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會茹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縣直機關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知行合一”品德教育在幼兒園的開展
耿會茹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縣直機關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450)
“知行合一”品德教育在幼兒園的開展,既是我們望都縣縣直幼兒園承擔的一個國家級課題,也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做并且想努力做好的一項工作。品德教育是根的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其重要性我想大家都知道,無需贅述。單單看目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現象以及一些犯罪案例,就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更讓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反思。
“知行合一”;品德教育;幼兒園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縣直幼兒園多年來一直非常重視幼兒的品德教育,2006年又增加了《幼兒禮儀》等課程。但是總感覺教育內容單一,并且不夠系統,連續性也較差。2011年初開始實施新八德教育,2013年初,我們承擔國家級課題“知行合一德育模式的研究”,因此更名為“知行合一品德教育”,但無論名字怎樣改,教會孩子做人做事的內容卻始終不變,這一項工作我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做起:
品德教育在每個幼兒園都有開展,但大多是以獨立的集中教育活動形式出現。我們是采用“重點+常規”的方式進行。“重點”是指“月重點”,也就是在每個月實施品德教育中的一項內容,因此,我們把“立志、孝親、尊師、友學、長善、救失、守法”做成7個主題教育活動,分別放到一學年中的7個月進行,剩余月份可以定為“品德教育展示月”,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鞏固教育效果,展示教育成果。
(一)主題活動名稱的確立和時間分配。
品德教育中的各項內容名稱比較適合成人和中小學生,為更貼近幼兒生活,并被幼兒樂于接受,我們允許和提倡教師更改名稱,確立更加貼切、兒童化的主題活動名稱。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們采用主題活動與節日相結合、主題活動和實際需要相結合的方式。
(二)主題活動目標的確立。
因幼兒的正確行為需要不斷強化、鞏固,因此7個主題同時在小、中、大班齊頭并進和遞進式展開,只是教育目標由淺到深,通過分析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教育目標,我們看到,目標的設置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使大部分幼兒都能達到,但又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難度,具有挑戰性,使幼兒“跳一跳,夠得著”。當然,這些主題目標在各個教育活動又會不斷分解,細化、具體化,從而促進幼兒的提高和發展。
(三)教育內容的選擇。
我們以小、中、大班各個教研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商議教育活動內容,大家從現有的教材、刊物和網絡上收集整理相關內容,并根據已有經驗和幼兒的興趣點自主生成了一些內容,形成了初期的教師資源包,教師可以根據幼兒需要加以選擇。
這其中的每一個教育活動都進行了詳盡的設計,并提供了教育活動中所需要的故事、兒歌、謎語等相關輔助資源。當然,以后我們會越來越完善這些資源,最大限度的為教師教育教學提供方便。
(四)教育活動的實施。
我們主要采取集中教育活動的方式進行,每周選擇2—3個教育活動,依照為教師提供的“教育活動設計”進行教學。
我們知道幼兒有益經驗的獲得不僅靠集中教育活動,更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強化訓練,使良好的生活衛生和學習習慣得以內化,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重點+常規”中的“常規”。因此,我們把品德教育內容和幼兒園一日常規有機結合,要求教師和幼兒共同學習背誦《弟子規》,并與幼兒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相互對應,達到“生活即教育”的目的。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環境,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我國古代對此就有精辟的論述。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強調環境對人的感染作用。又如“孟母三遷”的故事又說明培養人才要重視環境的選擇。所以說環境對幼兒的發展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因此,我們把品德教育與環境緊密結合,尤其是《弟子規》內容在大環境中的體現,不僅使幼兒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也使教師和家長受到了教育。在這些環境創設中,最大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使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在與環境的互動中,獲得更多有益經驗。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的自私、粗暴、無禮任性等行為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家庭中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嚴重。如在幼兒園中爭搶玩具,打罵別的小朋友等行為大部分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有這樣一個數學算式是用來描述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的:5<2或者是5+2=0,也就是說孩子在幼兒園受了5天的教育,卻抵不上雙休日2天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或者說5天的幼兒園教育加上2天錯誤的家庭教育等于孩子沒受到好的教育。由此,我們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我們教師也有這樣一個感覺:幼兒在節假日后入園時,放假前形成的一些良好習慣大部分丟失,往往需要重新開始訓練后才能進入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綱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初期,并沒有馬上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而是利用實際的效果取得家長的認同感。事實證明,目前我們已經取得了這樣的成功。例如在幼兒園教師利用生活活動時間,分幾個時段背誦《弟子規》。回家后,再由幼兒帶動家長誦讀,既培養了親子關系,又把誦讀經文的樂趣與好處和家人分享,孩子從背誦中體驗到了自豪感和成就感。在聲聲朗讀、自然記憶的過程中孩子們受到滲透性的教育,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并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更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從此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的同時,也加強了自身修養,在孩子教育過程中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
把品德教育更多的融入到家長工作中去,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開放日、禮儀家庭評選、小手拉大手、弟子規家庭誦讀等活動)讓家長參與到幼兒園教育中來,真正使教師、幼兒和家長共同受益。由此可見,幼兒園的教育不止體現在孩子身上,更通過孩子輻射到家庭乃至社會群體。
G611
A
1671-864X(2015)12-0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