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菡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 570100)
淺析我國媒體報道突發事件的現狀和問題
郭蕊菡
(海南師范大學,海南 海口570100)
摘要:根據2007年通過的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本文就我國媒體目前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情況的現狀,深入淺出的分析了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關鍵詞:突發事件;新聞管理;人性化報道
前言
我國正在進入一個信息資訊高速傳播的時代,以網絡和手機為主體的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既方便了人們在生活的日常溝通,同時也為現代社會信息風險的頻繁爆發提供了便利。新媒體由于技術的革新而被賦予的特殊性能,對政府的突發新聞的報道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面對復雜的新媒體傳播環境,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嶄新的面貌,同時也向傳統的社會新聞宣傳模式提出了挑戰。
一、我國媒體對于突發事件報道的現狀
目前,我國處在突發公共事件的高發時期,資料顯示,我國近幾年每年突發事件高達120萬起,造成至少20萬人死亡,170萬人(次)傷殘,200萬戶家庭因此陷入貧困,2億人(次)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直接損失達3000億元人民幣以上。在上述傷亡人數中,有相當多的人是因為不能及時避險或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而受到傷害,從而造成國家、社會、家庭、個人的大量損失和負擔。①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還將面臨突發公共事件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在新媒體環境中,政府的新聞宣傳途徑仍相對比較狹窄,雖然政府已采取很多信息開放的模式,比如政府微博,網絡監督等,但在具體的新聞宣傳途徑中還是有很多的限制性與狹隘性,其中有很多的原因都是源于某些新聞媒體過多的追求利益而造成不正確的輿論引導,使政府不得不謹慎使用媒體宣傳的途徑,這就給其他新聞媒體從政府獲得正確信息時造成了阻礙。媒體工作者應該針對這一問題尋找其解決辦法,從而與政府建立良好的聯系,也能為新聞宣傳工作做到良好的輿論導向。
新媒體環境日益成熟,媒體借助其有利的傳播途徑也在日新月異的成長著,我國媒體雖然具備一定的新聞專業能力,但是明顯欠缺人性關懷的基本素質。在2011年7月23日溫州動車追尾事故的報道中,全國各地各級媒體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搶抓第一手新聞素材,但是卻忽視和對受難者家庭的人道主義關注。媒體記者在新聞采訪中往往會給受難者家庭造成連鎖創傷,致使受難者親屬在失去親人的難境中進一步的受到心靈傷害,無法平復內心的恐慌和悲痛,造成次生災害。媒體報道的不科學性,給事故處理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和困難。
在傳統體制下,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通過宣傳部可以迅速控制媒體,要求不予報道。但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媒體的發展,這種信息管控模式已經不能延續下去。一方面政務信息必須公開,另一方面,政府管理社會的方式已從行政管理走向公共管理,媒體稱為影響國家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重要社會力量,呈現出很多不同于傳統體制下的新的特點。所以媒體該如何抓住這個時代的機遇,如何盡到媒體人應盡的職責,也是我們值得探討的話題。
二、我國媒體在報道突發新聞時存在的問題
長久以來,我國媒體在舊的新聞管理體制下工作,從媒體到記者都被一種模式禁錮著。隨著我國的市場化程度提高,媒體性質的轉變,媒體競爭的激烈,又帶來了新的問題。在對突發事件的報道中,我國媒體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問題:
(一)封鎖消息,延誤報道時機。
進入21世紀,我國新聞輿論環境日漸寬松, 總的趨勢由過去的控制過嚴、過死,向逐步寬松的方向轉變,但是突發事件的報道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過去的突發事件報道中,迫于有關方面的壓力,媒體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慎之又慎,害怕造成人心恐慌,激化社會矛盾,引發不穩定因素,所以對一些突發事件遲遲不報,直到小道消息滿天飛或者社會輿論已經對國家和政府帶來不良影響的時候,媒體才會匆忙發布一些信息,進行解釋,從而延誤了報道時機。
2003年“非典”事件就是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非典”時期,由于當地政府封鎖消息,認為這只是一個小型的傳染病,于是便忽視了對這種病的報道,在“非典”期間,我國眾多媒體的公信力接受了一次極為嚴峻的考驗。“非典”對媒體的警示作用是深遠的:媒體公信力時刻經受著現實的考驗,媒體一旦背離了新聞規律和傳播規律,其公信力必然受到傷害。
(二)過分追求傳媒利益。
媒體是市場的競爭者。在事業性質企業化管理的運作模式下,媒體在承擔喉舌功能的同時,還要通過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來求得生存和發展。媒體已經成為我國市場經濟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產業特性日益彰顯。
做為新興的朝陽產業,各級各類媒體以企業形式參與市場競爭,自負盈虧。為了使自身能夠長久的發展下去,很多企業過分追求以經濟利益為主的各方面的傳媒利益。
(三)媒體報道缺乏社會性。
