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彤
近年來,互聯網像點石成金的魔杖一般,不管“加”上什么,都會發生神奇的變化——“加”商品,變成了淘寶、京東;“加”貨幣,變成了支付寶、余額寶;“加”手機,變成了微信、視頻通話;“加”出租車,變成了滴滴打車、快的打車……很多人把它跟電的發明相提并論,并將互聯網時代稱之為“一次新的工業革命”。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在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今天,在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互聯網+”作為國家戰略,必然為我國經濟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社會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互聯網+”時代來臨
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量提到互聯網,并突出互聯網在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重要地位,由此,“互聯網+”戰略上升到國家層面。
四個月之后的7月4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大力拓展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的廣度和深度,到2018年,互聯網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協同互動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這份《意見》被譽為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a、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在中國,“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當時,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提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什么呢?其實是代表了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在2013年年底的騰訊WE大會上,馬化騰再次系統地闡述了對互聯網與傳統產業關系的看法:“+”是指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他表示,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已經不敢輕視互聯網,“互聯網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部分,就像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一樣,與各行各業之間并不是替代關系,而是提升關系”。
通俗地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這相當于給傳統行業加一雙“互聯網”的翅膀,從而助飛傳統行業。如今,我們從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到足不出戶就能購物、定票、轉賬結算、學習等等,衣食住行各個領域的需求都能得到方便快捷的滿足,這就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諸多便利。
“互聯網+”助力傳統行業轉型升級
說起“互聯網+”,人們往往會想到電子商務、電子支付、在線教育、在線旅游、車聯網、移動醫療、云平臺等。從過去幾年的發展來看,“互聯網+”在民生、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領域產生了很多“1+1>2”的效益,“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助力提升已經成為現實——
在通信領域,“互聯網+通信”有了即時通信,現在幾乎人人都在用即時通信App進行語音、文字甚至視頻交流;
在交通領域,“互聯網+交通”使得滴滴打車、快的打車成為出租車行業的熱點,攜程網、去哪兒網、鐵道部12306網等已經實現航空、鐵路的網上便捷購票,百度地圖、高德地圖成為出行者導航的首選;
在金融領域,“互聯網+金融”衍生出很多普通用戶觸手可及的理財投資產品,如余額寶、理財通、P2P、眾籌等,為大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財選擇;
在醫療領域,“互聯網+醫療”使得患者不僅能從移動醫療數據端監測自身健康數據、做好事前防范,還能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掛號、詢診、購買、支付,節約時間和經濟成本,提升事中體驗,并能依靠互聯網在事后與醫生溝通;
在教育領域,“互聯網+教育”不僅使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上課,還打破了國內外地域限制,連接全球優質教育資源,為三、四線城市及偏遠農村的學生提供新的選擇;
……
如今,“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農業互聯網正在從電子商務等網絡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帶來新的機遇;工業互聯網也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用戶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產品的研發中。總之,“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不僅意味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演進的新形態,也意味著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所面臨的新機遇,它正推動著中國經濟走上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互聯網+”≠互聯網說了算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式話題。當前,全球互聯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漸提升。然而,盡管“互聯網+”后面可以是“x”,但這并不代表互聯網已經成為無所不能的金鑰匙,更不意味著“互聯網+”就是互聯網說了算。
在“互聯網+”的模式下,互聯網是改造者而不是主導者。以互聯網交通為例,“互聯網+交通”的未來不是互聯網說了算,互聯網交通的主導者和規則制定方依然是交通行業,互聯網負責將新的技術和應用引入其中,用互聯網特有的創新思維推動交通行業的變革,使其更適應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同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也都是如此。無論互聯網與誰相加,雙方都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關系。
作為一種新興力量,互聯網正在給傳統行業帶來沖擊。有觀點認為,互聯網會蠶食傳統行業的市場空間。事實上,“互聯網+”的本質是做加法,而不是做減法。“互聯網+”強調的是增量市場的開拓。以互聯網醫療為例,互聯網力量進入醫療產業,并不會導致醫療行業的萎縮,恰恰相反,借助互聯網技術以及互聯網的創新力量,互聯網醫療將催生一個全新的市場,一些新的產品和應用將出現,給用戶帶來更多的方便和選擇。不過,在將盤子不斷做大的過程中,互聯網將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傳統醫療行業與互聯網需要在合作中找到平衡。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政府在推進信息經濟發展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不過,在“互聯網+”的熱潮下,我們仍然需要多一分冷靜和思考。如何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如何在機制的保障下推動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合作創新,如何避免盲目投資,都是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互聯網+”行動為中國發展提速
國務院于今年7月4日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未來3年以及10年的發展目標,提出包括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等在內的11項重點行動,并就做好保障支撐進行了部署。業內分析人士認為,這一頂層設計將加快推進“互聯網+”的發展,有利于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催生經濟新格局。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平穩度過新舊產業和動能轉換期,需要強勁有力和恒久持續的支撐力量。僅從互聯網經濟本身而言,我國就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理論測算結果表明,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總量達16.2萬億元,同比增長21%,占GDP比重超過26%,已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力量。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信息經濟占GDP比重依然較低,未來增長的空間大、后勁足。
實際上,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我國“互聯網+”行動也必將對經濟社會格局產生巨大的影響。那么,如何確保“互聯網+”行動落實到位?
在一些專家看來,首先必須營造包容有序的監管環境,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逐步破除行業壁壘,放寬融合性產品和服務準入限制,推廣負面清單,擴大市場主體平等進入范圍。其次,政府應推動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優化資源配置,并加強重要領域的引導扶持,避免碎片化發展。最后,互聯網企業和基礎電信企業應致力打造“互聯網+”產業生態圈,傳統行業應依托互聯網在創新模式、商業模式、生產方式、組織機構、人才結構等方面進行深度變革調整,打造新經濟形態下的轉型升級新優勢。
隨著“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中國經濟必將以創新發展為驅動引擎,不斷融入新思維、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快速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生態,創造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輝煌。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