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茉楠
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競技中,已經處于工業化中后期的中國,必須加快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發展目標。制造業由大到強,不僅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更是現實的迫切需要。加快制造強國建設,不僅是時代賦予中國制造業的歷史使命,更是適應中國國情的戰略抉擇。剛剛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為中國實現“變道超車”、重構競爭優勢、加快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和全球價值鏈升級、邁向“制造強國”指明了新的方向。
從產業規模和結構看,制造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貢獻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40%以上。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制造業增長高于國家整體經濟增長水平;在規模發展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在快速升級,主要表現在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品所占的比例持續下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例不斷上升。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5年—2013年,中國制造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左右,201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為2.08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占比約20%,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
如今中國工業在全球競爭中的優勢更多地體現在擁有完整的供應鏈條。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 (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的國家,形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同樣是來自于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目前中國工業競爭力指數在136個國家中排名第七位,制造業凈出口居世界第一位。按照國際標準工業分類,在22個大類中,中國在七個大類中名列第一,鋼鐵、水泥、汽車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超過1/3。2013年中國發電設備產量達1.2億千瓦,約占全球總量的60%;造船完工量達4534萬載重噸,占全球比重的41%;汽車產量達2211.7萬輛,占全球比重的25%;機床產量達95.9萬臺,占全球比重的38%。中國制造業占世界的1/3以上。
然而,中國制造業仍處于“大而不強”的階段,普遍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差、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質量突出等問題,與美、日、德等發達工業國家存在較大差距。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在興起,在這一關鍵歷史期,中國如何實現“變道超車”成為重要命題。
中國30多年的工業化進程令世人矚目,“中國制造”也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不過,正如其他工業化國家發展歷程所經歷的一樣,“中國制造”目前也面臨著比較優勢減弱、生產過剩和轉型升級乏力等困境,以及全球新工業革命浪潮的全新挑戰。
由于中國“人口紅利”的高峰期即將成為過去,中國的勞動力供求關系將進一步逆轉,并帶來工資的進一步上漲。盡管勞動力成本在這些行業中占據的比例相對較低,但中美兩國之間快速收窄的工資差距使其成為中美成本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根據我們的測算,以美元計算的中國工資預計將每年增長15%~20%,超過了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速??紤]到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情況,中國沿海地區與美國部分低成本的州之間曾經存在的巨大的勞動力成本差距,預計到2015年將縮減至目前水平的40%以下。
當然,勞動力成本絕對不是構成制造業成本方程的唯一因素。2010年以來,中國電力成本已飆升了15%。進口動力煤的價格上漲和對高耗能企業優惠稅率的終止,也推高了這些占中國電力消耗74%的行業的發展成本。此外,中國工業用地已不再便宜,事實上,中國工業用地的成本已經大大超過美國。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報告顯示,在沿海城市寧波工業用地的成本為每平方英尺11.15美元,在南京為每平方英尺14.49美元,在上海為每平方英尺17.29美元,在深圳為每平方英尺21美元,全國平均為每平方英尺10.22美元。相比之下,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工業用地,每平方英尺成本只有1.86美元~7.43美元;在美國田納西州和北卡羅萊納州,價格從每平方英尺1.30美元至4.65美元不等。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機構的統計,2000年—2013年,中國工資平均每年增長11.4%。本世紀初,中國工人工資只有墨西哥工人的30.2%,而在2013年,中國工人的月工資已經比墨西哥工人高出50.5%,比越南工人高出168%。
如果說,成本差距因素還只是中長期影響的話,那么決定中美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則是更直接的因素。本世紀以來,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要素和產業價值鏈縱向分工模式的形成和高度細分化,使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并存,由此推動了產業在國家間新一輪轉移。同時,產業鏈出現縱向的高度分工化,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占據研發、品牌銷售渠道等高端環節,而把加工、組裝、制造等相對勞動密集度高的產業環節轉移到像中國這樣的低成本發展中國家。比如,作為“北美后花園”的墨西哥正在通過北美自貿區和自身的后發優勢成為美國新的產業專業基地。
