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10/ 第13版面/史海回眸 /作者:聞一
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引起的波瀾持續至今,為了緩和與俄羅斯關系,土方將在俄土戰機事件中遇難的俄飛行員遺體轉交俄方。45年前,蘇聯發生首次劫機事件,土耳其在美國支持下“窩藏”劫持蘇聯飛機的“恐怖分子”,并將劫機者運到美國躲起來。劫機事件令美蘇兩國關系劍拔弩張,也嚴重影響蘇聯與土耳其及黑海沿岸各國關系,甚至讓蘇聯下狠心修改國內法律。
土耳其拒不交出劫機者
1970年10月15日,蘇聯的一架AH—24民航機從巴圖米(今格魯吉亞城市巴統)飛往蘇呼米,機上的46名乘客是到黑海邊度假的。這條航線位于蘇聯西南部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的邊境地區,距離西南部的土耳其只有十幾公里之遙。飛行十幾分鐘后,機艙前排座位上突然站起兩名男子,一名男子40多歲,另一名看起來只有十幾歲的樣子。其中,40多歲的男子將一張打印好的紙條塞到女乘務員納杰日達·庫爾岑柯的手上,紙條上寫著幾行字,要求飛機按照指定的航線飛行。
女乘務員知道事情不妙,一邊朝駕駛艙高喊“劫機”,一邊試圖攔住劫持者,40多歲的劫機者當即開槍打死了庫爾岑柯,并沖向駕駛艙,連開數槍,擊倒領航員,要求機長飛往土耳其。另一名年輕人也隨即怒吼起來:“不許動!否則我們將炸掉飛機!”飛機最后降落在土耳其的特拉布宗機場。
這是蘇聯航空史上首次劫持飛機事件,舉國為之震驚。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天,10月16日,蘇聯塔斯社發布公告稱,兩名武裝匪徒用槍射擊飛機乘務組,在與匪徒搏斗中,試圖攔擊匪徒進入駕駛艙的女乘務員被打死,兩名駕駛員受傷,乘客無恙。蘇聯政府要求土耳其當局將殺人犯交回蘇聯審判,并還回飛機和飛機上的蘇聯公民。
事后證明,劫機事件是由立陶宛籍蘇聯人布拉津斯卡斯父子(46歲的父親和其15歲的兒子)以“反對蘇聯的暴政,爭取自由”為名義策劃和實施的,這給了美國和西方世界證實蘇聯“沒有人權、沒有人身自由”一個口實。美國方面當即插手,他們稱兩名劫機者是“自由的斗士”,要求土耳其政府不得將他們交給蘇聯。盡管蘇聯政府一再要求土耳其將劫機者送回蘇聯受審,土耳其政府也還回蘇聯飛機、人員、死者的尸體,但就是不將劫機者交出來。為了不至于太得罪蘇聯,土耳其政府還對布拉津斯卡斯父子作了監禁7年的處罰。
克格勃多次暗殺失敗
這種局面令蘇聯領導人震怒,勃列日涅夫把劫機者稱為“恐怖分子”,稱劫機是“恐怖行動”。面對土耳其拒不交出恐怖分子,勃列日涅夫下令蘇聯情報組織克格勃“不惜一切代價,可以采用任何手段”,要將這兩名劫機者弄回來。當時,在蘇聯最高領導層里,曾經討論過一個方案:派空降兵到特拉布宗機場去,把劫機犯搶回來。但這一方案還沒有來得及實施,劫機者已經從特拉布宗被快速轉到土耳其首都安卡拉。
為避免布拉津斯卡斯父子被轉移出土耳其,蘇聯當局決定采取暗殺手段。這一任務交由克格勃第一總局第11處來執行,但是由于美國情報機構的保護,這一計劃又未能實現。該處的副處長拉扎連柯少將在回憶錄中證實這件事。通過觀察,特工發現布拉津斯卡斯父子住在安卡拉城外一座別墅。經過仔細研究后,克格勃特工打算利用微型射擊器射殺他們,這種專門的設備縫在鞋掌里,特工一抬腿,子彈就會無聲地射擊出去,而且子彈有劇毒。但是,美國情報機構發現克格勃蹤跡,隨即將這兩人帶到意大利,后來又轉到委內瑞拉,最后送到美國。
1978年,布拉津斯卡斯父子在美國加州圣莫尼卡定居下來,并且很快取得美國國籍。到達美國后,這對父子大肆抨擊蘇聯“鐵幕”,成為美蘇之間就“人權問題”不斷爭斗的工具。
劫機者以“子殺父”鬧劇收場
冷戰期間,美蘇之間在兩大問題上反復較量。一個是裁減核武器,另一個就是“人權問題”。而“人權問題”則是美蘇之間顯示各自制度優越性的殺手锏。蘇聯領導人在某種程度上更關心“人權問題”,這顯然是由于當時蘇聯“持不同政見者”頻出,出現一個聲勢不小的反政府運動。所以,美蘇兩國都緊抓“布拉津斯卡斯劫機事件”不放。
自布拉津斯卡斯父子定居美國后,蘇聯政府就采取新的手段來迫使美國交出這兩人。1977年3月23日,AH—24飛機的駕駛員和機械師聯名給美國卡特總統寫信,要求將布拉津斯卡斯父子從美國遣送回蘇聯。至于卡特總統是否答復,史料沒有詳細記載。1978年3月21日,美國國務院正式聲明:“美國對國際恐怖主義的憂慮不會擴展到布拉津斯卡斯事件上”。這是明白告訴蘇聯:布拉津斯卡斯不是恐怖分子,美國不會讓他們返回蘇聯。
在美國庇護下,布拉津斯卡斯父子從1976年一直平安生活在美國,直到2002年的一場“子殺父”鬧劇才結束。由于時刻擔心克格勃回來暗殺,手握槍支、整日心驚肉跳的老布拉津斯卡斯有一天突然被推門聲嚇得跳了起來,隨即朝來人開槍射擊。而來者是他的兒子,小布拉津斯卡斯沖上去要奪下父親的槍,但父親拒不交出,搏斗中,兒子舉起啞鈴打死父親。小布拉津斯卡斯被美國法院判處7年監禁。
“布拉津斯卡斯劫機事件”不僅影響當時的蘇美關系,蘇聯與土耳其及黑海沿岸各國的關系也受到波及。蘇聯國內政策也發生很大改變,首先對劫持飛機的恐怖行動進行立法,在《刑法》中增加一條“飛機劫持”。此外,蘇聯還強化航運安全工作,開始使用儀器并強化對飛機本身和乘行人員的登機檢查,對在臨近邊界線上飛行的飛機,還配備武裝護送隊,但這些人身著民服,槍支交給機組保管。
蘇聯媒體對這一次劫機事件進行大量報道,詳細地描述劫機者如何策劃和進行劫機。不料此后蘇聯發生一系列類似的劫機事件。蘇聯政府因此接受教訓,從此再不詳細報道劫機的過程,甚至對劫機事件守口如瓶。▲
環球時報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