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振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敬畏古法 緩圖創新
——“首屆河北省藝術院系師生書畫展(書法)”之我見
楊長振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2015年11月14日,首屆“河北省高校藝術院系師生書畫作品展”(以下簡稱“展覽”)在河北大學藝術學院舉辦。這是河北省高校首次召開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藝術學科發展峰會,旨在加快河北省藝術學科建設步伐。這次展覽共分為四個部分(學術論文,書法,中國畫,油畫),學術和創作基本代表整個河北省目前藝術學科教育教學水平,反映了河北省高校藝術創作的現狀。
書畫作品展;發展峰會;藝術創作
這次展覽自征稿之日起共收到書法(含篆刻)作品93件,共展出書法作品69件。其中,特邀作品4件,獲獎作品12件,入選作品43件,篆刻作品1件。從作品的書體方面來看,篆書作品8件,隸書作品4件,草書作品22件,行書作品16件,楷書作品19件。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行草類占書法作品總數的一半,占據絕對主流。筆者在觀完展后,有一些新的認識和拙見,做一簡略的總結和分析。
從本次展覽出的書法作品來看,作品的創作風格,取法借鑒及審美趨向等方面都呈現多樣化,但主要分為三類:(1)作品中取法于南北朝金石碑刻(張猛龍碑、造像題記等);(2)取法以二王帖學為宗(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褚遂良)的傳統經典典范;3)突出強調表現個人風格和個性特色的明清流派(王鐸,文征明,王寵)作為取法對象。取法風格的多樣化,的確讓人感到賞心悅目,盡力靠近原作的風格與意趣。由此可見,人們依然沿襲著千百年來所傳承的書學審美趨向。
但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沒有可以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出現。歸根結底,應該還是對經典法帖的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入,下的功夫還不夠大。晉衛恒的《四體書勢》云:“臨池學書,池水盡墨。”近代杰出大畫家李可染也曾說過:“用最大的力氣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二者都是在強調對學習傳統一定要下足功夫,領悟深層次的精神特質后,才能夠取得突破,技道并進,才能夠形神兼備。
當今的一些書者,很少讀書或者根本不讀書,醉心于墨像和情感表現,一味放在書法外在形式的創新,缺乏內涵,缺少一種精神的存在。但凡書法史上留名的書家,無一不是“讀書破萬卷”的大學者。觀察其書作,深厚學識通過作品自然流露出來一種文雅的氣象,即通常所說的“文人氣”、“書卷氣”,這也是評判作品好壞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經典作品的靈魂,也是書法中格調最高的氣息。它與當代的技法書法、美術書法、職業書法、表演書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
清代書法家楊守敬在評論書法家時說:“一要人品高,品高則下筆妍雅,不落塵俗;一要學問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近現代教育家李瑞清也曾說過:“學書尤貴多讀書,讀書則下筆自雅。故自古來學問家雖不善書而其書有書卷氣;故書以氣味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貴也。”所以,書法并不是簡單的熟練,弄個手熟而已,而是要與書法家的學問、修養、文化積淀緊密得聯系在一起。不讀書,胸無點墨,沒有學養,顯現出來的反倒是“俗氣”、“野氣”,更別說是“書卷氣”了。
(一)曲解“金石氣”。在書法史中,清代提倡“尊碑抑帖”的學書思想,代表人物有:康有為、吳昌碩等。他們皆倡碑學,求碑學蒼茫樸厚,大氣雄強,也就是書法上所說的“金石氣”。而現當代一些所謂倡導“金石氣”的書家只是單純的把毛筆當作刻刀,故意追求刀感。依筆者看來,正是誤解了傳統“金石氣”的含義,更像是一種“野氣”、“匪氣”、“炫技”的表現,實在是不能彌補個人修養、文化學識的缺乏。因此,不論取法哪一時期,哪一流派,學識和文化修養的積累始終是繞不過去的,有必要沉下心來多讀一點書,提升一下自己的格調和韻味的。
(二)繁簡混用 稍嫌蕪雜。從書法的角度來講,最大的問題是作品中的“繁體字”與“簡體字”的混用。那么在作品中繁簡字到底能不能否混用呢?舉一個例子:在本次展覽中,有一件小楷作品,評委給出的推薦理由是:“其用筆精到,結體開張,氣息醇厚”,被評委組一致認同為獲獎作品;但在校對書寫內容時發現存在嚴重的繁簡字混亂使用的情況。針對字法不規范的問題,評委會商議后,一致認為該作品由于字法不規范的問題,不得不將其淘汰。這也說明在當今各類型的展覽中,評委對作品中文字的使用是否合理、正確的關注越來越高,這也成為作品獲獎(或入展)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在創作中為了最大化接近法帖原貌,將法帖中的筆墨技巧和意趣生動自然的表現出來,還是使用繁體字來創作比較穩妥。
學書之人只有通過讀書,提高文化修養,在書香潛移默化的熏染下,由俗變雅、心胸由狹隘變得寬闊,逐漸領悟書法是一種“養心”的文化,長此以往,自然就會給自己的書作帶來“書卷氣”、“文人氣”。大文豪蘇東坡曾說:“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書法作品的便利性使得它更容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展示和欣賞。傳統的中式建筑多采用木式架構,房屋建筑的高度較矮,內部空間也相對狹小,傳統的“文人手札”式樣的小尺幅書法作品更容易得到展示。而現代的很多建筑都不同程度上借鑒了西方的建筑樣式,建筑高度較高,內部空間寬敞明亮。對于現當代書展而言,追求視覺沖擊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文人手札”式樣的小尺幅作品已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趨向。相反借鑒西方建筑樣式的建筑卻很好的迎合了當代人的審美趨向。此次展覽展廳的內部高度達到3米,征稿要求是作品尺寸不超過200×200(cm)。此次所展覽的69件書法作品中,有近三分之二的作品也接近或等于這個尺寸,試想在這種室內空間格調中擺設或懸掛傳統的小尺幅作品就顯得特別的不合適了。
因此可以總結出現當代書展的幾個特點:(1)為了適應現代展廳大空間的懸掛效果,作者擴大作品的尺寸甚至等于所要求的尺寸,加大書寫的難度,求得更佳的懸掛效果。(2)有些甚至以小楷作書,增加作品勞動量,提升獲獎或者入展機率。(3)技法只能是展覽的及格線,但作為作品的獨特性,書家的個人修養和境界的比拼才是登上獎項最高峰的關鍵。
面對當今書法展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們還是要先冷靜下來,客觀、公正的仔細分析其原因。最終我們要得到的就是能夠讓觀眾讀懂看懂,能夠與書家產生一種心靈的溝通,情感的共鳴,經得起推敲的作品,這才是我們真正高格調的好作品。所以不能只是為了單純的沖擊某一次展覽而迷失方向,也不能因為名利的驅動而心浮氣躁;不能忍受得寂寞、潛心傳統;把心思一味放在表象上的書家,是必定不會走得太遠,終將會被時代所淘汰的。
G61
A
1671-864X(2015)12-02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