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占全球比重上升到19.8%,但制造業研發投入占世界制造業研發投入的比重不到3%。從整體上看,中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還較低,技術與知識密集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還較弱,工業勞動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較大,工業企業的平均規模還較小,可持續發展能力還較差,許多傳統產業還存在著“貧困化”增長的現象。2008年—2010年,中國的年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為9.9%,經濟增長總量中2/3以上為資本積累的貢獻。中國如此大規模的投資帶來的卻是資本效率的下降。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資本產出率為3.79,到了2000年—2007年已增加到4.25,再到2008年—2009年則上升到4.89,這表明資本的擴大對生產率增長產生了“擠出”效應。
中國制造業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差距。據筆者測算,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的增加值率較低,只相當于美國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國的5.56%。從中間投入的貢獻系數來看,發達國家一個單位價值的中間投入大致可以得到一個單位或更多的新創造價值,而中國只能得到0.56個單位的新創造價值,中外價值創造能力相差巨大。反觀美國,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企業通過縮短工時壓縮用工投入,從而削減勞工成本,勞動生產率得以持續提高。數據顯示,2014年第三季度,美國非農業部門勞動力產出按年率計算環比增加4.2%,勞動生產率按年率計算環比上升2.9%,大大超出預期。
迄今為止,中國制造業的發展趨勢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一般規律基本吻合,同時也表現出追趕國家的一些特點。從已經出現的行業峰值時點來看,中國與國際經驗的吻合度較高。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帶來的國際貿易利益分配失衡等問題,對中國制造業升級提出了諸多挑戰,特別是金融危機之后興起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既是一場數字化革命,更是價值鏈革命?;ヂ摼W、物聯網、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3D打印、新型材料等多點突破和互動融合將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興起,一個后大規模 (post-mass)生產的世界正在來臨,這場革命不僅將影響到“如何制造產品”,還將影響到“在哪里制造產品”,將重新塑造全球產業競爭的格局。美歐等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促進制造業回流,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工業4.0、工業互聯網等對中國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新沖擊。中國制造業面臨著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和發達國家、新興市場國家“前堵后追”的雙重擠壓。
筆者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數據庫的數據計算,2014年,美國研發支出預計將達460億美元,中國在研發領域的支出自1998年起增長了三倍,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從2006年的1.32%,提高至2012年的1.98%,超過歐盟。2013年中國制造業的研發強度遠低于發達國家在2008年—2009年的研發強度。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中國2013年的制造業研發強度只有0.88%,而2009年日本已經達到4%,2008年美國達到3.3%,而德國為2.4%。
不同產業的研發強度在各國也不相同。第一,高技術 (high tech)產業。主要發達國家的高技術制造業研發強度最高,2007年美國達到16.9%,2008年日本為10.5%,而2013年中國為1.75%。第二,中等技術 (medium tech)產業。美國研發強度最高,達到7.5%,英國為5.1%,日本為5.9%。第三,低技術 (low tech)產業。這幾個國家的中低或低技術制造業的研發強度都很低,基本都是低于1%。

圖1 主要發達國家制造業研發強度對比
相比之下,中國高技術企業的研發強度仍顯滯后?!?013年全國科技經費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企業研發 (R&D)經費支出2034.3億元,占規模以上制造業的比重為25.6%;R&D經費投入強度為1.75%,比規模以上制造業平均水平高0.87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的研發強度最高為6.12%。具體到細分行業,研發強度的差距就更為顯著。
(1)汽車制造行業。根據OECD數據庫的數據,法國、日本、德國的汽車制造業研發強度都在4%以上,而中國只有1.12%;中國與其他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較大,日本和德國的研發強度是中國的4倍。(2)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雖然中國交通運輸設備的研發強度在全國各行業中是最高的,但是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差距也較大。美國2007年為9.2%,英國2006年為8.9%,大約是中國的4倍。由于近幾年中國政府加大對高鐵和航天航空的研發投入,這些行業的研發強度增長較快,2013年達到2.18%,要高于日韓的研發強度。(3)機械設備制造業。2007年美國的研發強度達到8.8%,大約是中國的7倍;2008年日本達到6.8%,也是中國的5倍多。2013年中國通用設備的研發強度是1.24%;專用設備是1.48%,相對于其他發達國家,處于最低水平,差距依然較大。(4)電子計算機、通信及其它電子設備產業。中國在電子計算機、通訊及其他電子設備產業的研發強度明顯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08年美國電子計算機、通訊及其他電子設備產業的研發強度為14%~19%,法國在7%~12%之間,其他幾個發達國家也在5%~8%之間,而中國在2013年只有1.51%,中外差距仍是很大。

圖2 中國制造業整體R&D強度偏低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為了尋找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出路,開始重新重視制造業,美國、歐盟、德國、英國等紛紛推出制造業國家戰略。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將重點鎖定在以新一代互聯網、生物技術、新能源、高端制備為代表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展開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競賽,試圖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
