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2015-12-11/ 第15版面/國際論壇 /作者:單仁平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日前就北京市“十三五規劃”接受一家報紙采訪時說的一席話,被網絡媒體掐頭去尾總結成“建議把北京老人外遷至河北”,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引來北京網民對陸杰華的大量謾罵。盡管該報很快就做了辟謠聲明,表示陸教授的意思“正好相反”,但仍未能平息網絡上對陸杰華的圍攻。
陸杰華是被網絡媒體斷章取義給害了。他的原話并沒有什么問題,但被歪曲之后,對老北京市民產生了強烈的刺激性。如果真有人提議“把北京老人外遷至河北”,北京網民有憤怒反應可以理解。但其實只要花幾分鐘時間,找出原話看一看,應會馬上發現,那么激烈的反應沒有必要。
這些北京網民的情緒宣泄顯然找錯了一個靶子,不過,這些情緒卻是真實存在的,也不是沒來由的。這件事背后可以探討的問題有很多。比如有誰提議“把河北老人外遷至北京”,估計他們大多會感到開心;如果讓東北老人外遷到三亞,大抵他們也不會很生氣。但“北京老人外遷至河北”卻是一個爆炸性的提法,在常人看來也極不現實。
說到底,還是地區發展不平衡衍生了地域間矛盾。北京戶籍由于歷史因素形成了一些福利優勢,維護自己的既有利益,是普通民眾的天然反應,這和覺悟沒什么關系。昨天北京市就積分落戶制度公開征求意見,這將是北京戶籍改革的重大突破,對外地在京人員是一個好消息,但戶籍改革的推進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調高北京市民的敏感度和緊張度。陸杰華在這個時刻意外引爆了話題,并不是偶然的。
中國只有實質性促進區域發展的平衡,才能逐步稀釋當前的這些尖銳問題,并最終予以化解。這個過程中,改革對利益的拿捏和平衡一定要穩妥,既要保持社會發展,也要避免公眾產生群體性失落感。
這起事件是中國社會大改革、大轉型當中非常典型的一幕。陸杰華只是談了個觀點,而且被網絡歪曲,遠沒有到公共政策的層面,遇到的反應就這么大。這也提醒我們,不管是政府制定政策,還是學者發表公共言論,都要顧全大的國情和群體的心理承受度。中國改革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難就難在這里。必須要說,對陸杰華教授進行謾罵甚至嚴重人格侮辱的言論,應該受到批評。對于故意歪曲其觀點并且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的行為應依法進行追責。學者探討問題本應有更大的空間。語言暴力對陸杰華造成了傷害,還將對其他學者自由表達觀點形成“威脅”,會惡化輿論環境。
北京是首都,全國各地的精英匯聚在這里,它一直是個包容大氣的城市。北京人的熱情、不排外給外地來京者留下深刻印象。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是北京的魅力、動力、活力之所在。我們需要共同愛護好這樣的北京。▲(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