問題研究
范成濤
國家統計局連云港調查隊 222006
農民可支配收入衡量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也是各級黨委政府制定農民增收決策的重要科學依據。本文通過對今年以來連云港市農村居民收入的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合地方黨委政府在今年所采取的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進行分析,找出連云港市農民收入在快速增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和對策。
連云港;農民增收;問題研究
近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關于“三農”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大力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全市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9743元,同比增長1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個百分點。
(一)工資性收入平穩增長。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4545元,占可支配收入的46.6%,同比增長9.4%,為收入增長的第一大動力,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4.4個百分點。
(二)經營凈收入較快增長。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3672元,同比增長10.4%,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37.7%,為收入增長的第二大拉動力,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3.9個百分點。
(三)財產凈收入快速增長。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68元,同比增長21.9%,財產性收入基數較小,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較低,僅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0.1個百分點。
(四)轉移凈收入較快增長。上半年,我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為1458元,同比增長10.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5.0%,拉動可支配收入增長1.6個百分點。
(一)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一是逐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實施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市財政籌措安排各項強農惠農富農資金達150億元,年均增長16%。二是農業結構調整穩步實施。夏糧生產喜獲豐收,平均單產393.5公斤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蔬菜園藝、規模畜禽、特色水產、花卉苗木等特色主導產業,高效設施農業達109.89萬畝。三是發展高效設施漁業。推進全市池塘標準化改造,全市標準化池塘改造面積達到25萬畝,占比超過70%。
(二)大力開展農民就業創業。一是制定配套扶持政策,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春風行動”,組織招聘現場進百鎮、用工崗位進千村和培訓信息進萬家等“三進”服務,鄉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實現全覆蓋。前三季度,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62萬人,全市農村勞動力累計轉移就業118萬人。二是鼓勵農民多形式、多領域、多渠道創業興業。在扶持政策帶動下,1-8月全市新注冊私營企業8500戶,同比增長23%;個體經營戶15184戶,同比增長18.4%,新吸納就業人員4.6萬人。
(三)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一是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穩步推進。全市1401個村開展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占應開展確權登記頒證行政村數的97%,涉及耕地面積372.58萬畝,確權登記頒證進度全省領先。二是規范發展農村產權交易。2013年以來,全市縣級農村產權交易所成功完成1780筆產權交易,實現交易額4.8億元。農村產權交易促進了農村生產力要素流動和優化組合,為農村生產力發展注入了活力。
(四)新一輪扶貧開發強力推進。一是突出扶貧片區開發,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制定石梁河庫區片區扶貧規劃、集中連片扶貧開發三年推進計劃,先后啟動實施省市縣三級重點幫扶項目137個,總投資31.5億元。將沂河淌兩岸作為市級重點扶貧開發片區,市級財政今年新增專項資金200萬元,扶持沿線低收入農戶發展鴨鵝、肉羊等草飼動物養殖。二是切實提高養老金最低標準。將我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原來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105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實現四連增。落實低保標準自然調整機制,將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325元提高至380元。三是加強農村低保。截止9月30日,全市共有農村低保對象59033戶、106425人,發放農村低保金1.9149億元,人均月補助水平207元。
(一)受農業補貼政策調整,農民收入減少。農業補貼分配方式有所改變,將部分補貼拿掉發給種田大戶,使得普通農戶補貼收入有所減少。
(二)農民就業形勢不佳。宏觀經濟運行環境錯綜復雜,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部分實體經濟生產經營遇到困難、企業效益下降,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能力減弱,農民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數量與質量的矛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中,存在轉移就業人員職業技能素質不高、轉移就業穩定性差、就業收入增長空間后勁不足等問題。
(一)狠抓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深入實施特色產業基地、市級農業園區、畜牧規模養殖等創建活動,狠抓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和農產品市場等三大載體建設,挖掘和釋放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重點打造“一帶一路”連云港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為我市外向型農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二)加強就業創業扶持。加強農民轉移就業培訓,突出農民轉移前技能培訓、在崗技能提升,鼓勵本地企業開展定單培訓、定向培訓,加大農民培訓后本地就業的宣傳引導,以擴大內需就業積極應對當前農民轉移就業的實際困難。扶持農村勞動者創業,將創業扶持對象的范圍由原來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擴大至各類城鄉勞動者,擴大小額貸款范圍,提高小額擔保貸款額度,全面落實貼息政策。建立農民創業服務平臺,在所有鄉鎮建立農民創業指導服務中心,為農民創業提供一條龍服務。
(三)進一步加快農村綜合改革。加快農村土地、產權、金融制度改革,鼓勵農民流轉土地增收,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與農產品價格掛鉤增長機制,推進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和發證工作。鼓勵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高效設施農業項目,通過持股分享農地增值收益。
(四)組織新一輪扶貧開發。認真落實習總書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一戶不能落”的要求,把增加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作為中心任務,堅持精準扶貧,深化和完善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著力實施基礎設施、民生事業和產業發展“三位一體”的聯動開發格局,更加注重全面改善和提升農戶的生活質量、公共服務、文明程度、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更加注重增強內生動力,著力解決影響發展的突出問題,努力推進經濟薄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范成濤(1985-),男,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統計師,南京大學本科學歷,中國礦業大學MPA碩士學位。單位:國家統計局連云港調查隊,研究方向:住戶調查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