此后,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都推出了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和支持本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如美國政府就出臺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美國創新戰略:推動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以及《出口倍增計劃》等諸多法案,提出優先支持高技術清潔能源產業,大力發展生物產業、新一代互聯網產業,振興汽車工業。德國政府正積極推進以“智能工廠”為核心的工業4.0戰略,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日本于2009年4月推出新增長戰略,提出要重點發展環保型汽車、電力汽車和太陽能發電等產業。韓國則在《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中提出,重點發展能源與環境、新興信息技術、生物產業等六大產業,以及太陽能電池、海洋生物燃料、綠色汽車等22個重點方向。
早在2010年,歐盟提出“歐洲2020戰略”,其三大發展重點中的“智能增長”就涵蓋了“再工業化”的主要內容,而在2012年10月發布的《指向增長與經濟復蘇的更強大的歐洲工業》中,就更明確地設定了“再工業化”戰略的目標,即到2020年將工業占歐盟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當時的15.6%提高到20%。在成員國層面,包括法國、英國以及西班牙在內的許多國家紛紛制定了相應的“再工業化”戰略,如英國2011年發表的《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之路》報告中提出了六大優先發展行業,法國于2012年新成立了生產振興部來重振法國工業,西班牙于2011年以“再工業化援助計劃”的方式,由政府出資約4.6億歐元來資助國內的再工業化項目。
從傳統制造業大國日本來看,2009年12月—2012年10月的三年間,日本政府提出了五輪經濟振興對策,強化日本工業的競爭力是這些振興對策的重要內容。安倍政府上臺后,在大肆擴張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同時,也關注制造業的復興。2013年6月日本提出的“日本再興戰略”中,將產業再興戰略作為今后三大重點戰略之一,并提出了緊急結構改革、雇傭制度改革、推進科技創新、實現世界最高水平的IT社會、強化地區競爭力和支持中小企業的六項具體措施。
所謂“制造業服務化”是指在經濟全球化、客戶需求個性化和現代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條件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生產組織方式,是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產業形式。根據麥肯錫發布的調查報告,當前全球500強企業所涉及的51個行業中,有28個屬于服務業;500強企業有56%在從事服務業;而且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存在兩個“70%”的現象,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制造服務業占整個服務業比重的70%。國際制造業跨國巨頭都在推進“制造業服務化”轉型,它們已經向世界宣告了“制造業服務化”時代的到來。
“制造業服務化”也已經成為引領制造業產業升級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制造業走向高級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制造業的生產將從提供傳統產品制造向提供產品與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變,生產、制造與研發、設計、售后的邊界已經越來越模糊。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美國制造業的從業人員中,有34%是在從事服務類的工作,生產性服務業的投入占整個制造業產出的20%~25%。德勤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聯合發布《方圓有度 創新無疆——2014中國裝備制造業服務創新調查》報告,對中國198家裝備制造企業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中國78%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業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業服務收入占總營收比超過20%;就凈利潤而言,81%的企業服務凈利潤貢獻率不足10%,其余企業的服務凈利潤貢獻率基本在10%~20%之間徘徊。
規則與標準之爭是全球未來競爭的核心。全球制造業競爭的方式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技術專利和標準控制已經成為重要的國際競爭工具。發達國家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標準,尤其是關于安全、健康和環保等方面的標準,代表著掌控科技、掌控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來自德國和美國的八家汽車廠商 (奧迪、寶馬、克萊斯勒、戴姆勒、福特、通用、保時捷和大眾)宣布未來將采用統一的充電接口標準,這一新標準將在歐洲和美國范圍內使用。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也已規定,從2017年開始,所有在歐洲銷售的新電動汽車都將采用這個新接口標準。德美八大汽車企業聯盟制定充電標準的目的,不僅僅是將眼睛盯在自己本土市場范圍之內,更主要是希望以聯合的力量,將標準推向全球市場,從而在全球電動汽車產業中占據領先優勢,獲得未來電動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和控制力。
美國政府于2012年推出《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同年12月通用電氣(GE)提出《工業互聯網》戰略。2013年8月中國工信部發布《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 (2013—2018年)》。由此,美國的“工業互聯網”、中國的“兩化深度融合”、德國的“工業4.0”等殊途同歸的工業發展戰略為世人矚目。
