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燕華
【摘 要】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摒棄枯燥的講解,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就需要進行創新。“互導式課堂”可以作為一種探討方式:“學”在教法引導下進行,“教”在學情引導下調整,師生互導,優化課堂。
【關鍵詞】互導式課堂;詩歌教學;登高;場景描寫
古詩詞如何教學才能效果突出?估計這是很多語文老師的困惑所在。課堂上教師依據教參極盡全力對一首詩詞進行細致的講解,也許會把本來優美的詩歌進行殘忍的肢解,學生感受不到詩歌的完美的意境與獨特的魅力,無法獲得美的享受。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很多語文老師一直在研究,本文想以蘇教版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中的《登高》為例,進行語文互導式課堂方面的探求。
“互導式課堂”強調“師生互導”,“師生互導”指教與學雙方信息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即反饋與回授。師生互導的過程就是主體間信息的輸出、反饋,調節和再輸出,不斷交替上升的過程。本節課嘗試“師生互導教學相長”的方式,“學”在教法引導下進行、“教”在學情引導下調整,師生互導,優化課堂。那么,我是怎樣具體實施的呢?
一、學情調查 練習引路
依據江蘇高考詩歌鑒賞的考查要求,我先引導學生充分地完成了知人論世這一環節,然后設置了三道練習題檢測學生的閱讀體驗:①首聯選取了哪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②前兩聯在描寫上有什么特點?③全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此時的學生還沒有選修《唐詩宋詞選讀》,沒有經過系統的詩歌鑒賞的復習,所以練習的完成情況不夠好。對問題①的回答,學生抓取意象不全,甚至不理解意象的含義,答成了主謂結構的短語,或者只有簡單的名詞,而無表現形象特征的詞語;意境概括不全面,只寫出了“凄清”“肅殺”之類。對問題②的回答,沒有考慮到寫景的多角度多感官,要點不全;對問題③的回答,情感把握單一,體會不到詩人內心深厚復雜的情感,甚至套路化。
二、以學導教 移情入境
“互導式課堂”要求教師不要成為文本研習結論的判定者與宣讀者,而應該作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引導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要急于把自己的閱讀體驗和結論告訴學生。教師要把握好文本的教學重難點,努力去創設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師生充分的探討研習,培養學生形成對作品的審美體驗能力以及對細膩情感的表達能力。
學情檢測學生沒有答到我的預期答案,但反而給我下一步教學設置了新的目標。在學情反饋的引導之下,我沒有急于公布練習答案,而是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教學設計,努力去創設活潑的教學情境。①帶領學生欣賞名家的《登高》的朗讀音頻。極力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那個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之中,展開自己的想象,在情感上與詩人達成共鳴,甚至就化為詩人本身,身臨其境去體味詩人當時的所思所感。②動筆描繪當時的場景。在描寫中再現場景,感受意境,體悟情感。
三、以教導學 深刻體悟
高二學生有文本為依據,擴寫成一段兩三百字的小短文不是什么難事,但要準確感受意境、揣摩情感,用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卻需要教師的到位指導。我先就場景描寫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歸納。交流討論之后,學生歸納出如下要點:
關于場景描寫中的景的描寫:抓住主要景物,緊扣詩中表現形象特征的詞語,運用聯想與想象,感受意境,全面描出特點(這一點可以回答學情調查問題①);要注意運用多角度、多手法(這一點可以回答問題②)。關于場景描寫中的人的描寫:要對場景之中人的肖像、神態、動作進行細致描繪,特別要突出人物的心理描寫,因為人物的心理就是詩人的情感(這一點可以回答問題③)。
指導了這些后,學生們繼續討論:關于景:詩人先描寫了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傷的猿聲,接著筆觸由高處轉向低處,凄清的沙洲以及沙洲之上盤旋的孤鳥;然后詩人抬頭仰望,看到的是漫山遍野蕭蕭而下的木葉,低頭俯視,看到的是滾滾東流永不停息的江水;前兩聯描繪了一幅肅殺凄涼、雄渾高遠的長江秋日圖,從動靜、遠近、俯仰等角度,運用了夸張的修辭。關于人:描寫了一位常年漂泊、兩鬢斑白、多病纏身、獨自登臺、滿腹憂愁的詩人;常年漂泊而生羈旅之愁,雙鬢斑白多病纏身而悲韶華早逝,佳節之時獨自登臺頓感孤獨寂寞,家國艱難于是憂國憂民。
討論完了,學情檢測的答案也就無需教師再宣讀強調了。有了上面的鋪墊,學生就如同親身經歷,場景描繪也就下筆如有神了。摘錄其中之一:
1300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重陽節,夔州的長江邊上。兩鬢斑白、衣衫襤褸的詩人步履蹣跚地爬上了江邊的一處高崖之上。形單影只的他滿腹憂愁,正在極目遠望。高遠的秋空下,迅疾的風呼呼地吹著,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木葉從天空中蕭蕭而下,漫山遍野一片枯黃。崖壁之下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向前沖擊,不斷拍擊著崖壁,洗刷著水中的沙石,清水白沙騰起了陣陣寒意。遠處凄清的沙洲之上,一只孤鳥在迎風飛翔,盤旋不定,不時還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重陽佳節,本應是親朋結伴登高手持美酒祈求長壽的日子。可是此時,國家正處在動亂之中,詩人也漂泊異鄉,窮愁潦倒,多病纏身,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蕭蕭的落葉和不盡的逝水,社會的動蕩、人民的痛苦、韶華的早逝,羈旅的孤獨,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學生的小短文,抓住了主要景物,運用了多種手法,全面把握了詩歌的意境,深刻體悟到了詩人的復雜情感。這一節課,教師巧妙引導與調整,學生積極參與與反饋,師生互導,展現出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師生互導,互為主體,強調“教”對“學”發生作用和“學”對“教”發生作用,這樣就能教學相長,優化課堂效率。當然,教學互導還是一個需要繼續研究的課題,本節課僅僅是初步嘗試,拋磚引玉,吸引更多的同行探究。
【參考文獻】
[1]丁帆,楊久俊.語文必修四教學參考書[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7
[2]陳春蓉.師生互為主體,優化語文課堂教學[J].南京:福建教學研究,2012.4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