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張宇輝,代表中國心力衰竭注冊登記協作組
心力衰竭研究
多中心、前瞻性中國心力衰竭注冊登記研究
——病因、臨床特點和治療情況初步分析
張健,張宇輝,代表中國心力衰竭注冊登記協作組
目的:了解中國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病因、臨床特點和治療情況。
方法:根據地域及經濟分布前瞻性入選因心衰住院的患者。通過電子病例報告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學信息、心衰病因、臨床特點和治療情況。
結果:自2012-01至2014-12共有國內88家醫院提供8 516例心衰患者數據進行分析,患者平均年齡66歲,54.5%為男性,大部分患者為美國紐約心臟協會心功能Ⅲ~Ⅳ級,占84.7%(6 777/7 997)。心衰患者中冠心病占49.4% (4 207/8 516)、高血壓占54.6%(4 649/8 516),慢性腎臟病占29.7%(2 109/7 102),左心室射血分數<40%的患者占37.5%(2 478/6 608)。感染(45.9%,3 909/8 516)、勞累或應激反應(26.0%,2 214/8 516)及心肌缺血(23.1%,1 967/8 516)是引起心衰加重的主要誘因。住院期間靜脈利尿劑的應用率為72.4%(6 165/8 516),出院后口服袢利尿劑應用率為67.2%(5 722/8 516),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應用率為30.1%(2 563/8 516),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應用率為24.6%(2 095/8 516)?;颊咦≡簳r間的中位數為11天,住院死亡率為5.3%(451/8516)。
結論:中國心衰注冊登記研究比較全面地介紹了當前中國住院心衰患者的臨床特征。目前中國心衰患者的藥物治療與指南指導的藥物治療之間仍存在差距,需進一步加強對患者及臨床醫師的教育。
心力衰竭;病例特點;治療
(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 2015,30:413.)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種心臟疾病的終末期階段。在美國年齡大于40歲人群心衰的終生發病率可以達到20%[1],心衰住院患者1個月內全因再入院率為25%[2],這些均給社會及個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我國關于心衰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分析要追溯到10余年前[3,4],近年雖然已有部分醫院針對自身所在省市進行心衰患者的病例特征分析[5],但這并不能代表中國整體心衰患者的狀況。本研究為多中心、前瞻性、大樣本注冊研究,收集自2012年以來在全國各醫療中心因心衰住院患者的資料。為了盡早了解這些患者的臨床特點,我們首先對2012年~2014年所收集的數據進行初步分析。
中國心衰患者注冊登記研究(China-HF)是正在進行的一項前瞻性、多中心、國內最大規模的住院心衰患者登記研究。結合中國統計年鑒根據地域、經濟狀況在全國選擇多個具有代表性的醫療中心,自2012-01啟動到2014-12截止,國內已有88家醫院對患者進行了資料的收集(其中東北8家,華北27家,華東18家,華南7家,華中5家,西北15家,西南8家)。
研究對象:從各中心入選以心衰為主要原因住院的患者,包括住院前未明確診斷為心衰的新發心衰以及既往有明確慢性心衰病史、本次心衰癥狀突然加重的急性失代償性心衰,心衰診斷參照我國心衰指南[6]。具體入選標準:年齡>18歲,入院時有心衰的臨床癥狀或體征,如:呼吸困難、運動耐力明顯下降和(或)肺部啰音、水腫等癥狀,結合查體、超聲心動圖及胸片,由主治醫師診斷為心衰的患者。非心衰入院但住院期間出現上述心衰癥狀的患者亦納入研究。
研究方法:收集患者入院及出院時的臨床資料,記錄患者的既往史、心衰誘因、癥狀、體征、人口學特點、實驗室檢查、輔助檢查、藥物應用、住院期間事件發生以及醫療費用?;颊咝乃ズ喜Y根據出院診斷判定,患者超聲心動圖以急診或住院期間第1次檢查結果為準?;颊叱鲈汉?,由醫師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填寫電子病例報告表并提交到監察員界面,經監察員審核后提交到數據中心,入選變量的定義參照國際標準[7]。患者住院死亡定義為住院期間發生的死亡及終末期放棄治療回家后發生的死亡,不包括轉院后發生事件的患者。

患者基本情況(表1):截止2014-12-31,88家醫院共有8 516例心衰患者的資料提交到數據中心。
