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邢心菊 李欣
(宿遷學院圖書館,江蘇宿遷223800)
基于信息行為理論的移動圖書館用戶行為研究
王艷邢心菊李欣
(宿遷學院圖書館,江蘇宿遷223800)
探討了信息行為理論內涵及特點,根據移動圖書館用戶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數據分析,了解到移動圖書館服務存在的問題及當前用戶對于移動圖書館的信息需求,提出關于移動圖書館服務提升的幾點建議。
信息行為移動圖書館用戶行為
隨著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公共場所“低頭族”隨處可見,使用手機等移動設備上網的人數劇增,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逐漸成為人們獲取網絡信息服務和資源的重要手段。根據中國2014年《第3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知,我國手機終端的使用人數已經達到5億,而且每年保持近20%的增長率,利用手機終端上網的人群已經遠大于其他設備上網的人群[1]。與此同時,移動圖書館用戶服務發展也呈現出廣闊的前景。
移動圖書館主要是以移動網絡、通信技術、互聯網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為技術支持,使人們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方便快捷地進行信息的搜索、查詢以及下載等新型的圖書館服務。當今時代,作為社會行為的一種,信息行為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圖書館要為用戶提供具有針對性、人性化、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有必要對用戶的信息行為開展更深入的研究。
1.1信息行為理論內涵
作為一種新型目標活動,用戶的信息行為與需求直接相聯系,其影響因素包括用戶的主體工作和外在信息兩個方面。對于用戶來說,都必然是存在于一定的環境下,要產生對社會、個體和自然等因素的信息需求。對于用戶主體來說,信息需求的變化必然產生信息心理活動,然后基于某一目標產生一系列的行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國內學術流派的觀點大致如下。
信息行為是以信息為勞動對象,運用人類自身特有的智慧開展的各種信息活動,是采集、處理和生產信息,并完成對信息的使用和傳播等[2];在動機支配下,為了某一特定目標的實現用戶采取的行動過程即是信息行為;從認知思維的角度來說,用戶信息行為是基于信息需求和思想動機對外部條件的反映,其過程包括信息的查詢、選擇和搜集,并最終連續、動態、逐步深入地被用戶納入思想庫中,比如信息需求的明確、信息系統的選擇以及檢索策略的制定等。
1.2移動圖書館用戶信息行為特征
用戶信息的獲取方式因信息環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分為傳統信息用戶和網絡用戶兩種,其中前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以紙質等傳統信息載體為主;后者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以網絡環境為載體。
移動圖書館用戶的信息行為已經由傳統轉變為網絡環境下的用戶信息行為[3]。該行為方式是由兩種因素同時支配的:用戶的思想動機和信息需求。通過網絡這一工具的利用,用戶檢索信息并有選擇地對信息進行交流和發布活動。對于現代移動圖書館來說,網絡環境也在不斷完善,同時用戶利用圖書館的過程也在悄悄地發生改變。所以移動圖書館用戶信息行為研究應該涵蓋信息利用的全過程。
2.1調查對象
本研究的用戶調查對象為某高校的在校師生,主要有??粕⒈究粕?、在讀碩士和教師。用戶的調查方式為網絡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43份,調查內容主要涉及用戶對象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為保證調查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問卷需要用戶提供真實的聯系方式。筆者利用Excel和SPSS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而把用戶調查報告作為數據分析的數據源。
2.2調查結果分析
2.2.1調查對象的信息
①調查對象的性別信息:調查對象的男性人數為138人,占總調查人數的56.8%;女性人數為105人,占總調查人數的43.2%。
②調查對象的年齡信息:調查對象的年齡介于20~25歲的占70%,20歲以下的占16%,25歲以上的占14%。