2013年底,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布了德國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以加強德國作為技術經濟強國的核心競爭力。“工業4.0”是德國政府2010年正式推出的《高技術戰略2020》十大未來項目之一。所謂“工業4.0”,是相對于18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的“工業1.0”、20世紀初電氣化的“工業2.0”、20世紀70年代信息化的“工業3.0”而言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肮I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物理系統等手段,實現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從本質上講,“工業4.0”是將虛擬網絡-物理系統技術一體化應用于制造業和物流行業,以及在工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物聯網和服務技術。這將對價值創造、商業模式、下游服務和工作組織產生影響。如果說“工業1.0”是機械制造時代,“工業2.0”是電氣化時代,“工業3.0”是自動化時代,那么“工業4.0”是智能制造與服務的時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于制造業而言,“工業4.0”意味著通過將建立全球網絡,把它們的機器、存儲系統和生產設施融入到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 (CPS)中。物聯網和服務使得有可能創建網絡來整合整個制造過程,將多個工廠轉變為一個智能環境?!肮I4.0”將使生產資源 (生產設備、機器人、傳送裝置、倉儲系統和生產設施)形成一個循環網絡,包含相關的計劃與管理系統;作為“工業4.0”的一個核心組成,智能工廠將滲透到公司間的價值網絡中,并最終促使數字世界和現實的結合。
在工業革命和互聯網革命之后,通用電氣公司 (GE)提出了工業互聯網革命 (Industrial Internet Revolution),GE董事長杰夫·伊梅爾特稱,一個開放、全球化的網絡,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工業互聯網推崇的是利用物聯網和軟件定義的設備,來充分開啟工業領域的巨大效益。工業互聯網將整合以下兩大革命性轉變的優勢:其一是工業革命,伴隨著工業革命,出現了無數臺機器、設備、機組和工作站;其二則是更為強大的網絡革命,在其影響之下,計算、信息與通訊系統應運而生并不斷發展。伴隨著這些發展,三種元素逐漸融合,充分體現出工業互聯網的精髓。根據GE預測,在美國,工業互聯網能夠使生產率每年提高1%~1.5%,未來20年它將使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比當前水平提高25%~40%;工業互聯網在此期間會為全球GDP增加10萬億~15萬億美元,相當于再造一個美國經濟。截至目前,GE已推出24種工業互聯網產品,涵蓋石油天然氣平臺監測管理、鐵路機車效率分析等。
與美國工業互聯網和“德國工業4.0”相比,“中國制造2025”更加強調以自動化、智能化的制造業改造升級為切入點,同時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最終完成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中國計劃用30年時間,通過“三步走”戰略,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其中“中國制造2025”對應的第一個十年,是“三步走”的第一步,計劃用十年時間進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方陣。具體目標包括:制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業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一批優勢產業率先實現突破,做大做強;部分戰略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要想為之后兩步奠定好的基礎,可采取以下八項戰略對策:(1)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并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制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制造應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廣智能制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傳感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和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制造裝備等關鍵裝備。(2)提高產品設計能力。(3)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4)強化制造基礎。(5)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的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6)推行綠色制造。(7)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8)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GE同時預測,如果工業互聯網可以把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速提振到1995年IT革命時期的水平,那么在2030年,與不采用“工業4.0”技術相比,全球GDP將增加15萬億美元,亞太地區增加約4.2萬億美元。另據工信部和相關權威機構估計,在未來20年中,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的GDP增量。
中國制造業面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沖擊,以及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前堵后追”的雙重擠壓,必須從實施“制造強國”的舉國戰略,加快中國制造業的技術升級、產業升級和全球價值鏈升級,重塑國家創新系統的創新能力,重構國家競爭優勢。
創新仍然是一國制造業強大的第一驅動力,為加快構建中國制造業的國家創新體系,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科技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的核心、關鍵以及共性技術進行技術攻關,通過創新鏈驅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其次,圍繞傳統優勢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從而帶動整個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升級。
第三,建立創新生態系統,快速、高效地整合產學研資源。中國制造業發展普遍存在主管部門各自為政、產學研之間分散斷層等問題,亟需建立制造業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整合資源,推動全產業鏈協同發展。一是建立多元參與的協同創新聯盟,產學研合作集成研發能力,建立健全聯合創新解決難題的體制機制。二是建立“研發服務于應用”的制造業創新生態體系,產學研共同投資面向市場的關鍵制造技術,清除先進制造工藝快速、高效商業化的體制障礙。三是建立基礎設施共享機制,加快技術轉移的激勵機制建設,防止出現人為的技術壁壘和行業壟斷,快速推動制造業的產業規?;l展。
“中國制造2025”作為中國制造業未來十年的頂層規劃和路線圖,基本思路是借助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結合,改變中國制造業的現狀,令中國到2025年躋身于現代工業強國之列,成為中國的強國戰略。