急性心衰加重的誘因:各種常見的可導致心衰發生或加重的誘因所占百分比見圖1。結果顯示,感染是促使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誘因,其次為勞累過度或應激反應(指因情緒激動、飽食及外傷等原因)及心肌缺血,有25.9%的患者存在2種或2種以上心衰誘因。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因感染(83.2%)而誘發心衰。此外,心肌缺血(30.1%)是引起新發心衰的主要原因,而在高血壓引起的心衰中有74.5%為新發心衰。
藥物應用:患者住院期間及出院后指南推薦的心衰藥物應用比例偏低(表2),患者住院期間靜脈利尿劑的應用率為72.4%,擴血管藥物中硝酸酯類藥物的應用率明顯高于硝普鈉應用率(41.6% vs. 10.6%,P < 0.001)。近半數患者接受靜脈抗生素治療。出院后口服利尿劑的應用率為67.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ARB) 的應用率為54.7%,其中ACEI的比例要高于ARB(30.1% vs. 24.6%,P < 0.001)。
表1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線特征

表1 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基線特征
注:NYHA:紐約心臟協會;-:無或未提供具體數據。1 mmHg=0.133 kPa
?

圖1 急性心力衰竭發作的各種誘因所占比率(n=8516)

表2 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間靜脈用藥及出院帶藥情況(n=8516)
China-HF作為中國目前最大規模的多中心、前瞻性心力衰竭注冊登記研究,為我國心衰防治研究提供了當前最為詳細的臨床數據,隨著樣本量的逐漸擴大,它將更全面地反映中國住院心衰患者的病例特點。在此之前日本的ATTEND研究[8]、美國的ADHERE研究[9]以及歐洲的EHFSⅡ研究[10]先后對住院急性心衰患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我們將本研究與以上研究進行比較分析。
本研究發現,中國心衰患者的年齡要低于歐美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平均年齡均>70歲),這可能與我國心衰危險因素控制較差、診斷不及時或心衰患者藥物應用對指南依從性不佳而導致過早發病有關。入院時超聲心動圖結果提示,超過一半因心衰而入院的患者無收縮功能受損或收縮功能輕微障礙,這要求我們需更加注重射血分數保留心衰患者的診斷及治療。各國心衰患者的合并癥比例均有所不同,慢性腎臟?。?9.7%)作為我國第3位心衰合并癥,它的發病率與國內一項單中心研究極為接近(29.6%)[11],與ADHERE研究相當(30%)[9],明顯高于EHFSⅡ研究(16.8%)[10]。風濕性心臟病及退行性瓣膜性心臟病是我國瓣膜性心臟病的主要表現形式,其中風濕性心臟病在住院心衰患者的比例(8.5%)與2003年所報道的比例(8.9%)[4]近似,而在發達國家因為風濕性心臟病很少,幾乎沒有作為心衰合并癥被報道。由于我國心衰患者高血壓比例低于發達國家,加上飲食習慣等因素影響,住院心衰患者平均血壓明顯低于發達國家[國外各研究報道的收縮壓平均值均大于140 mmHg(1 mmHg=0.133 kPa)]。本研究還首次從流行病學角度報道了低鈉血癥在我國住院心衰患者的比例為14.8%(表1),所以低鈉血癥作為影響心衰患者預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應當引起臨床醫師的廣泛關注??紤]到中國國情的特殊性,我們將終末期放棄治療、回家后死亡的患者包括在住院死亡(1.6%)內,以免影響判斷患者病情的進展及預后。據此,我國住院心衰患者死亡率為5.3%,低于ATTEND研究(7.7%)[8],高于ADHERE研究(3.8%)[9],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入院患者病情嚴重程度不同或相關疾病進展有關,因為我國心衰患者住院天數低于ATTEND研究(中位數21 d)[8],高于ADHERE研究(中位數4.3 d)[9]。
在我國感染是心衰加重的主要原因(45.9%),而EHFSⅡ[10]研究中急性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是促使心衰加重的主要原因,這可能與該組人群冠心病危險因素多(高血壓62.5%,糖尿病32.8%)及心房顫動比例(39.0%)高有關,而感染誘因只占17.6%。我國心衰患者感染比例高,一方面可能與患者生活條件差有關,另一方面不能排除臨床醫師對感染的判別部分失當,因為本研究住院心衰患者靜脈抗生素的使用率達44.4%,這一比例明顯高于發達國家。藥物應用方面,患者入院前指南推薦的心衰藥物應用率明顯偏低,因此分析心衰發作誘因時藥物減量或停用的患者只顯示為8.4%,但這很可能是因為大部分患者沒有接受心衰藥物治療或有效的治療指導。心衰伴心房顫動患者所發生的腦卒中有82.0%為心原性[12],但我國心衰患者出院時華法林的應用率為8.5%,這明顯低于心衰患者心房顫動的患病率(29.1%),所以我們需要加強心衰伴房顫患者預防卒中的管理。