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07/ 第14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周文
不久前,筆者先后受南非開普敦大學、金山大學、肯尼亞內羅畢大學邀請,與來自各大學的非洲學者交流、討論。特別是在內羅畢大學就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進行研討時,筆者覺得非洲學者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值得我們關注和全面思考。
首先,“一帶一路”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動作。在交流討論中,非洲學者們表示,中國是政府主導型體制,他們是市場經濟,這種體制上的差異使中非之間的貿易難以平等。目前,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截至2013年底,對非直接投資存量已超過250億美元,超過2500家中國企業在非投資興業。
中非經貿合作取得的成績引來西方一些人的嫉妒和詆毀。他們把中國在非洲的活動貼上“新殖民主義”的標簽,并將“一帶一路”與“馬歇爾計劃”相提并論。其實,兩者存在本質區別。從方式來看,美國對歐洲的援助施以聯合援助等附加條件,而中國在《愿景與行動》文件中明確表示將不干涉他國內政作為共建原則之一;從實施主體來看,“馬歇爾計劃”是真正由政府主導,而“一帶一路”堅持企業主體的市場運作。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政府發揮更好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頂層設計上。
其次,中國企業不但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在與非洲學者討論中,他們也承認,近年來中國對非洲的發展幫助很大,但同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物價上漲,產品質量問題。筆者在與肯尼亞中國華人商會負責人交流中,進一步得到了印證。現在中國企業進入很多,相互同質化惡性競爭,的確引起了非洲人的一些非議。因此,中國企業不僅要“走出去”,更要“走進去”,要贏得當地對中國企業的尊重與信賴,致力于“一帶一路”的中國企業要有國際視野,做有社會責任的中國企業,提升國家的軟實力和國際形象。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要重視“量”的擴大,更要重視“質”的提升,不斷提高中國品牌的國際認知度和美譽度。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更應通過公共外交、人文交流密切與所在國人民的關系,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域外場”。
第三,重視中非文化和價值觀差異,推動文化與教育交流合作。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無論是鋪路架橋,還是辦工廠、做生意,都必須考慮所在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禮俗民情、審美習慣,以及外國人對我們的真實看法,如果缺乏對所到國家政治、歷史、經濟、文化、社會,以及風俗習慣的了解和尊重,那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此外,通過更多的交流得知,非洲各主要大學教師的學源結構基本上都是來自于歐美主要國家,當然也不乏受中國孔子學院教育影響的學者。但是在精英和上層更多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和價值觀。因此,一些認識和判斷深受西方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而文化和價值觀的融合和認同,只有通過長期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才能得到消除。因此,筆者認為,可以組建“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促進中國與沿線各國教育合作和科技協同創新,建成為中國高校與沿線各國高校之間深度合作的橋梁和紐帶等。▲(作者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環球時報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