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 王周平
課題來源:本文得到江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JGB2013070)和2015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課題(第138號)支持。
摘要: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微生物學(食品)課程原有的教學考核模式逐漸顯示出諸多弊端,而多元化考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培養創新能力,應當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嘗試。本文研究引入新考核方式在總考核成績中的比重,研究各種考核方式的利弊,探討可操作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和具體方法,在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同時,擬對這些方法進行修正和微調,探討多元化考核方式制度化的可行性。
關鍵詞:教學改革;微生物學;多元化考核;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9(c)-00
微生物學(食品)是我校食品類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必修性的專業基礎課,包括理論課程教學與實驗課程教學,是我校食品類本科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我校食品類專業每年約開設12個本科班,三百多名學生學習微生物學(食品)課程,該課程在整個食品類專業培養課程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基礎地位,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對高校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相應地對微生物學(食品)理論與實驗技術的教學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經過多年的教學改革和發展,微生物學(食品)理論課與實驗技術教學工作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已采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建成了基于Internet網絡學習的精品課程教學網站,作為學校整體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體系的一個課程教學子系統,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隨著社會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當前教學中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方法逐漸顯示出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的地方。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元化教學培養模式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采用新的教學理念、技術手段和教學方法,將教師與學生、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以及教學與考核緊密結合,不但豐富了課程的內容,還增強了師生的互動性。我國的大學教育常偏重于理論與書本教育,不少學生缺乏一定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溝通能力;完備的課程體系建設是強化學生技能、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本途徑和重要方法;而課程考核是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養過程的一個關鍵環節,通過課程考核可以檢驗教學效果、了解學生對課程相關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情況。
當前在該課程的理論課與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 理論課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不充分
微生物學(食品)理論課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卷面考察,由期末考試與平時成績組成,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70%,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由于平時成績給分一般較為籠統,而平時測驗成績也不容易反應客觀水平,因而學生有將考核重點放在期末考試上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習過程本身的知識積累,部分學生通過強化突擊、題海戰術等方式來替代系統化、條理化的知識積累。同時,由于考核方式單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少學生在課堂上是?°人在心不在?±,思維不能跟隨課堂教學節奏,往往造成?°每堂課不缺、一問三不知?±的尷尬現象,對學過的知識點不能及時復習鞏固,寄希望于期末臨時突擊。
2. 理論課較多強調期末卷面考察成績,較少注重平時考察成績
微生物學(食品)理論課平時成績的考察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平時成績考察方式不統一,有些教師通過平時課堂提問來出具平時成績,有些教師以課堂練習作為平時成績的依據;平時成績不能合理拉開差距,對于非卷面考察方式的平時成績,一般給分高于期末考試成績。平時成績考察的忽略,容易造成學生忽略日常學習過程的積累。有些學生平時認真學習,課堂反應良好,但期末未能考出較好的卷面成績,因而整個課程得分有時甚至不如那些臨時突擊的學生高,這不僅不符合教學和學習規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平性不足。
3. 實驗課考核方式單一,不易真實反映學生實驗技能
微生物學(食品)實驗課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老師事先將所需的器具、試劑、材料等準備好,上課時,老師將實驗目的、原理、操作步驟、注意事項等講解完后,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一般2~3學時)利用老師事先準備好的材料、試劑和儀器設備進行實驗,最后填寫統一格式的實驗報告??己朔绞揭詫嶒瀳蟾鏋橹鳎處熗ㄟ^對實驗報告的評閱,給出一個評價等級,最終的實驗成績是根據每次實驗報告成績進行評定。這種考核方式較為單一,存在某些弊端。一是忽視了過程評價。學生只要將圖畫好,將思考題做好,實驗成績就容易得高分,這樣容易讓學生過高估計自己真實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水平。二是忽視了技能訓練?;炯寄苷莆盏暮脡呐c實驗成績相關性不夠高,對于單純追求好成績的學生來說,在實驗過程中,往往不注重技能訓練,只注重實驗結果,導致實驗思路和實驗方法在課程結束后很快就遺忘。這種重結果、輕過程;重認知、輕情感;重知識、輕能力的考核方式不利于調動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形成,不利于全面、真實考核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因此,科學評價學生微生物學實驗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考核方式勢在必行。
因此對于微生物學(食品)課程,需要研究合適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和方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克服這些環節的不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程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在實踐中應如何開展這項教學改革工作呢?筆者認為應主要從以下方面考慮:
