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11/ 第07版面/深度報道
最近中東局勢愈加緊張。除了美國,俄羅斯加大介入力度,法、英、德先后出馬,土耳其則表現“搶眼”。但敘利亞看起來仍將分崩離析,“伊斯蘭國”(IS)影響力依然擴大。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為何?因為各方關系錯綜復雜,利益目標大相徑庭。且看《環球時報》駐外記者以及專家詳解各方利益點。
俄:我們有不可放棄的國家利益
“俄羅斯強力介入敘利亞打擊IS,我認為是有計劃、主動的行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憲舉對《環球時報》說,2015年俄羅斯對外政策是主動調整的,沒有陷在烏克蘭危機里,從最近兩個月來看,效果也是明顯的。俄羅斯最主要的一個基本點是保護其在敘利亞的利益。現在,美國和俄羅斯在中東幾乎平起平坐,同時主導敘利亞和中東反恐形勢。
俄羅斯之所以在敘利亞問題上與美國“死磕”,根本原因是俄在中東地區有著不可放棄的“國家利益”。
早在蘇聯時期,克里姆林宮就曾把外交重點放在中東地區。當年與筆者同在莫斯科求學的外國研究生當中,大批來自中東的留學生總能因人數眾多而引人注意。這些曾獲得過蘇聯文憑的敘利亞、埃及、伊拉克、突尼斯留學生,如今似乎正在彰顯著俄羅斯在中東地區的軟實力。筆者發現,在俄國家電視臺每日必不可少的國際時事焦點問題辯論節目中,來自敘利亞、埃及的國際問題專家和記者不僅與俄政府保持政治一致,而且都能講一口流利的俄語。
在蘇聯解體后的最初幾年里,俄羅斯的對外政策幾乎任憑西方擺布,完全喪失了自己。但當俄羅斯從蘇聯解體的痛苦中緩慢掙脫出來之后,中東政策就成了俄羅斯上世紀90年代下半期俄羅斯外交戰略的核心部分。中東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結合之地,其地理位置決定了自身在全球戰略爭奪中的重要地位。
普京中東政策的出發點是俄在全球政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俄羅斯重返中東首先是牽制和阻撓北約東擴,恢復莫斯科對中東的軟實力,維護俄在獨聯體、中亞和里海地區的地位和影響力。在普京看來,民族復興的起點在周邊,而“中東與我們毗鄰,中東局勢關系到我們大家的利益,所以我們不可能袖手旁觀”。中東是俄恢復大國地位的重要舞臺,是必須爭取的市場,該地區的每個國家都對俄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
正是在中東,美國捕捉到了“俄羅斯在世界上顯示其權力的決心”和“以威脅美國利益的方式行事的習氣”。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一直是俄羅斯在中東的最大對手和主要敵人。至于中東那些跟著美國跑的小國,俄羅斯并不把它們放在眼里。按俄分析人士的說法,目前來看,滿懷帝國夢想的土耳其領導人正試圖借俄美戰略爭奪之機,在中東地緣政治舞臺上興風作浪,撈取好處。
中東地區眼下是國際政治的風暴中心。俄羅斯有埃及、敘利亞這兩個支點,還有伊朗和伊拉克這兩支同盟軍。中東正在成為全球安全的制高點,在它面前,華盛頓不會后退,莫斯科不會放棄。▲(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汪嘉波)
美:背著“大包袱”反恐
“奧巴馬政府看中東時,是通過反恐這面棱鏡觀察的。”美國《外交》雜志11/12月刊的一篇文章寫道,反恐并非美國在中東的唯一要務,但它位列最重要的任務名單,這解釋了美國大多數介入和不介入的做法。“這種做法也惹惱了盟友,歪曲了公眾對美國強勢和弱勢的認識。”
在敘利亞以及IS問題上,超級大國美國給外界留下優柔寡斷、半心半意甚至過于軟弱的印象。其實,美國是面對復雜的局面缺少有效實現自身目標的手段。
上海社科院西亞北非研究中心秘書長王震告訴《環球時報》,美國大力推動反恐,既是西方的“政治正確”所在,也是美國國際話語權和道義制高點所在。但是,無論美國決策層還是軍方,都知道IS不是一般的恐怖分子,而是一個“準國家”性質的極端暴力組織,具有明顯的內戰色彩,美國人不愿卷入這樣的內部沖突。美國戰略界和決策層還有更深層次的擔心,即打擊IS很可能會造成一個它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在中東地區形成一個伊朗—敘利亞—伊拉克“什葉派軸心”。