此外,利尿劑在住院心衰患者的使用率偏低也是臨床醫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總之,China-HF研究對我國住院心衰患者的人口學特點、心衰合并癥、發作誘因、藥物應用及治療費用等方面做了全新的介紹,為了解當前中國心衰患者的臨床特點提供了有力的循證醫學證據。由于國情不同,我國住院心衰患者與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患者在年齡、血壓、合并癥、發病誘因及藥物治療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心衰藥物在我國心衰患者的使用率偏低,因此需進一步加強對患者及臨床醫師的指導和教育。
中國心力衰竭注冊登記協作醫院及負責人(按單位貢獻前50名排序):
包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楊曉敏),浙江省立同德醫院 (謝培怡),山西盂縣人民醫院 (郭東雙),浙江省麗水市中心醫院 (韋鐵民),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張宇輝),蘭州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 (余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 (鄔真力,高迎春),沈陽軍區總醫院 (韓秀敏),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 (張雪蓮),甘肅天水市人民醫院 (問素生),石家莊長城中西醫結合醫院 (張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院 (劉俊明),廣西自治區人民醫院 (劉伶),云南省楚雄州永仁縣人民醫院 (蘇美蘭),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伍衛),湖北省洪湖市中醫醫院 (曹勤),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艾力曼·馬合木提),秦皇島市第二醫院 (鄧俊國),湖南省人民醫院 (郭瑩),齊齊哈爾第一機床廠醫院 (王玉萍),溫州醫學院附屬義烏醫院(龔鴻霞),第三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王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院 (姜述斌),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 (梁茜),湖南長沙市第三醫院 (程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 (張鳳茹),大慶油田總醫院 (王麗娜),甘肅省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李應東),青海省心腦血管病醫院 (邊惠萍),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楊志明),上海市東方醫院 (范慧敏),北京市西城區廣外醫院 (王海龍),邯鄲市第一人民醫院 (信栓力),北京中關村醫院 (潘明康),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陳維),淮北市人民醫院 (唐楊章),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為民),北京海淀醫院 (宋麗萍),云南大理醫學院附屬醫院 (吳新華),北京水利醫院 (田建輝),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南京明基醫院 (布艾加爾·哈斯木),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徐慶科),邯鄲市中醫院 (趙自冰),蘭州軍區蘭州總醫院 (張衛澤),北京四季青醫院 (張兆國),青島市立醫院(趙新聞),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 (劉斌),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崔煒),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 (馬愛英,崔英華),西藏日喀則江孜縣人民醫院 (普片)
(衷心感謝為這項研究辛勤工作的所有研究人員)
[1] Djousse L, Driver JA, Gaziano JM. Relation between modifiable lifestyle factors and lifetime risk of heart failure. JAMA, 2009, 302: 394-400.
