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
摘 要:財務舞弊行為是損害投資者利益的違法行為,由于我國上市公司自身的特點和現有相關法律法規的具體情況,財務舞弊行為在上市公司頻繁發生,本文先對財務舞弊行為進行了闡述,并區分了其和其他不規范會計行為的不同,然后通過分析上市公司發生財務舞弊行為的原因,以及進行常見的上市公司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手段,對如何預防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提出了幾條建議,對以后關于如何預防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進行更深入地研究有一定的意義。
關鍵詞:上市公司;財務舞弊;違法
一、財務舞弊
要想有效預防和處理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問題,首先應當對財務舞弊的概念、以及其與其他會計不規范行為的區別都有清晰和正確的認識,才能進一步深入研究。
1.基本概念
國際上關于財務舞弊的最早定義是出于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概念的大致意思是公司在進行會計活動時制作的財務報告中,人為主觀地故意錯誤上報和遺失漏掉對該公司和企業而言非常重大的事項,也就是進行帶有欺詐性質的財務舞弊。
我國相關領域的學者對財務舞弊有自己的理解,闞京華對財務舞弊的理解是作弊弄假者通過使用欺詐性的財務作假等手段來使得自身得到想要的利益。辛清泉把財務舞弊定義為舞弊者在沒有遵守會計準則的規定下或者是找到會計準則的可以利用的漏洞,對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提供虛假的財務信息,以此來滿足自身的利益。
從上面這些國內外對財務舞弊行為的定義或者理解中能夠看出,財務舞弊是企業的管理者不顧會計準則的要求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主觀蓄意地作假財務信息,目的是為了滿足和實現,甚至擴大自身的經濟利益,這是一種違法行為。
2.財務舞弊和其他不規范會計行為的區別
(1)和會計信息失真的不同之處
會計信息失真是因為在制作財務報告和財務報表的時候,制作人員輸入的會計信息跟輸出的會計信息不吻合,也就是說財務報告中所披示的內容與制作會計信息所依據的憑證不相符。會計信息失真可以涵蓋很多內容,財務舞弊所包括的內容與其相比較而言,相對狹小,也就是說財務舞弊行為只是會計信息的不真實行為中的一部分,會計信息失真還包括盈余管理與會計差錯等行為。以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為依據,可以把會計信息失真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有意失真,另一種是無意失真。其中有意失真行為包括財務舞弊和盈余管理行為;無意失真包括會計差錯與會計制度缺陷。
(2)和盈余管理的不同之處
有上述內容可知,這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是否違背了會計準則。盈余管理是在沒有觸犯會計準則的情況下,公司對公司的財務會計信息根據當時所處的具體情況和自身的特點進行較小程度地調整,目的是盡量擴大自身的利益。盈余管理行為的關鍵之處就是利用會計準則的漏洞,在合法的條件下進行財務信息專門處理,以使公司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因此雖然盈余管理行為也會使得公司的會計信息失去真實性,但是從本質上來說,盈余管理行為是合理合法的,但是財務舞弊行為本身是一種欺詐性的行為,是違法的。
(3)和會計差錯的不同之處
會計差錯指的是對會計信息進行檢查核算的時候,可能在數據的記錄或者數字的計算方面出錯,而導致的會計信息失去其真實性的行為。如果在進行會計信息的核算時出現很嚴重的會計差錯,那將會使得會計信息出現嚴重失真的情況,也會很大程度上損害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隨后就可能錯誤地引導那些使用該會計信息的人員,使他們制定不合適的策略與不正確的決定。會計差錯行為與財務舞弊行為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導致會計信息差錯的行為不是有意的,是無意的,多數是因為會計人員的一時疏忽或者本身其能力有限導致,但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初衷卻是有意的。
二、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問題研究
1.財務舞弊的手段
(1)虛擬構造會計主體
由于某些企業的規模較小而不能滿足上市、獲取銀行貸款的要求,所以這些企業往往在進行會計工作時會虛擬構造會計主體。這些公司想要向銀行貸款,就虛擬構造一些子公司進行投資,并對虛擬的子公司財務信息進行做假,最后通過子公司會計主體騙取銀行貸款。
(2)虛擬造假注冊資本
由于某些公司不能達到國家規定注冊資本的要求,不能建立公司,進行相應的業務經營,因此這些公司往往會虛擬造假注冊資本。目前許多經營代理注冊的中介公司,先給這些注冊資金不夠的公司添加注冊資金,幫助其建立公司,實現相應業務的運營,這個過程中取得相應的中介費用,等公司注冊完成,就會把自己增添的那部分注冊資金抽走。
(3)虛擬資產作假
虛擬資產是公司已經使用的費用或者已經出現的損失。公司為了控制利潤,在進行會計工作時,通過不及時確認、少攤虛擬資產的行為來修飾會計報表。
(4)隱瞞重大事項
上市公司在公司的會計報表中掩蓋重大的事項,沒有在報表的附注中及時披露。上市公司進行這種行為主要是為了掩飾公司的盈利能力不足,業績不好的現象,還為了不讓外界知道自己的流動資金有限,給外界造成一種公司有充足的流動資金的假象,以此來欺騙投資者和他們的投資。
(5)巨額沖銷
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在某個進行會計工作的期間將過去期間應該確認但是沒有確認的損失一起確認,實現公司的利潤在不同的會計工作期間的轉移,以此來調節公司的利潤。當公司連續兩年處于虧損的狀態,為了使公司在第三年由于虧損不至于被停止運營,公司就會采取巨額沖銷的手段來使公司的利潤變為正值。
2.產生財務舞弊行為的原因
(1)業績考核的壓力
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效果一般都是通過績效考核的方法來檢測和體現的。績效考核的主要依據是公司的財務指標,這些指標包括利潤的目標、銷售收入等等[4]。績效考核不單單是對公司的經營業績和效果進行考核,更重要的是通過績效考核可以一定程度上對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人員的能力進行評價與估計,這就使得績效考核的結果直接影響到公司的高級管理層人員的自身利益。公司的這些高級管理人員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常常會利用自己便利的權利把這一期的成本所需要費用延長確認的期限,還有把下一期的盈利直接提前到這一期確認,以此來降低自己管理期間公司經營所需要的成本費用和增加當期的盈利狀況,提高自己的業績。
(2)公司治理存在缺陷
現代公司采用的是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模式和代理的關系,這就為公司的管理者提供了損害公司所有股東的集體利益來滿足甚至擴大自身利益的機會,公司利用這種機會進行財務舞弊行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我國,大部分的上市公司是通過國有企業制度的改變而上市的,這種企業中國家股通常是上市公司最大的股東。國家股由于自身特有的缺陷,在監督公司的財務舞弊的過程中具有很低的效率,而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也很難對公司治理進行真正地監督。法人股股東比較注重公司長期的經營狀況,他們對公司管理者行為的監督欲望相對來說比較強烈,但是由于監督成本較大,所以也就出現了“搭便車”的現象。