有美國學者稱,美國在中東的目標是多元的,擁有一系列利益所在,包括保證原油能夠自由流向全球市場,保護以色列、防止核擴散等;美國還要防止反美的恐怖主義,特別是威脅到美國本土的恐怖主義。但中東地區的復雜制約了美國的硬實力。因此,有人認為美國最英明的中東政策是類似“離岸制衡”的方式,著重發揮影響力來保護美國的利益。
王震認為,美國打擊IS背負著3個包袱。首先是全球反恐戰爭的“包袱”。奧巴馬好不容易從全球反恐的兩個主戰場伊拉克和阿富汗抽身,卻迅速被迫派空軍對IS進行有限的空中打擊。其次是“阿拉伯之春”帶來的政治包袱。2011年春敘利亞發生街頭抗議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于敘利亞反對派的支持不僅沒有推翻巴沙爾政權,反而讓敘利亞陷入長期內戰。IS則借機坐大,一時間令西方進退無措。
第三個“包袱”主要來自伊拉克戰爭后中東“教”緣政治和地緣政治失衡的后果。伊拉克從遜尼派掌權變成什葉派掌權后,周邊各國基于自身利益考慮或明或暗地試圖參與其中。為阻止出現一個所謂的伊朗—敘利亞—伊拉克“什葉派軸心”,一些遜尼派國家千方百計試圖推翻巴沙爾政權,對于美國建立反恐聯盟的呼吁或陽奉陰違,或置若罔聞。面對這些中東盟友的“小九九”,奧巴馬政府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翟翔 丁雨晴)
歐洲“三駕馬車”:各有側重
歐洲“三駕馬車”法、德、英都在最近作出決定,決心進一步以軍事行動打擊IS。有法國媒體引述法國總統奧朗德的看法稱,法國的目標就是要“摧毀IS”。在這位總統看來,巴黎的連環襲擊是在敘利亞策劃、制定,從比利時開始實施的。奧朗德將敘利亞稱作“全世界迄今為止最大的恐怖主義工廠”,并呼吁國際社會聯手應對。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中東事務分析員蒂姆·伊頓表示,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后,法國決心接管打擊IS斗爭的領導角色。奧朗德在襲擊案發生后會晤了一系列國家元首,顯然有意締結國際反IS聯盟。
英國議會日前最終授權卡梅倫政府在敘利亞空襲IS,英國廣播公司引述英國國防大臣法倫的話說,空襲旨在“沉重打擊伊斯蘭國依賴的石油及相關的收入”。在美法都已經轟炸IS在中東的目標之后,是否意味著英國必須加入盟國的軍事行動呢?伊頓認為:“這關系到英國的國際地位。因為很多人已經看出,如果英國要在外交舞臺上有發言權,就必須站在軍事行動的前線。”他還認為,“法國并非單單因為轟炸IS才成為被攻擊目標,英國不能因害怕遭報復而采取回避立場。”
和英國相比,德國決定軍事打擊IS的目的有所不同。德國月初宣布將派遣1200名軍事人員支持打擊IS的國際聯盟,出動多架“旋風”式偵察機、一架空中加油機以及一艘保護法國航母的護衛艦。德國電視一臺分析稱,德國政府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迎合選民的心理。該臺公布的最新抽樣民調顯示,58%的德國民眾支持德國派兵參與針對IS的軍事行動。在具體參與形式上,59%的民眾認為應當派出偵察機以及空中加油機,34%的受訪者認為還應該對IS進行直接空襲。
還有看法認為,德國首次在歐洲以外大規模派兵,表面上是打擊恐怖主義,協助法國的軍事行動,更深的含義是逐漸在土耳其和敘利亞邊界建立隔離區,解決歐洲的難民問題。當德軍代表歐盟駐扎在土耳其邊界的時候,俄軍和中東沖突各方,預料都只能與土耳其邊界保持一定距離。▲(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紀雙城)
土:借大動蕩做大國
作為奧斯曼帝國的傳承者,土耳其秉承“民族國家復興”遺志,在中東伊斯蘭世界扮演著舉旗者角色。自埃爾多安出任總理(后來成為總統)以來,土在外交上與昔日盟友以色列反目,和鄰國敘利亞刀兵相見,并多次明確對美國說“不”。如今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軍隊進入伊拉克,意欲何為?