③調查對象的身份信息:調查對象中的專科生人數為39人,占總人數的16%;本科生人數為141人,占總人數的58%;碩士生人數為25人,占總人數的10%;教師人數38人,占總人數的16%。

表1 用戶獲取個人業務處理需求情況(%)
2.2.2調查對象的移動設備使用情況
針對調查對象的移動設備使用情況進行調查,有近93%的用戶使用手機進行信息查詢,而7%的用戶使用平板電腦或者筆記本進行信息查詢。經過調查分析,用戶使用移動設備進行信息查詢的次數僅次于與他人溝通的次數,由此也充分表明了移動圖書館信息服務開展的重要性。
針對用戶使用移動設備的時間進行統計,每天使用移動設備的時間不超過1小時的比例占12%,而使用時間在兩小時左右的占50%以上。對于訪問圖書館網絡的查詢頻率進行調查發現,有58%的用戶每周都會使用圖書館網絡,而有近30%的用戶每天使用圖書館網絡,而從不使用圖書館網絡的用戶比例幾乎為0。
2.2.3調查對象對于利用移動圖書館的意愿
對于用戶在是否愿意利用移動設備訪問圖書館資源的問題上,近85%的用戶表示愿意,而有5%的用戶表示不愿意,還有10%的用戶表示無所謂。
如表1所示,大多數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辦理圖書館的個人業務依次為辦理續借、辦理預約、借書證掛失以及在線留言等服務。針對用戶調查結果進行分析(見表2),書刊檢索、閱讀電子圖書以及下載相關文獻資源等被用戶認為最為重要的需求,以此為移動圖書館服務建設提供有力的支持。

表2 用戶獲取信息檢索與利用方面的服務需求情況
3.1移動圖書館訪問量較小
根據學校網站的訪問情況就可以得到其數字資源的使用狀況,根據SPSS置信度95%推斷[5],圖書館網站平均日訪問量為1124~1439人,與學校潛在的使用人數相比,人數相對偏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為:①圖書館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在校人員沒有意識到移動圖書館的價值;②移動圖書館的操作設置不合理,使用戶不能方便快捷地獲取所需的信息資源,如用戶不能成功地獲取資源就不會頻繁地訪問移動圖書館網站。
3.2移動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模式單一
根據調查發現,用戶獲取移動圖書館的資源方式比較單一,下載次數遠遠大于上傳次數,而且上傳行為多發生在咨詢服務和用戶培訓等方面[6]。同時發現多數高校圖書館的咨詢服務只能通過留言的方式實現,基本不能實現實時咨詢。相對而言,移動圖書館提供的服務比較單一,如信息指定、科技查詢、學科導航等服務項目還沒有開展,移動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3.3移動圖書館的數據庫更新維護需改進
根據用戶行為表中可以看到,由于網絡繁忙、數據庫維護和更新等原因造成服務器響應錯誤的點擊量占總點擊量的比重稍大,因此移動圖書館的數據庫更新應該設置得更加合理。一般來說,數據庫更新方式主要有兩種[7]:一種是由專業技術人員利用光盤直接進行更新;另一種就是公司委派專業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數據庫的維護和更新。為了保證在校師生正常使用移動數據庫,建議根據用戶信息行為確定合理的數據庫維護和更新時間。
4.1移動圖書館的信息服務需求
通過調查分析,用戶對于移動圖書館的信息服務開展十分支持,現針對調查報告分析,并結合學校的具體情況,得出以下重要的功能需求:①WAP服務:要求移動圖書館具有書刊檢索以及電子資源檢索和下載功能。②OPAC服務:要求移動圖書館具有辦理續借、查詢個人信息以及辦理預約等功能。
上述功能是移動圖書館服務的基本內容,當然用戶還有其他的服務需求,例如服務短信提醒、圖書導航、資源發布以及個性化服務等[4]。
4.2關于移動圖書館的服務建議
通過調查報告可知,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于移動圖書館的認識不夠,而且移動圖書館使用還需要考慮如系統操作的便捷性、花費成本以及用戶的賬戶信息安全性等問題。為便于移動圖書館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①加大對于移動圖書館的宣傳。這也是加深用戶對于移動圖書館認知的重要手段。用戶是移動圖書館發展和使用的關鍵因素,可以借助如微博、微信、報刊以及網站等媒體進行宣傳,還可以培訓用戶熟練掌握移動圖書館使用技能。
②提高移動圖書館的性能。一般情況下,對于移動圖書館界面美觀的要求較低,主要體現在實用性上,能夠實現基本功能,操作簡單,能夠快速便捷地獲取需要的信息,并且要求該圖書館對于移動設備的系統具有較強的兼容性,還要求對于圖書館的數據提供安全保護,防止用戶信息泄露。