1. 引入多種類型的新型考核方式,充分展示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
雖然微生物學(食品)課程知識點相較其它理工科課程而言知識點較多且較為分散,但這些知識點之間存在內在的邏輯性,在課堂教學中涉及到的某些知識點具有貫穿整個課程始終的特點。針對這些知識點,可以通過引入“專題綜述匯報”的考核方式,根據課程進展,使學生就近期講授的某個知識點做文獻調研和綜述,然后在課堂上匯報調研成果,這樣有利于學生深挖課堂知識點,調動學習主動性,鍛煉專業化書面表達能力,從而提高教學和學習質量。
其次,微生物學(食品)課程知識點以微生物學科和食品學科的專業基礎知識為源泉,而這兩門學科的發展非常迅速,呈現知識爆炸的狀態,而許多陳舊的內容應該得到及時更新。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文獻閱讀-講解”的考察方式,使得學生能夠主動追蹤本學科科學和技術的最新進展,從而加強對本課程重要性認識,促進對本課程學習內容的全面認識,同時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學生的創新性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此外,傳統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講、課后復習的模式,這種方式較為枯燥和單一,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時代,已越來越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梢栽谡n堂教學中引入“知識競賽”考察方式,將多個知識點編制成知識競賽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腦,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促進交流與團隊合作意識,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讓學生輕松愉快的的心態中鞏固本課程基礎知識。
2. 合理分配各考核內容的權重,注重實效、兼顧公平
在引入新型考核方式的同時,應認識到傳統考核模式(例如閉卷考試)仍具有不可取代的優點。應該在現有考核方式基礎上,合理布局各種新型考核方式與傳統考核方式的比例與得分權重,探討合理的多元化考核方案,促進課程知識點以多種方式考核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另外,應當進一步增加平時考核的權重,研究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的合理分配方案。例如,可以增加平時測驗次數,增大平時成績比重。當前本課程的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占30%,考試成績占70%,可以探討平時成績與考試成績各半甚至是平時成績70%、期末成績30%的新比例模式。平時成績由上述多元化考核成績以及平時測驗成績組成,可以避免學生考試前突擊復習的不良學習習慣,既保證成績組成的合理性,又兼顧成績出具的公平性。
3. 加強實驗技能考核,促進學生實驗水平的提高
應當在微生物學(食品)實驗課程中引入實際動手操作的“考試式”考核方式,針對微生物學“四大基本實驗技能”設計動手實驗操作的考核方式,避免學生“課時不努力,課后抄報告”的學習方式和僅僅依據實驗報告給出成績的不客觀評價方式。應當從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操作技能、實驗結果、實驗報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對于綜合性與創新性實驗內容,主要從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創新性,操作的規范性、熟練性,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報告的規范性、結果的合理性,以及記錄的真實性、規范性、詳盡性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定。
此外,應當提高設計性實驗比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根據實驗內容和性質,微生物學實驗一般可分為基礎實驗、綜合實驗和自行設計實驗等。其中自行設計實驗能體現學生對實驗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綜合應用,是進一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應當研究和探討提高設計性實驗比例的方式方法,研究設計性實驗的合理組成,由學生按興趣自發組織成實驗小組,選擇某個專題,自行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流程、分析計劃的可行性、準備實驗材料、分工合作以便共同完成實驗內容,最后由教師對整個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講評。
高校傳統的課程考核主要以考試卷面成績來衡量學生對本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核方式較為單一,難以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課程多元化考核是指不僅采用標準化紙筆答題測試,還要通過多種手段和途徑對學生的身心素質、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個性特長等方面進行全過程、全方位的評價,其目的是促進評價對象的全面發展。課程多元化考核加大了平時成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例,不及可以激發學生平時的學習自覺性、學習動力與興趣,還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并有利于學生培養創新能力。
本文研究引入新考核方式在總考核成績中的比重,研究各種考核方式的利弊,探討可操作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和具體方法,在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同時,擬對這些方法進行修正和微調,探討多元化考核方式制度化的可行性。本研究內容和方法從學科自身特點出發,從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方面進行改革改善,這一思路具有普遍適用性,其所獲得的經驗能夠推廣應用到其他學科課程的教學研究上。
參考文獻
[1] 石磊, 姜存倉, 郭再華, 趙竹青. “多元化課堂考核”在無土栽培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及思考[J]. 江西農業學報, 2011, 23(5):190-192.
[2]楊洪兵, 張玉喜, 侯麗霞. 高校課程多元化考核體系的探索與思考[J]. 安徽農學通報, 2013, 19(14):140-141.
[3]鄭義, 陳宏偉, 曹澤虹, 董玉瑋, 邵穎, 崔玨. 基于卓越計劃的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 2015, 7(7):82-84.
[4]李振. 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探索[J]. 現代預防醫學, 2014, 41(22):4222-4224.
[5]李榮峰. 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研究[J]. 廣州化工, 2011, 39(20):132-133.
[6]張杰, 趙健, 汪紅. 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的實踐與體會[J]. 實驗科學與技術, 2015, 13(3):75-78.
[7]閻欲曉, 李有志, 粟桂嬌. 生物工程專業設計性實驗多元化考核體系的構建[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12, 31(4):302-305.
[8]翟旭光, 吳娟娟, 張亞莉. 生物化學實驗教學多元化考核體系改革探討[J]. 基礎醫學教育, 2013, 15(4):38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