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基宇 韓冰 王悅
摘 要:本文以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短期留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在長春的生活、學習、人際交往等方面的適應情況進行分析,從課堂活動、課外實踐、語伴模式的角度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希望對解決短期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有一些啟示作用。
關鍵詞:短期留學生;跨文化適應;教學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5.23.256
0 引言
隨著來華留學生數量的與日俱增,選擇短期留學項目的人數也呈上升趨勢。以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以下簡稱東師人文)為例,2015年暑期共接待了來自挪威、德國、韓國三個國家的四個短期留學團,共計104人。短期留學生在華學習周期相對較短,在新的文化環境下, 他們必將面臨著跨文化適應問題??缥幕m應是指參與者在新環境中發生轉變,并形成適當的有效的交際能力的過程[1]。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狀況如何,不僅影響他們在中國的學習和生活,也影響他們對中國的評價。因此,對來華短期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1 短期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
首先,生活環境的改變影響短期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Furnham和Bochner(1986)指出,生活變化與身體、心智健康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生活變化和心理失調之間有相關性[2]。也就是說,飲食習慣、天氣變化、住宿條件等方面的變化,都會使留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不適感。比如很多來到東師人文的挪威、德國留學生認為中國菜偏辣,個別學生每餐只吃面條,還有人經常感冒或拉肚子。而相似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使韓國留學生更容易適應長春的生活環境。生活變化是影響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重要因素。
其次,學習環境和教學方式的改變給短期留學生帶來的不適應。由于短期漢語教學的目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提高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時間緊,任務重,所以老師和留學生都會感覺壓力很大。而且,中西方的教學方式存在一定差異,東師人文的短期漢語教學以聽說技能訓練為主,課堂上師生之間都用漢語交流,進行“沉浸式”漢語教學,加上留學生本身的適應能力不同,在有限的時間內融入新的學習環境,對于初到中國的留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另外,人際交往也是影響短期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留學生在中國學習期間,不可避免地要與中國人或他國留學生交流溝通。良好的人際交往對漢語學習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東師人文的短期留學生漢語水平大多只有初級,而語言不通會造成交流障礙,再加上價值觀念和交際習慣的不同,留學生很難主動與中國人交流,這就需要社會支持,也需要學校和老師為二者構建一個溝通的平臺。
2 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的教學策略
漢語教學與來華短期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具有密切的關系,也是留學生獲得跨文化適應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從課堂活動、課外實踐、語伴模式等方面幫助留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跨文化適應能力。
第一,教師在課堂上多設計跨文化交際活動。首先在教學內容上,注重滲透一些交際文化常識。東師人文挪威、德國短期班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據留學生在長春的學習、生活,以及長春的地域特征編寫的,讓留學生了解并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交流表達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開設了文化課,如茶藝、剪紙、書法等,體驗中國文化,有益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異質文化。其次在課堂活動上,多設計與跨文化交際相關的活動。比如留學生所在國人們打招呼的方式與中國人打招呼方式的比較,還有食堂的比較、交通的比較,通過采訪、做口頭報告或角色扮演等互動方式,比較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幫助他們提高在中國學習和生活中解決跨文化適應問題的能力。
第二,鼓勵留學生走出課堂,參與社會活動。課堂活動都是在老師創設的近似于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完成的,而真正與中國人交流溝通,才能提高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漢語的能力。因此,活動就需要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使留學生參與活動的方式從單一的課堂學習擴展到豐富的課外實踐。參與課外活動前,教師一定要布置語言任務,活動結束后,在課堂上要給予反饋,師生分享參與活動的體會,使課內外活動融為一體。東師人文留學生部為短期留學生組織了很多課外活動,比如安排家庭住宿,參觀中小學并與中小學生交流,去長春周邊地區旅游等,一方面學校創設有利于交流的跨文化環境,提高他們的漢語水平,另一方面讓留學生感受和體驗中國人的生活,對他們進行跨文化交往引導。
第三,建立“語伴模式”提高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能力。語伴模式目前成為許多學校留學生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教學手段。留學生想融入一種新的文化,就需要有新文化的社會支持。Cobb(1976)認為社會支持是“讓個人相信自己被關心和喜愛、覺得自己有價值及受尊敬、感覺自己屬于一個溝通網絡和相互有義務的網絡(社會人際網絡的歸屬感)”[3]。而對于身在異國的留學生來說,語伴是他們最重要的社會支持之一。東師人文留學生部安排本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與留學生“結對子”,建立一對一或一對二的互助組,而且此專業的學生學習過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及跨文化交際課程,能夠更好地把所學的理論應用于實踐。通過開設交流課,讓語伴走進留學生課堂,成為留學生交流的對象,共同完成語言任務,提高留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語伴不僅能為他們提供學習方面的輔導,而且能在生活上為留學生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幫助。如果留學生不能跟當地人進行良好的交往,很容易產生很多負面情緒,如孤獨感、無助感等,語伴能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及時發現并給予適當的指導,他們的適應程度會逐漸提升。
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社會、校方、教師、留學生共同的努力。對來華短期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的研究對發展我國的留學生教育事業、促進國際交流具有重要意義。但目前對短期留學生這一問題的關注甚少。希望此文能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對解決短期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有一些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軍紅.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2]Furnham,A.and Bochner,S.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la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M].London:Methuen,1986.
[3]Cobb,S.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United States: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
作者簡介:王基宇(1991-),男 ,河南平頂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
通訊作者:韓冰,王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