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溫華,鄧斌
年輕人下壁心肌梗死一例
劉溫華,鄧斌
患者男性,20歲,因“反復胸悶半月,加重23小時”于2014-08-23入院,既往無特殊病史,無吸煙飲酒史?;颊咴?-23 9:00 am打完籃球突發胸骨左緣壓榨樣疼痛,并向左肩背部放射,持續數小時不能緩解,伴有全身出汗及雙上肢麻木,當地醫院急診,查心電圖提示:Ⅱ、Ⅲ、aVF、V7~9導聯ST段抬高0.3~0.6 mV,Ⅰ、aVL導聯壓低0.3~0.5 mV(圖1),血壓 85/5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診斷急性冠狀動脈(冠脈)綜合征?心肌炎?予以擴冠、抗凝及營養支持等治療后無明顯好轉,遂于當日來我院急診。血液分析、生化全套檢查示:白細胞 15.99×109/L、中性粒細胞 81.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664 U/L,肌鈣蛋白I(CTnI)3 ng/ml。心電圖示:Ⅱ、Ⅲ、aVF、V7~9導聯可見病理性Q波,ST段無明顯抬高。查體未見明顯異常。入院后行冠脈造影示:冠脈成右優勢型。右冠脈近中段見管狀偏心狹窄,病變較長(約28 mm),最嚴重處約60%,病變遠端見血栓影,管腔血流通暢,余冠脈未見異常。心肌梗死溶栓治療臨床試驗(TIMI)血流Ⅲ級(圖2)。因患者入院后已無再發胸痛,結合患者病變情況故未處理狹窄病變。術后多次復查心肌酶呈進行性下降過程,8-25彩色超聲心動圖示:左心房增大(38 mm),室壁運動節段性異常,二尖瓣關閉不全(輕度),左心室收縮功能減低(42%)。8-29復查:CTnI 17.913 ng/ml、CK-MB 12 U/L;住院期間查甲功五項、凝血四項、感染四項、B型利鈉肽、血管炎三項、血液免疫五項、抗ENA抗體譜(可提取性核抗原)、血清蛋白電泳、血清免疫固定電泳、血漿磷脂酶A2均未見異常。追問患者既往病史,父母親訴患者曾于6個月大小左右出現過發熱多天,口腔及咽部黏膜有充血,手足出疹,主要在軀干部,斑丘疹,呈多形紅斑樣,當時住院治療(具體診治不詳)。

圖1 患者心電圖

圖2 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圖
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其可引起全身多系統受累,其中以冠脈損害最為嚴重,川崎病冠脈病變是指冠脈炎癥性改變,可導致其解剖形態異常,包括冠脈擴張、冠脈瘤、冠脈狹窄和閉塞等。Szuki等從4 562 例川崎病中篩選出 1 392例做冠脈造影,395例有病變,其中62例冠脈分支呈節段性狹窄占6.37%,主要是右冠脈,其次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
該患者為青年男性,無危險因素,具有典型心肌缺血癥狀,心肌壞死標記物進行性升高,心電圖變化典型,冠脈造影檢查提示梗死血管為右冠脈,住院期間查冠脈造影以及感染四項、C反應蛋白、血管炎三項、血液免疫五項、抗ENA抗體譜,排除原發性的冠脈粥樣硬化、繼發性的貧血、心律失常等原因以及手術原因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結合患者兒時較為典型的川崎病癥狀特征,考慮患者心肌梗死的原因最有可能為原發性的川崎病導致的冠脈局限性的偏心狹窄,由誘因引起急性血栓導致冠脈阻塞。
目前全球通用的心肌梗死定義并未涉及到川崎病冠脈血管所導致的心肌梗死,而該病例則可以一定程度上補充心肌梗死的又一病因,使得心肌梗死的定義更為完整和正確。
2014-10-21)
(編輯: 漆利萍)
510000 廣東省廣州市,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 心內科
劉溫華 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為心血管臨床 Email: 781516608@qq.com 通訊作者:鄧斌 Email: dengbinwell@qq.com
R54
A
1000-3614(2015)03-02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