按照英國《每日郵報》自稱“公允”的說法,埃爾多安在表面上打擊IS的姿態十分誠懇。該報稱,今年10月,埃爾多安允許美國戰機使用土耳其的空軍基地,并承諾土空軍會加入打擊。不過,土戰機的炸彈80%以上扔向了敘利亞北部和伊拉克西南部與IS斗爭的庫爾德武裝。庫爾德武裝幾乎是唯一能夠威懾IS的地面部隊。
某種程度上,IS的存在對土耳其和沙特的地緣政治戰略有幫助,因為IS能遏制什葉派掌權的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土耳其始終開放對敘利亞的邊界,也是其立場可疑的證明。只要土耳其關閉與敘利亞剩余的97公里邊界,就能有效阻止IS極端分子進入歐洲;如果全面封閉土敘邊境,將對IS造成致命打擊。巴黎恐襲后,國際社會已經難以接受土耳其的任何借口。奧巴馬政府一名高級官員曾表示,華盛頓已向土政府傳達了強硬的信息——“游戲規則已經變了,適可而止吧。”
但埃爾多安否認所有指責。他在最近的講話中說,俄羅斯對于土耳其與IS存在石油交易的指控毫無根據,并認為這種指控是對土耳其的誹謗。
土耳其軍隊進入伊拉克是目前仍在持續的一個紛爭。有分析稱,土耳其此舉旨在訓練當地的武裝力量,扶植地方親土力量。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威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是土耳其出于國內安全考慮的舉動,土耳其覺得自己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于庫爾德工人黨,而土國內的庫爾德人與伊拉克、敘利亞的庫爾德人連成一片,土擔心他們以后會形成合力,最終建立一個“庫爾德國”。
“土耳其采取的基本策略是借阿拉伯國家動蕩,彰顯其在伊斯蘭世界的大國地位。”朱威烈說,今年中東爆發難民危機,歐洲對土耳其倚重程度上升,希望土耳其把關,不能讓難民都一股腦向歐洲跑。獲得歐洲倚重,讓土耳其感覺良好。現在土耳其在區域內發聲很多,態度也很強硬。更長遠一點,土耳其可能還有一個奧斯曼帝國夢,歷史上奧斯曼帝國歷史很長、版圖很大,而土耳其是其核心板塊所在,現在的土耳其可能還有這種情結。但從現實政治上來說,這是不太現實的。▲(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韓曉明 本報記者 吳志偉)最終是美俄對決?
“中東確實是很多力量在博弈,但是分層次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對《環球時報》說,第一層次是全球大國,美俄為主,歐盟能發揮一些影響力。第二層次是地區大國以色列、土耳其、伊朗、沙特、埃及。
中東地區大國間的復雜紛爭,北約盟軍最高司令克拉克將其描述為“中東國家爭權奪利”,也就是說,遜尼派和什葉派大本營并非從地區安全角度出發考慮解決危機,考慮更多的是各自陣營的利益,導致局勢復雜化。不過,中東動亂到最后仍是美俄兩大強國的交鋒。金燦榮說:“不管美國用不用心,綜合力量決定它是中東地區主要玩家。俄羅斯因地理優勢和歷史原因,也是一個很重要玩家。”
對于目前的形勢,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東中心資深研究員瑪哈·葉海亞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說,美國在奧巴馬任內的中東政策表現為從該地區逐漸撤退,這在許多人看來,為敘利亞現今發生的災難創造了條件。俄羅斯在敘利亞的介入看似推進了一系列協調解決敘利亞沖突的外交活動。然而,俄羅斯的介入看起來并不能促使美國更積極地尋求解決方案。相反,俄羅斯的介入可能會推動剛經歷巴黎恐襲的歐洲改變態度,不再堅持以巴沙爾交出政權為今后簽署和平協議的條件。
中東混亂,參與各方都想讓事態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發展,但利益分歧很難彌合。“今天的中東情勢就像是個潘多拉盒子已被打開的可怕世界,它一波接著一波在連動,而且波幅一直在擴大,最后會有什么樣的結局,難以預料。”12月13日的香港《亞洲周刊》評論道。“中東的利益沖突是上千年的矛盾了,應該說沒有解決之道。”金燦榮說。▲(翟翔 丁雨晴 吳志偉)
環球時報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