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10/ 第12版面/娛樂·體育 /作者: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王?!±铈?/p>
美國歷史上遭遇霧霾最嚴重的城市是洛杉磯,而洛杉磯又是世界電影中心,按理說反映霧霾污染的影片應該很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與霧霾、環保相關的元素常以烘托氣氛的配角身份存在于美國電影里。一旦拍起投資巨大的電影,編導們大多不敢直接拿環保說事兒。說起來,這與美國南北兩地對待環保議題的態度不同有很大關系。
在美國末世題材的電影里,人類危機的緣由多來自核彈、機器人等更加具象化的威脅,而非天氣。災難電影《后天》雖然提到全球變暖,但影片重點是華麗特效制造的末日場景。《迷霧》《寂靜嶺》等恐怖片中,雖然霧霾的存在感爆棚,但更多是用來烘 托氣氛,主要情節并非環保話題。在緊貼現實的環保影片里,《永不妥協》算是代表作。朱莉婭·羅伯茨在片中扮演為污染受害者上訴的單親媽媽,但影片回避了尖銳的環境問題,把更多精力放在人物的性格塑造上。倒是《未來水世界》充分演繹出全球變暖、兩極消融導致地球一片汪洋,但結果是該片成為史上最賠錢的電影之一。
環保在美國雖是婦孺皆知的常識,但也是爭議很大的議題。民主黨歷來是環保政策的踐行者,由該黨主政的北方大城市民眾對于氣候危機有較深認識。但在保守主義根深蒂固的南部,環保稅收等相關舉措往往被視為政府自導自演的牟利之舉。出身南部的議員在環保問題上也常持反對態度。視票房為上帝的好萊塢人士,自然要顧及南方市場的喜好。
《后天》在美國的票房差強人意,“科學原理站不住腳”成為許多影評人討伐導演的理由。有鑒于此,好萊塢隨后拍攝的“末世大片”《2012》便將天災歸結于“古老預言”而非人禍。估計南方的保守主義影評人對這種處理會比較滿意。
好萊塢的電影工業,歸根到底是為利潤而生。雖然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憑借《難以忽視的真相》拿到5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外加兩座奧斯卡獎杯(最佳紀錄片和最佳電影歌曲),但那畢竟是部小成本紀錄片,5000萬票房在大片經濟里根本不算事兒。
在美國,很多民間環保組織更關注好萊塢電影業每年向空氣中排放的10多萬噸污染物質。這些污染物來自于拍片用的卡車、發電機、柴油發動機和特技中的煙火爆炸。環保者甚至認為,好萊塢應該為洛杉磯上空懸浮的煙霧負責。難怪《2012》劇組專門計算了拍片產生的污染量,并在加州種植相應數量的樹木來做彌補?!?/p>
環球時報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