[2] Krumholz HM, Merrill AR, Schone EM, et al. Patterns of hospital performance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eart failure 30-day mortality and readmission.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 2009, 2: 407-413.
[3] 顧東風, 黃廣勇, 何江, 等. 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 中華心血管病學雜志, 2003, 31: 3-6.
[4] 張玉英, 范維琥. 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學及診治現狀. 中國循環雜志, 2004, 19: 74-76.
[5] 于勝波, 趙慶彥, 崔紅營, 等. 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患者藥物治療情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2012, 33: 229-233.
[6]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學雜志, 2010, 3: 195-208.
[7] Radford MJ, Arnold JM, Bennett SJ, et al. ACC/AHA key data elements and definitions for measuring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Data Standards (Writing Committee to Develop Heart Failure Clinical Data Standards). Circulation, 2005, 112: 1888-1916.
[8] Sato N, Kajimoto K, Asai K, et al.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syndromes (ATTEND) registry.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rationale, design, and preliminary data. Am Heart J, 2010, 159: 949-955.
[9] Adams KF Jr, Fonarow GC, Emerman CL,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outcomes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rationale, design, and preliminary observations from the first 100 000 cases in the 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National Registry(ADHERE). Am Heart J, 2005, 149: 209-216.
[10] Nieminen MS, Brutsaert D, Dickstein K, et al. EuroHeart Failure Survey II (EHFS II): a survey on hospitalized acute heart failure patients: description of population. Eur Heart J, 2006, 27: 2725-2736.
[11] 沈潔, 張琪, 孔祥縈, 等. 利用慢性腎臟病流行病學合作研究公式(CKD-EPI)對住院心力衰竭合并腎功能不全患者的應用分析. 中國循環雜志, 2013, 28: 293-296.
[12] Vemmos K, Ntaios G, Savvari P, et al. Stroke aetiology and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acute stroke: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Eur J Heart Fail, 2012, 14, 211-218.
China Heart Failure Registry Study——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for Preliminary Analysis on Et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in Heart Failure Patients
ZHANG Jian, ZHANG Yu-hui On behalf of China heart failure registry.
Heart Failure Center,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and Fu Wai Hospital, CAMS and PUMC, Beijing (100037), China
Objective: China Heart Failure Registry Study (China-HF) is aimed to understand the et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of in-hospital heart failure (HF) patients in China.Methods: Based on geographic region and economic condition, we prospectively recruited the in-hospital patients with primarily diagnosed HF, and th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et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treatment condition were collected by electronic case report form in all patients.Results: A total of 8516 HF patients from 88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between 2012-01 and 2014-12 were analyzed. The average age of patients was at 66 years with 54.5% male. There were 6777/7997 (84.7%) patients with NYHA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 at III-IV, 4207/8516 (49.4%)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4649 (54.6%) with hypertension, 2109/7102 (29.7%)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and 2478/6608 (37.5%) with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 < 40%. The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3909/8516 (45.9%) and exertion or stress 2214 (26.0%) and myocardial ischemia 1967 (23.1%) were the major cause of HF worsening. There were 6165/8516 (72.4%) patients treated by intravenous diuretic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after discharge, 5722 (67.2%) patients received oral loop diuretics, 2563 (30.1%) received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2095 (24.6%) received angiotensin II receptor antagonist. The median length of in-hospital stay was 11 days and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5.3% (451/8516).Conclusion: China-HF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sight of clinical features for the in-hospital HF patients in China. There is still a gap for medications between our current condition and the guideline, it is important to educate both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in clinical practice.
Heart failure; Case features; Treatment
2015-04-20)
(編輯:寧田海)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心力衰竭項目(2011BA111B02)
100037 北京市,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心血管病醫院 心力衰竭中心 心血管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
張健 主任醫師 博士 主要從事心力衰竭的診治工作 Email:fwzhangjian62@126.com 通訊作者:張健
R54
A
1000-3614(2015)05-0413-04
10.3969/j.issn.1000-3614.2015.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