③要求用戶的使用費用盡可能低。學生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很多學生表示僅可以接受5元以下的費用,因此需要移動圖書館盡可能地降低費用,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實行免費的信息服務。
5.1積極開展用戶的圖書館使用培訓
在加強宣傳移動圖書館的同時,還應積極開展用戶的圖書館使用培訓。一般情況下可通過兩種方式進行,一種是以專業技術人員講授為主,一種是以用戶自學為主。以專業技術人員教授為主的培訓方式,需要用戶在指定的地點和時間統一接受使用培訓,而培訓的內容和方式程式化,缺乏靈活性。而以用戶自學為主的培訓方式可以滿足無法參加統一培訓的人員需求,這種培訓方式一般會將PPT文件上傳到圖書館網站上,并由用戶自己選擇時間在網上進行學習??偠灾?,針對用戶的培訓就是要讓用戶可以熟悉各種信息資源,熟練操作各種檢索和下載功能,提高使用者的用戶體驗。
5.2優化移動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建設
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應該得到優化,其服務的內容不能只是局限于為用戶提供信息的查詢和下載功能,還應提供與所查信息相關的網絡信息。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建設手段不僅是對文獻資源的收藏,還包括對光盤資料、網絡信息的開發以及組織管理。在信息資源配置方面,應以學校的重點學科專業需求為主,輔以其他學科的平衡發展,合理配置重點學科和一般學科的資源比重,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分層建設。
5.3利用信息處理技術拓展圖書館服務方式
首先,移動圖書館應該充分借助信息處理技術,通過學科平臺以及導航等文獻信息服務形式深入地揭示信息資源內容,不斷豐富移動圖書館的服務手段。其次,圖書館還應投入購買利于提高信息資源服務效益的信息產品,能夠針對特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最后,媒體融合背景下各種技術的不斷更新發展,使交互式信息服務成為圖書館的“新寵”,以手機、博客、微信等形式建立的信息服務平臺,提供了更為快捷的交互式傳播通道,館員應借此與用戶加強溝通,為用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務。
5.4合理設置移動圖書館數據庫的維護和更新時間
數據庫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到用戶的使用效果,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訪問數據庫得不到及時的響應,用戶就會放棄使用圖書館的信息資源。圖書館應借助軟件針對用戶的信息行為進行分析,了解用戶獲取信息資料的習慣,并以此合理設置圖書館的網絡硬件和數據庫。首先,可以找到用戶訪問最為頻繁的時段,并在該時段增加服務器的使用數量,以便提高用戶獲取信息資料的速度。其次,找出用戶訪問最不頻繁的時段,并在該時段更新數據庫,以保證用戶快捷地訪問數據庫。
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促使人們更多地使用如手機等移動設備查詢和下載信息資料,因此移動圖書館擁有較好的發展前景。筆者基于信息行為理論對圖書館用戶信息行為進行分析,以此提升移動圖書館的服務和利用效果,這一研究方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魏力更.高校網絡用戶信息需求與信息行為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5(5):105-107.
[2]馬振萍.Web3.0環境下用戶信息行為研究[J].數字技術與應用,2011(6):169-170.
[3]周波.數字圖書館個性化信息服務中的用戶隱私保護[J].圖書館論壇,2008(5):126-128,21.
[4]朱偉麗.移動信息獲取環境下的信息行為研究及信息素養教育[J].圖書館研究,2015(2):123-126.
[5]鄭德俊.網絡環境下信息用戶需求滿足分析[J].情報雜志,2004(8):124-125,127.
[6]謝強,牛現云,趙娜.移動數字圖書館服務體系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3(4):6-10.
[7]齊亞雙,李永現,薛偉蓮.我國移動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綜述[J].圖書館學研究,2010(22):7-9.
王艷女,1976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學。
G250.7
(2015-09-23;責編: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