(3)財務舞弊行為的集體性
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一般來說是是很多人參與和做出決定的行為。在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被發現時,公司的管理者往往利用財務舞弊行為的集體性進行辯解為自己開脫,推卸自己的責任。財務舞弊行為的集體性為公司的管理者找到了說服自己的理由,是管理者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心理基礎。
3.預防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措施
(1)誠信度列入考核指標
監督管理部門對企業進行的考察不能僅限于從會計信息中提取相關的數據進行評估,還要把誠信度列入其中,這樣就需要加強對誠信度的建設[5]。誠信度是公司在市場上能夠生存的基本,公司要想在市場上經營運行,必須要有誠信,這是市場運行的重要準則,所以加強公司誠信度的建設必須腳踏實地地實行,不能只喊口號。監督管理部門要對包括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在內的市場參與者進行一定的誠信教育,在他們了解到自己身上所承擔的誠信責任,這樣他們才會加強對自身工作的責任感,對其他利益者的責任心,并會對彼此進行監督,這樣就會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中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
(2)完善公司治理機制
上市公司治理機制的缺陷為公司的管理者提供了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機會,完善公司的治理機制,就會減少或消除財務舞弊行為的機會。完善公司的治理機制,明確規定和劃分公司中各個部門的權利和責任,使得各部門具有獨立性和實行自己的權利,還可以進行監督,相互制約,這樣就會使得公司在所有權和經營權相互分離的模式下,有效地防止了內部人員控制的現象發生在我國許多上市公司中內部人員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現象很嚴重,是由于上市公司沒有給與內部人員控制問題足夠多的重視。監督管理部門合理強制性地安排公司的審計,這樣會促使公司改變內部控制機制,降低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可能性。
(3)完善會計準則等相應法律法規
會計準則可以明確地規范和要求會計人員的工作流程和責任,司法可以明確規定進行財務舞弊的行為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并且確實有效的實行。財務舞弊行為在上市公司發生的頻率很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進行財務舞弊行為之后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成本非常小,所以給那些管理者留下了幻想,所以完善會計準則等相應的法律法規非常重要。在我國,法律法規在規范財務舞弊行為方面一貫是注重其在行政方面的責任,而忽略了其在民事方面的責任。建立有效的民事訴訟機制,就會使得投資金額小的人在其利益受到損害時可以方便快捷有效地對那些違法者進行民事訴訟,從小事做起,相關者一點一滴的利益都保護起來,這樣會極大地鼓舞了民眾對自己利益保護的熱情,加強了民事監督,財務舞弊行為才能慢慢地杜絕。
(4)加強財務舞弊行為的道德約束
道德是防止財務舞弊行為的最后一道屏障,也就是企圖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人的良心約束。人在做壞事之前,通常會找一個理由說服自己,也就是為自己做壞事找個借口,這樣就不會受到自己心中道德的譴責,使自己獲得解脫,減少甚至消除自己的罪惡感。平時公司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有關人員的價值觀和道德約束的培養,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降低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可能性。
三、總結
由于來自績效考核等方面的壓力、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公司管理人員自身素質的不過關,使得上市公司的有關人員通過虛擬構造會計主體,虛擬造假注冊資本,虛擬資產作假,隱瞞重大事項和巨額沖銷等手段頻頻進行財務舞弊行為,這嚴重損害了公司外部相關人員的利益,是一種違法行為,通過加強上市公司誠信度的建設,完善公司的治理機制,完善會計準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和加強自我道德約束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財務舞弊行為的發生,但是這些措施還是不能完全解決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問題,值得繼續深入研究。上文通過分析上市公司發生財務舞弊行為的原因,以及進行常見的上市公司進行財務舞弊行為的手段,并針對預防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對以后關于如何預防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問題進行更深入地研究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世忠,陳建明.美國財務舞弊癥結探究[J].會計研究,2002(10):24-32,65.
[2]文顯娟.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識別研究[D].西南大學,2008.
[3]劉斌.上市公司財務舞弊手段及識別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
[4]梁萌.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原因分析[J].對外經貿,2012(07):126-128.
[5]萬東敏.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識別及治理策略研究[D].江蘇科技大學,2012.
[6]崔瑤.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對財務報告舞弊的影響研究[D].河北經貿大學,2015.
[7]姚丁菱.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五要素對公司財務舞弊影響的實證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8]田寧寧.上市公司內部治理結構與財務舞弊關系的實證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4.
[9]潘文釗.上市公司財務舞弊行為研究及對策分析[J].臺灣農業探索,2012(0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