根據中國工程院在規劃《中國制造2025》時對世界主要國家制造業發展的調研,按照規模發展、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和持續發展四項一級指標,以及18項二級指標構成的制造強國評價指標體系,計算出制造強國綜合指數,把這些國家劃分成三個方隊。第一方隊是制造業居于全球絕對領先地位的美國,第二方隊是德國和日本,第三方隊有英國、法國、韓國、中國等。中國制造業目前的狀況是發展不平衡,處在還沒有總體完成“工業2.0”(大規模制造機械化)和“工業3.0”(工業自動化)、就需要面對“工業4.0”(工業自動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形勢。因此,中國工業制造的發展,不像西方發達國家走的是“工業2.0”“工業3.0”,進而“工業4.0”的串行發展,而應該是“工業2.0”“工業3.0”和“工業4.0”并行發展的道路,這就需要注意“高低結合”,不去犯“去低端工業化”的錯誤,即全民追求高端而全盤放棄低端制造業。具體實施路線包括:
1.加強頂層設計,對關鍵共性技術領域進行技術攻關。先進制造業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更是新工業革命時期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先導力量。中國需要從國家層面進行戰略部署,加強頂層設計,對關鍵共性技術領域進行技術攻關。一是制定中國先進制造業總體規劃并設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加強組織協調,積聚優勢力量和科技資源,推動形成支持制造業技術創新的合力。二是制定關鍵共性技術發展路線圖,大力推動3D打印、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應用等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三是加快實施“工業強基專項行動”,提升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發展水平,通過重點領域突破來提升中國工業基礎能力。
2.加快推進制造業“兩化 (工業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進制造業智能化。在未來20年里,中國要努力將信息產業的重心由互聯網內容及服務轉到物聯網及其智能聯動上來。因此,建議將“智能聯動”作為中國未來20年兩化融合的戰略支點。為此要高度重視大數據產業開發,前瞻布局核心智能制造技術。推動兩化深度融合,提振信息消費需求。加快實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專項行動計劃 (2013—2018年)》,推動智能制造生產模式的集成應用,發展網絡制造新型生產方式。鼓勵智能終端產品的創新發展,增強電子基礎產業的創新能力,提升軟件業的支撐水平,豐富信息消費內容。
3.制造強國戰略的核心是布局高端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必須高度重視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加快推進重點行業的結構調整。當前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基礎堅實,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蛟龍”載人深潛器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制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因此,積極推動裝備制造業“走出去戰略”。以中國高鐵為例,可通過異地投資、兼并重組、合資合作等資本運營手段,實現由產品輸出到產品、技術、資本、服務輸出的轉變。建議政府主導成立包括設計、施工、整車、關鍵部件、運營等相關單位在內的聯合體,發揮中國高鐵行業的整體優勢,形成國際級產業力量,以及從設備出口到系統標準輸出的轉換。
4.堅持標準先行,把制訂智能制造標準化作為智能制造的優先領域。把握智能制造的發展特點和規律,整合中國國內標準化資源,借鑒“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以及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和工業互聯網標準建設的工作思路和組織方式,加快智能制造標準化體系建設。比如,加快制定智能制造標準化路線圖,盡早啟動優先急需領域標準化的制訂工作,建設和推廣企業兩化融合管理體系。
當前,“制造業服務化”是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全球價值鏈當中的主要增值點,也是提升價值鏈控制力的焦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雙輪驅動”,通過“服務”和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提升制造業的附加價值。以知識密集型為特點的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指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還包括為推進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轉變而提供的增值服務。這就需要以完善的市場環境為“制造業服務化”轉型保駕護航,因為“制造業服務化”的順利推進需要完善的市場環境為其保駕護航。面向制造業生產過程和產品的新技術研發、物流、技術支持、信息咨詢、金融租賃和保險等服務,需要完備的知識產權法規、健全的社會誠信體系、嚴格的監管體系作為保障。
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全球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智能設備和生產手段在未來必將廣泛替代傳統的生產方式。當前,中國在智能測控、數控機床、機器人、新型傳感器、3D打印等領域已經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但總體看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仍然是以簡單的擴大再生產為主要途徑,因此,通過智能產品、技術、裝備和理念來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的任務是艱巨而迫切的。建議從國家層面啟動實施智能制造專項工程,加強技術攻關,開展應用示范,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一是重點突破智能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系統集成、設計、制造等核心技術研究。二是開展數字工廠應用示范。在全國范圍內分行業分區域地選取示范企業,給予支持,建設數字制造的示范工廠,發揮“種子作用”。三是推動制造業的大數據應用。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先導,鼓勵企業應用大數據技術來提升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產品營銷及服務環節的智能決策水平和經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