2011年年底海口市財政局出臺了一項補助政策,其中主要是針對80歲以上老人關于政府補貼的新聞,新聞中發布了發放補貼的時間和地點,并在當地各大報紙中都做了相應報道,但是由于沒有合理安排足夠的辦事點,導致當時有很多人擁擠在一處,一度造成交通堵塞。對于新聞能夠及時報道,這的確是件好事,但是也要考慮其新聞所產生的社會影響力,我們以小見大,會發現很多媒體在報道新聞事件的時候只重視事件本身的報道,而給該事件的順利解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對任何報道都應該合理合法并且具備社會性。
(四)媒體工作者的報道方式不合理。
在2003年5月下旬,甘肅武威雙城小學發生少年連續服毒事件,6天6個孩子服毒,其中2名死亡,4名獲救。他們當中五個人是同一所小學的6年級學生,獲救之后,孩子們一直沒有開口向家人解釋服毒原因。之后媒體介入,多方記者走訪他們的學校和家里,一直追問那些孩子之間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并推測他們集體服毒是情感糾葛。
媒體報道固然要發現亮點,并體現事實的真實性,但是因為可能牽涉到“情感”,這個特殊點就對那幾個孩子進行一些超出孩子思維范疇的提問,這所給孩子帶來的不好的心理影響也許是很深刻的,這些記者的問題忽視了人性化報道的要求,也能從側面反映出我國媒體的報道方式并不是很合理,存在著諸多問題。
(五)媒體對于新聞報道不及時。
以《商務時報》2013年3月發布的新聞為例,商務時報一個月收到的政府新聞條數是912條,其中見報的有232條,網站上登出415條,還有265條新聞滯留或者未能使用。其中有14條突發新聞,而上報的僅6條,還有8條仍在確認審核中。這組數據從側面反映了在媒體報道中存在著報道不及時的現象。
三、我國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傳媒利益的驅動。
由于突發事件具有突然發生、涉及公眾利益等特點,在突發公眾事件中,媒體往往更能折射出作為一種在現在社會中更大的影響力。在某些突發事件發生后,政府以及其主管部門、事件責任方、事件受害方、社會大眾等利益集團各自會從不同的出發點
接上頁展開競爭,形成復雜的關系網絡。出于減小損失和減少負面影響,減輕責任和壓力等方面的考慮,事故各方都想方設法通過媒體表達自己的意愿,以用來充當自己的喉舌,爭取得到公眾信任,將突發事件給自己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
于是在傳媒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很多媒體都棄媒體的社會公器的地位于不顧,亂用手中擁有的傳媒權利,從媒體的一己私利出發來報道突發事件,而不從災害現場的實際情況去報道。在這種惡性競爭的大環境下,媒體的公正性著實讓人擔憂。
(二)媒體立場以自我為中心。
在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利益和權力在不同的主體之間進行重新分配、轉移、形成諸多不穩定因素,矛盾和沖突相比過去而言更加突出,在突發事件中表現的尤為明顯。突發事件發生后,包括政府、組織、機構、個人在內的各種矛盾和沖突的主體,在爭取公眾支持、引導社會輿論方面,紛紛尋求媒體作為自己的代言人,因此媒體就成為各方面利益的角力場。
面對各方面的誘惑甚至是壓力,媒體需要一個立場。但是目前的狀況是,媒體立場過于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有失新聞報道的客觀公正性。
(三)媒體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參差不齊。
新聞工作是一個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很高的職業。可以說,媒體報道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從業人員的素質,包括專業素質、政治素質、人文素質、法律素質等等。我國媒體的編輯記者人員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素質相對于其他行業還是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
但隨著媒體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新聞從業人員流動頻繁,年輕編輯記者不斷增加,因而導致人員素質差距拉大,個別新聞從業人員利己信眾、職業道德缺乏,從而導致“有償新聞”、“虛假新聞”、“關系新聞”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地影響了新聞輿論的公信力,也影響了新聞隊伍的良好形象,這是當前新聞報道和媒體發展中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四)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存在顧慮。
在現實社會中,突發新聞的報道,特別是重大突發新聞的報道,其中往往政策性和政治性很強,在報道的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偏差,甚至犯錯誤。當遇到重大突發新聞的時候,很多記者都會有望而卻步,畏難而退,遇事保留最大的“保險系數”,甘愿只做個“太平官”。若是用這樣的精神態度來從事媒體的新聞傳播,特別是重大突發新聞的話,肯定會造成新聞報道的不及時。
雖然突發事件是媒體所不能左右的,但在面對突發事件時,新聞媒體采取的態度和做法是最應該去正視和改變的。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京華時報http://news.qq.com/a/20110313/000127.htm
參考文獻:
[1]趙士林.突發事件與媒體報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3
[2]葉皓.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1
[3]李康樂:《緊急狀態法建議稿三月底將完成 專家細解其內容》,《北京晨報》2004年3月29日。
[4]邵強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 卷第2期,2002年6月
作者簡介:郭蕊菡,海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碩士)。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2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