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斌
摘 ?要:新媒體的興起和新傳播方式的迅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深處其中的廣播面臨著巨大挑戰。也由此,廣播業態悄然發生變化。在此背景之下,作為有別于傳統的一種廣播模式——廣播的“類型化”面臨著如何在共性中尋求個性的使命。
關鍵詞:類型化音樂廣播;個性化;發展之路
一、相關概念
(一)何謂類型化音樂廣播。關于類型化廣播的定義,目前還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美國傳播學教授蘇珊·泰勒·伊斯特曼等學者認為:類型化電臺“定位于特定的目標受眾”;臺灣廣播電視學學者蔡念中、張宏源認為,類型化電臺乃是以聽眾市場的區隔、依不同的形態、興趣、行為、北京等因素而規劃節目的電臺;還有的資深廣播人認為:類型化電臺就是“同類型聲音資訊和心理歸屬,共同的收聽類型傾向”。簡言之,類型化廣播就是針對特定的收聽族群,只播出某一類特定內容,以循環的編排模式播出的某一類固定類型的節目而類型化音樂廣播,就是指全天節目以播放音樂為主,以固定的編排模式編排節目內容的廣播頻率。
(二)何謂類型化音樂廣播的個性化。因為類型化的音樂廣播的內容、編排模式都高度的雷同,因此也就造成了各類型化音樂廣播頻率之間同質化嚴重,個性特征不明顯。而本文所說的個性化是指,各類型化音樂頻率在保持原有的基本內容、編排模式不變的情況之下,結合本電臺的資源特點及自身優勢,跳脫類型化音樂廣播的束縛,做出區別于其他同類電臺的節目,突出個性特征和頻率的格調、品位。
二、類型化音樂廣播在中國的發展
一般認為,類型化音樂廣播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至今有五十多年的時間。但在中國大陸,類型化音樂頻率的發端,是從2002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電臺音樂之聲的改版開始的,至今也才走過了短短十三年的時間。據相關資料顯示,現在幾乎90%的省會城市都有類型化電臺了,很多地級市甚至縣級臺都用了類型化音樂臺的概念在運作估計全國已經有超過200家類型化電臺。
三、類型化音樂廣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各個類型化音樂廣播頻率之間辨識度不高。目前中國大陸的類型化音樂廣播,基本以播放華語流行、經典歌曲為主,因此內容上會出現高度重合的現象。以福州市為例,在福州可以收聽到的類型化音樂廣播頻率包括福建音樂廣播汽車音樂調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福州女主播電臺、海都陽光調頻共四套,基本以播放華語流行歌曲為主。因此聽眾在收聽時,極有可能無法立即分辨出自己正在收聽的是哪一家電臺。這樣的現象普遍存在于中國大陸的各大城市。辨識度不高,對于電臺自身的發展也是有制約和局限性的,尤其是在市場營銷方面,會對電臺本身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二)同質化、類型化造成聽眾的審美疲勞。特定風格的“音樂流”,是類型化音樂廣播的主體內容。這樣的“音樂流”,讓聽眾隨時打開收音機都能聽到自己喜歡的那類型的音樂。因此類型化音樂廣播可以看做是廣播媒體伴隨性收聽的一種回歸。但恰恰是因為這樣的固定風格的“音樂流”,使聽眾任何時候打開收音機聽到的內容都高度同質化,時間長了,聽眾的期待會逐漸減弱,也就會造成聽眾審美上的疲勞。這明顯會削弱聽眾對于頻率的粘著度。
(三)與聽眾之間的互動性不強。類型化音樂廣播通常是利用電腦播出平臺,按照節目編排策略和編排模式,將節目內容提前全部編排好,由電腦系統進行自動播出。因此類型化音樂廣播也失去了傳播廣播節目能與聽眾實時互動的優勢,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和聽眾反饋的脫節。
四、解決的方法
(一)頻率包裝和宣傳的個性表達要更為突出。很長一段時間里,包裝只是被視為電臺節目的點綴和裝扮,形式大于內容。在廣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聽眾進一步分化、類型化音樂廣播內容同質化的當下,包裝和宣傳更像是頻率的一張名片,是聽眾識別頻率身份的重要依據。因此,頻率包裝和宣傳的個性表達更為重要。而這里所謂的個性化表達,就是要提取本頻率擁有、而其他頻率所沒有的,重點放大。
(二)碎片化線性節目的多元化。廣播內容的碎片化是大勢所趨。一方面在保證整體形象定位、風格統一的前提下、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在常規節目即以音樂主體的播出內容不做大改變的前提下,由不同的主持人主持風格、內容都豐富多樣的線性節目,也使主持人的個性得到彰顯,從而更有記憶點。
(三)善用新媒體平臺。跳脫傳統廣播以熱線、信件作為和聽眾溝通的方式,互聯網時代的廣播更應該善用多媒體的渠道。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興起,為廣播與聽眾的實時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除了用以和聽眾做實時互動,還應以此為渠道收集聽眾的反饋信息,有針對性的進行節目的編排,以適應聽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將線上聽眾轉化為線下用戶,將微博、微信等平臺打造得更為個性化,作為對聽眾服務的補充,增加聽眾的粘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