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高錳 李娜
(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1)
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實施體系初探
劉婧 高錳 李娜
(唐山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1)
提出了關鍵能力的內涵,分析了在高職院校中實行關鍵能力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設計了素質教育中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模式的實施載體與教學策略,構建了關鍵能力培養體系。
高職教育;關鍵能力;實施體系
“關鍵能力”由德國梅騰斯首先提出,關鍵能力的培養成為高職教育課程開發和教學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從事任何職業的勞動者都應具備的,能夠在變化的環境中重新獲得新的職業知識和技能的能力,是在未來職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內在品質和外在行為方式,更是應對人生生涯中不可預見的各種變化的能力。對于時下高職大學生而言,我覺得以下關鍵能力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一)心理健康。在校高職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順利成長,很少親自處理挫折或面對困難。只有培養了他們良好的心理狀態和承受能力,才可能使他們順利渡過大學生活,完成職業活動。
(二)吃苦耐勞精神。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生產、管理、服務和建設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化人才。只有培養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才能讓他們站住腳跟,并走得更遠。
(三)自律自尊品質?,F代社會是一個法治的和諧社會,畢業生作為未來的職業人,不僅要遵守法律法規,還必須遵守單位的工作紀律和工作制度。這就要求學生在校時就要培養他們嚴于律己,尊重他人。
(四)評價與決策能力。人在社會活動及職業活動中,面對的人和事紛繁復雜,有時甚至不知道真正的自我。因此,高職院校應當培養學生的正確評價能力,評價內容主要包括活動評價、事物評價、個人評價。學生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之后,才能合理取舍、正確安排。
(五)團體協作精神。一個項目、一個工作、一份事業要想順利進行或取得成功,光靠個人的努力是很難的,必須依靠團體協作,才能集思廣益,少走彎路,提高效率?,F代企業尤其注重團隊精神。因此,必須培養學生個人服從團隊,局部服從全局的團體協作精神。
個體能力發展是伴隨個體一生的過程,同時也是隱形的過程,只有在具體的行動中才能表現出來,關鍵能力更是如此,它融合在個體的為人處事,做人做事之中,卻難于被直接觀察到、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個體的這些關鍵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依然在緩慢發展,但要更為有效的促進這些能力的發展,需要全方位的尋找其各種可能的發展途徑或者說載體,在高職教育過程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幾種實施載體,并籍此形成具體的教育教學策略:
(一)課堂教學。在高職教育過程中,個體知、情、意發展的主要途徑在于課堂教學過程,它不僅是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的主要形式,也是個體情感,態度以及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課堂教學有多種形式,不同類型的教育其課堂教學的形式也有所不同。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課堂教學,均是發展學生關鍵能力的有效途徑和載體,關鍵在于通過課堂教學的系統改革,使之在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上服務于個體關鍵能力發展的需要。
要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重要載體,首先,在課堂教學的目標中需融入關鍵能力目標,改變僅僅由知識,技能構成的課程目標,把思維方法,情感態度以及任務完成的工作組織方式和參與方式等予以明確;其次,在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和課程體系設置上,打破以學科邏輯為基本原則的課程序化和組織范式,建立基于個體能力發展的課程內容組織和課程設置模式;再次,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要體現個體作為學習和能力發展的主體性地位。
(二)工學結合與頂崗實習。一般意義上,我們所理解的工學結合也就是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是一種將學習和工作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模式。威爾遜—萊昂斯報告曾對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情況進行了大范圍的調查,并概括了該模式帶給參與計劃的受教育者的七大利益,其中,與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密切相關的有四個方面。我國目前所倡導的頂崗實習方式也是工學結合的一種具體形式,采取工學結合的頂崗實習途徑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還需要在實習目的、實習管理方式、實習內容以及實習成效考核中將關鍵能力羅列出來,利用相關的資源和環境來解決相應的問題,從而達到關鍵能力發展的目標。
(三)第二課堂。從廣泛意義上來講,是個體在學校期間,除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所開展的課堂教學以外所進行的促進個體發展的教學活動。在形式上包括社團活動、科研學術活動、文藝體育活動、德育實踐活動、技能培訓活動、競賽評比活動、講座討論活動以及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第二課堂強調學生的自愿參與和自主組合,既是學生全面發展、充分社會化的有效途徑,更是作為個體個性彰顯、特長發揮和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與具有共同興趣、愛好和價值觀念的同輩群體協作,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展開自主探索,個體的與人合作、交流表達、自我學習、問題探究以及信息處理等方面的關鍵能力均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將活動和第二課堂納入關鍵能力的發展途徑中,作為教育者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創設良好的活動環境。
(四)社會實踐。哲學意義上的社會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全部活動。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社會實踐而言,既需與專業實踐——頂崗實習區分開來,也需把個體自主開展的社會實踐,學生的社會實踐交往的對象、所處的環境與學校同輩群體和學校環境截然不同,個體需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下尋找與人交往、尋求協助的有效方式,發現問題并獨立尋找問題解決的途徑,利用環境資源學會做事、做人等等,這些既是個體社會化的必經過程,也是個體應對挑戰鍛煉自身關鍵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有組織的社會實踐活動,選擇利于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活動內容、形式并引導學生有意識鍛煉和發展;而對于個體的自發性社會實踐,重在鼓勵其主動應對和積極應對,幫助其擁有正確的心態去面對社會,并給予必要的建議和方法幫助。
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應該具備什么能力,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始終是高職教育關注的焦點問題,改變目前高職教育界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狀況,需進一步將關鍵能力的培養理念從理論走向實踐,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培養策略,從課程設置、開發、實施和評價等多維視角發展關鍵能力的培養策略,并從一個更廣闊的自主學習環境構建角度,形成一個利于學生有意義學習和社會性學習的學習環境,促進包括專業能力和關鍵能力在內的綜合職業能力發展,將成為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促進職業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學生關鍵能力的研究》(課題編號:SZ151100)的研究成果之一。
G718
A
1671-864X(2015)12-01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