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丹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論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
劉玉丹
(黑龍江大學文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意識到學習漢語的重要性,全球范圍內掀起“漢語熱”的高潮。而設計有效的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則是一項艱巨的工作,本文從課程設計的原則、取向和目標三方面對課程設計進行分析探索,有助于提高漢語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促進對外漢語教學獲得長遠發(fā)展。
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計
課程是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對外漢語的課程一般包括語言課、語言知識課、翻譯課、文學課、相關文化知識課等幾大的類型,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是對對外漢語教學的課程作出系統的規(guī)劃和設計。
(一)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計的原則。
1.漢語基礎原則。
漢語基礎原則要求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師,必須努力掌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等漢語基礎知識,切實打好堅實的漢語基本功,因此在平常的學習中,應該著重加強對漢語知識的掌握力度,對漢語知識的結構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掌握漢語本身的規(guī)律和內涵。
2.文化素質原則。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語言文字中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講語言自然少不了與之相關的文化。語言本身是文化的產物和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與文化相互作用、相互滲透。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中應該多多關注歷史文化,了解和掌握我國的文化現象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3.教學能力原則。
不管是對國內的學生的教學還是對國外的或留學生的教學,教學能力這一點都是要想成為一個好的老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要沉著冷靜、從容大方,教姿教態(tài)親切真誠而又嚴格適中,板書書寫規(guī)范、內容清楚,語言標準、有幽默感、語速也要適當,同時還要善于引導學生,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種緊張有序而又其樂融融的氣氛。
4.實踐教學原則。
理論知識學的在好,沒有實踐經驗等于是紙上談兵,毫無用處。教師就是天生的演員,他們每上的一節(jié)課都是用它所學的知識來向我們展示、表現。所以說,光有扎實的知識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經過大量的課堂實踐聯系來鍛煉我們的教學實踐能力。因此,在平常的學習中,不僅要學習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進行課堂實踐,培養(yǎng)我們處理突發(fā)事件,隨機應變的能力。
(二)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計的課程取向。
語言學家張善培指出,教師的課程取向會影響校課程質素。教師的課程設計信念、教師的教學行為和教師為學生選取的學習活動有著緊密的關系。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特點和教學原則,課程設計應涉及學術、認知、人文和社會四個取向。
1.學術取向。
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計中課程組織的學術取向涉及語音、詞匯(漢字+詞匯)、語法等語言的三大要素。這一點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
2.認知取向。
對外漢語教學的認知取向關注的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過程,劉珣指出,語言習得的認知因素主要包括智力、學能、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以及認知方式。這一點是針對教學對象而言的。教師在設置課程時要考慮學生們的認知因素。
3.人文取向。
新的教學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這就所說的人文取向即人本主義取向主要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即所實施的教學內容、方法等,都是以學生語言學習的背景和學生之間的不同差異為基礎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工作及生活的各方面情況。
4.社會取向。
社會取向在對外漢語學習中應體現為學校、社會等對學生漢語學習結果、水平以及達到何種程度的要求,社會的需要和發(fā)展對學生學習的方向也有很大的影響,社會需要什么人才就培養(yǎng)什么人才。因此,社會的變革、發(fā)展等也會影響學生的選擇,我們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展綜合型人才。
(一)提升漢語教師的多元文化教學能力。
第二語言教學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學習者往往與教師有著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因此,一位對外漢語教師將面臨教師與學習者、學習者與學習者這兩大類型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環(huán)境,這也就需要教師具有多元文化教學能力。要做到幾下幾點:第一,教師要盡可能地多了解學習者的文化背景。在了解的過程中要擁有一顆包容、開放的心態(tài),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要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第二,教師對學習者的文化適應水平進行持續(xù)評估。每一個學習者來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都會對該環(huán)境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教師要不斷對其適應性進行評估,隨時了解學生動態(tài),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有效指導教師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第三,教師與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對話。對于中國教師而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性,消除民族中心主義,把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真正平等化,這樣才能有效消除彼此間的誤解和文化疏離感。
(二)提升漢語學習者的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對外漢語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留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所以,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語言能力的培訓也是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目標。目前,研究者們提出了若干具體的教學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合作學習模式,該模式為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供了前提,促進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共同學習。
所謂“教無定法”,凡事并沒有統一的定論。對外漢語教學課程設計的原則、取向與目標都是從一般條件下、相對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來講的,每一節(jié)課堂設置都是不同的、變化的,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會受到教學環(huán)境、教學條件、教學對象等多面的影響。這就需要從事對外漢語的教學單位、教師等在進行課程設計時,一定要根據自身的課程目標和特點,依據課程組織原則和取向,結合對外漢語教學的方法,從而對課程做出恰當的定位,設計出符合特點的課程設計方案。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2010.
[2]崔永華.對外漢語教學設計導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3]李子建,黃顯華.課程范式、取向和設計[J].香港中文大學,2002(2).
[4]楊龍立.課程組織原則之探討[J].編譯館館刊,2004(1).
G642.0
A
1671-864X(2015)11-0158-01
劉玉丹(1990-),女,漢族,河南洛陽人,黑龍江大學文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