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小娟
如何做好生態環保新聞
——從“五河問源”新聞策劃報道說開去
□ 龔小娟
近年來,隨著政府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視,隨著百姓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生態環保類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也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江西廣播電視臺的《五河問源》《五河匯鄱湖》就是最近策劃較好的生態環保新聞。生態環保類新聞稿件專業性強,敏感度高,需要記者具有科學專業的環保知識、獨特敏銳的視角,客觀公正地報道好環境事件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
生態環保新聞 五河問源 五河匯鄱湖 生態文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為策應江西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戰略部署,2015年7月,江西廣播電視臺廣播新聞中心和電視新聞中心陸續推出《五河問源》《五河匯鄱湖 生態江西行》報道,以贛江、撫河、信江、修河、饒河五河源頭標志地為起點,順流而下,向鄱陽湖湖區挺進,全景式地展示五河流域以及環鄱陽湖地區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成功實踐。廣播推出的《五河問源》報道通過走近源頭、走進鄉鎮、走近村莊,與老百姓用心交流,與當地環保、林業部門坦承溝通,從而真實反映當地水質狀況、生態保護意識和環保創新舉措,反映鄱陽湖區及其五條支流的生生不息、沿途風光和生態文化。江西衛視的《五河匯鄱湖生態江西行》大型新聞采訪報道則集合最精干的力量,分若干攝制組,通過實地調查、行進式記錄的方式,采訪活動首次全程運用最新特種設備,采用空中攝影、行進攝影、水下攝影等拍攝手段,全景展示贛鄱大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充分挖掘江西良好的生態文化。
火紅的七月、清澈的溪水、如畫的美景……當一篇篇飽含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汗水與激情的五河源頭稿件陸續播出后,社會反響強烈,流淌于崇山峻嶺的贛江、饒河、撫河、修河、信河,百轉千回到我們的家鄉,引起受眾關注和共鳴。這些形象生動的報道,具體感人的環保故事,激發了受眾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社會對環保知識進一步了解,收聽觀看的熱情也被點燃,既達到了良好的播出效果,又有較好的輿論宣傳效果。記者作為全程參與“五河問源”報道的記者,也從中得到了很多啟發。
2015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近年來我省對生態環保高度重視,各地環保積極性和環保能力都明顯增強。2014年底,《中國省域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報告(ECI2014)》發布,江西生態文明指數位居全國第六;2015年上半年,江西空氣質量指數優良天數占比達87.4%,水質達標率80%多,生態已成為江西的品牌優勢。但是隨著城市不斷擴大,經濟不斷發展,我省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多,鄱陽湖的水質在不斷遭到破壞,長期維持在四到五類水,我省的濕地近年來減少了十分之一,一些地方的生態功能退化,少數企業違法排污,甚至廢水直接流入湖泊河流,農業化肥、農藥過多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環境問題依然是警鐘長鳴。因此我們需要有更多的記者關注生態環保、通過手中的筆、話筒、鏡頭為廣大老百姓真實反映我省的生態環境問題,見證和影響我省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隨著政府對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重視,百姓對生存環境的高度敏感和關注,生態環保新聞日益增多,社會關注度越來越高。記者要做好環境新聞就一定要到現場,不光到生態優美的環境中去,更要到最臟最臭的地方去,認真查找問題,化解環境矛盾糾紛。只有來自現場的采訪報道才更具有真實可信度,才更具有權威性,才能有更生動的表現和更好的傳播效果。
做好生態環境新聞報道需要不斷積累環保科學專業知識,具有扎實的功底和素質。環境新聞可以說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間還要管空氣”,特別是霧霾、酸雨、沙塵暴、漏油事件、飲用水安全等污染問題已成為民眾異常敏感而又十分關注的話題時。就拿霧霾來說,形成原因就有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燃煤鍋爐、施工揚塵等,所以要從每個環節入手,了解哪個地方超標了,超標了多少,為什么會超標,如何減少排放,政府出臺了什么措施,還需要采取什么辦法。這些都很專業,需要虛心討教,認真核實,一旦誤報,對有關單位和民眾,對于解決環保問題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江西的污水處理是個大問題,雖然全省建了將近200個污水處理廠,但是僅三分之一正常運行,三分之一不能正常運行,三分之一還沒有建好,而且污水處理廠的問題很多,光是工業污水處理廠的在線監控就有COD、氨氮等多個指標,這些指標多少才算達標,如何才能辨別這些指標的真假,如何從這些指標中看出這個工業園區的污染狀況等。
做好生態環境新聞報道還需要記者沉下心,多到基層,多看多問,多請教環保人士。因為如果不對農村面源污染有一定的了解,就無法判斷農田水溝里的藍藻意味著什么;如果不對生態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就不知道源頭水塘里養的魚是用化肥的,還是天然的;如果不對工業企業污染有一定的了解,就不知道哪些企業是涉水企業,哪些企業安裝了在線監控;如果不了解環保政策,就不知道各地的環保工作是否做到位……記者從事環保新聞工作時間越長,越感到環保的重要性,越感到自身環保知識的缺乏。如果環保部門和相關媒體單位能夠每年對記者進行環保知識培訓,對提高環保新聞宣傳質量將大有裨益。
環境問題牽涉面廣,又比較敏感,所以環保記者必須善于正確引導輿論。記者如果不善于用科學的思想武裝頭腦,不善于用環境的觀點審視新聞,人云亦云,聽之任之,被動地做新聞報道,其采訪報道的新聞只能是膚淺和表面的,不可能有獨到的、深入的、科學的觀察與思考,不可能發掘出有深度的新聞事實。有一個關于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電視訪談節目,嘉賓席上三位知名人士侃侃而談,其中談到要為農民工進城創造條件,推進住宅建設,重視外來人員的子女教育,改革戶籍制度鼓勵自由遷徙等問題。但在長達幾十分鐘的節目里,訪談內容竟然對環境與發展這一主題視而不見。這反映出嘉賓在宏觀上缺乏對環境與發展基本問題的總體把握,也說明節目編導和主持人在整體設計上缺少科學思想和環境意識。
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依賴一定的自然環境,人們對環境問題發現和逐漸重視的過程,正是在不斷出現各種問題和不斷努力解決的過程中進行的。社會能否形成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很大程度上要看新聞媒體關注環境保護的程度和輿論引導進行的是否有效。從2014年開始,江西全境納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江西主流媒體的記者應該對生態環保時刻警醒,苦練內功,不斷積累環保科學專業知識,努力做一名專業敬業的環保衛士。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吉 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