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丁波瀾 周文春
麗水蓮都科學管理公益林效益顯現
□撰文//丁波瀾 周文春
近年來,蓮都區不斷加強公益林建設管理,公益林區森林資源總量快速增長,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森林生態效益持續發揮,森林生態經濟潛力顯現。
蓮都區林業用地面積178.5萬畝,森林覆蓋率77%,是浙江省生態示范區和浙西南“生態屏障”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有省級以上重點公益林102.85萬畝,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7.6%,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5.7%,其中國家級公益林11.6萬畝。
據監測統計,2014年蓮都林地平均單位生態效益為每公頃7.57萬元,是浙江省平均水平的1.2倍。公益林區平均單位生物量為每畝7.17噸,是非公益林區單位生物量每畝5.77噸的1.24倍。植被碳儲量總量為368.67萬噸,平均碳密度為每畝3.59噸。公益林區植被覆蓋率為77.31%,比2004年提高了16%。公益林建設管理走上良性循環軌道。
為全面深化公益林陽光工程建設,蓮都區通過“網上公開”和“實地公示”兩種方式,及時公開公益林建設規模、技術規程、管理制度、補償政策、補償資金分配及工作動態等情況,方便群眾監管,促進公益林建設管理進一步規范化。截至2014年底,已累計發放森林生態補償資金1.47億元,支付林農損失性補償資金1.15億元,受惠林農3.5萬戶、村集體512個。
資金發放陽光化。進一步落實和健全公益林補償資金發放公示制,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規范便捷的發放機制和高效的監督機制。由鄉鎮負責編制公益林補償資金分戶花名冊,經區林業局、區財政部門確認后,再利用電視、報紙、電臺、網絡、村務公開欄等形式對發放清冊進行公示,便于及時查閱并接受社會監督,確保生態林補償資金管理規范,資金發放及時準確,發放過程公開透明。
管理信息陽光化。分別在當地政府網、林業網上開辟“陽光公益林”專欄,及時、準確發布本轄區范圍內有關公益林建設管理信息。林業網“陽光公益林”專欄設置“公告公示”、“政策文件”、“技術規范”、“動態信息”、“網上互動(監督舉報)”5個分欄目,欄目內容及時更新。政府網、林業網的“陽光公益林”專欄信息的實時同步,方便了林農全面了解公益林建設管理情況。
監督監管陽光化。分別在公益林分布的鄉鎮街道、林場、行政村設置288塊公益林公示牌、上墻牌,其中鄉鎮(街道)16塊,行政村272塊。各公示牌上詳細標注了所轄范圍的公益林位置、面積、護林員信息及舉報監督電話,鼓勵林農進行監督和咨詢,進一步完善公益林管理。
建立、完善公益林管護機制,推出森林管護承包模式,做到山林管護全域覆蓋、管理體系健全完善、人員責任落實到位,全力保護森林健康成長。據估算,2014年蓮都區公益林總蓄積量為303.43萬立方米(不含灌木林),平均單位蓄積量為每畝3.17立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創新管護模式。在全省率先推出森林管護承包模式,實現護林員從聘任制向承包制、單一管護公益林向全區森林管護全覆蓋、森林管護由政府花錢養人向政府花錢買服務的三大根本性轉變。2014年按每位護林員管護面積不超過5000畝的要求,新增兼職護林員104人,人均護林面積4756畝,實現全區森林管護全覆蓋。截至目前,累計支付公益林護林員工資及勞動保障資金2000萬元,保障了公益林管護有效實施。
落實管護責任。全面落實管護責任,把全區山林劃分成260個責任區,配備專職護林員。區、鄉、村三級層層簽訂責任狀,形成上下聯動的管護模式。全區共簽訂責任狀18份,落實監管人員60名,簽訂管護合同260份,形成合理規范的公益林管護體系。同時,結合林區實際,量化細化護林員日常巡山工作,規定每位護林員每天(雨天除外)巡山不得少于6小時7公里,真正做到“樹有人管、林有人護”。
健全監管體系。出臺有關公益林管理、資金使用、管護監管、檢查驗收等一系列制度,完善制度化管理;建立并完善護林員野外巡查GPS考勤系統,實現現代化監管;各級政府與相關部門分別成立公益林管理領導小組,林業局與林業站、林場、村層層設立管理機構,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1個,公益林管理站11個,組建村級護林組織321個,形成由上而下層層監管的管理體系。
建立全區公益林資源狀況動態監測網絡體系,強化動態變化的監測、評價和預測,保障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決策的科學性,提高公益林生態效益。同時,本著生態優先、科學經營、合理利用的原則,實行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兩手抓,持續為蓮都發展提供生態、經濟支持。
生態建設效益化。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統,確保公益林管理的信息化和歷史檔案資料的完整性,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建立區域性森林資源狀況動態監測網絡體系,強化森林動態變化的監測、評價和預測,保障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決策的科學性;組織開展縣級成效監測評估,在全區設139個野外固定樣地進行調查,為生態建設持續提供數據參考。據2014年公益林建設成效公報顯示,2014年蓮都區公益林涵養水源量20945.8萬噸,減少土壤流失242.41萬噸,吸收二氧化碳96.1萬噸,釋放氧氣70.16萬噸,總計發揮生態效益價值51.92億元。
生態優勢效益化。充分發揮公益林區林相優美、景觀資源豐富的優勢,以“生態、休閑、養生”為主題,結合闊葉化改造、森林撫育等項目,種植闊葉、彩葉樹種,進一步美化森林景觀,形成以森林公園、森林旅游基地為核心,以農家樂和林家鋪子為基礎的生態休閑旅游網絡,已累計實施森林撫育31.98萬畝、林相改造5萬畝。截至2014年底,累計建成優質林分80.1萬畝,建設林家鋪子12家。2014年森林旅游產值達9.88億元,比2013年增長26%,占全區林業總產值的33.4%。借助森林旅游業的興起,持續促進了蓮都旅游經濟發展。
生態產業效益化。在林區開展林果、林禽、林菜、林菌、林藥、林草等復合型經營模式,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實施《蓮都區草本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2013—2020)》,著重發展林下套種中藥材三葉青,打造“西坑口藥谷”。積極組建林業經濟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培育林業龍頭企業,延長林業產業鏈條,助推林區產業發展,累計培育省級森林食品基地17個,建成省、市級林業現代園區9個。2014年實現林下經濟產值達19.9億元,占總產值的66.5%,有力推動生態產業發展,實現生態產業經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