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08/ 第11版面/環球財經 /作者: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張利 本報記者 張怡然
香港《經濟日報》7日報道稱,中港基金互認首批申請均已完成審批,最快兩周內公布。港媒分析認為,這不但有利于兩地基金業拓展業務,也有望為A股和港股引入萬億美元規模的新動力。
報道稱,中港基金互認首批申請6個月限期在即,處理南下互認的香港證監會于10月完成所有查詢,審批工作也大致完成,現在只等中國證監會最后拍板。數名基金界人士稱,月中推出的可能性較高。據了解,首批基金互認產品將由中港兩邊一并公布,但并非所有申請基金都能獲批。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7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港基金互認機制中對基金的選取會重點看幾個方面,一是看基金的規模,規模較大的基金會擇優挑選;二是看其成立的時間與發展,績效穩定、相對成熟的基金一定會更受雙方青睞。
對于首批基金互認名單有望年內公布,香港皇府金延投管有限公司首席投資總監林航任預計,考慮到恒指的市盈率低于滬指,A股比港股的溢價較大,內地存款規模是香港的15倍,內地居民資產配置全球化的需求增加,基金互認將鼓勵更多內地投資者進入香港。
談及中港基金互認制度對普通投資者的影響,董登新表示,內地的投資者對股市更狂熱一些,因此對內地投資者的影響可能不會太大。機構投資者對基金則相對熱衷,但香港與內地兩個市場的交易規則、投資理念都有不同,投資者在去對方市場投資的時候還是會更謹慎一些。董登新表示,中港基金的互認制度對內地基金方面的監管也會形成“倒逼”,目前內地基金市場存在基金經理跳槽頻繁、“老鼠倉”等問題。
香港《文匯報》認為,中港基金互認對香港金融發展是重大利好消息。另有專家分析,內地與香港之間開通的滬港通主要局限于藍籌股,雙方投資范圍有限,中港基金互認有利于拓展內地與香港投資者更廣泛的投資需求。也有業界人士指出,由于基金銷售前需落實銷售代理安排,且跨境稅項安排尚未明朗,年內獲批的互認基金預料于明年初才能上架銷售。▲
環球時報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