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憲權,盧友志,陳南雄,李維健,郭雨桐,袁愛群,黃增尉,韋冬萍,唐雅芳
(1.中信大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2.廣西民族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 化學與生物轉化過程新技術重點試驗室,廣西 南寧 530006)
目前,我國對低品位軟錳礦的回收利用存在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差等問題[1]。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從還原工藝和錳鹽電解兩方面考慮。傳統的兩礦法[2]能耗大、渣量大且難處理、污染環境;近幾年,以廢糖蜜為還原劑的濕法還原工藝[3]因具有資源再利用率高、錳浸出率高等優點而被工業化,但電解所得的硫酸錳溶液中陽極板嚴重腐蝕,大大增加生產成本[4];停留在試驗室規模的SO2、硫酸亞鐵、木屑等濕法還原工藝存在副反應多或酸耗量大等問題[5-8]:因此,探求一種反應機制清晰、氧化產物明確、經濟效益好的還原工藝十分重要。目前,錳鹽的電解主要是以硫酸錳溶液作為電解液,由于錳和氫競爭析出,通常需加入二氧化硒添加劑來提高錳浸出率,但二氧化硒有劇毒,會對生產帶來安全隱患。以氯化錳溶液為電解液電解錳,電解溫度低,電流效率高,產品晶型更適合于電池用電解二氧化錳[9]。
試驗以價格便宜、結構最簡單的有機酸——甲酸作為還原劑,考察其在鹽酸介質中還原浸出低品位軟錳礦的工藝條件,旨在為錳資源的合理利用及高品質錳產品的研究開發提供新思路。
試驗所用低品位軟錳礦礦石粉取自廣西大新錳礦,礦石粉中全錳、全鐵及三氧化二鋁的質量分數分別為20%、9.82%和8.23%。
試驗用試劑包括:甲酸、硫酸、鹽酸,均為分析純;鐵、鋁標準溶液,國家鋼鐵材料測試中心;甲酸標準產品,阿拉丁公司。
分析儀器包括美國熱電公司的ICAP-6300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AES),美國Agilent Technology公司的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
取10.0g未過篩礦石粉和一定濃度的鹽酸溶液置于250mL三口燒瓶中,機械攪拌,水浴加熱至所需溫度后加入甲酸,反應一段時間后過濾。濾液取樣定容分析。濾液中錳質量濃度按硫酸亞鐵銨滴定法檢測,鐵和鋁質量濃度采用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檢測。金屬浸出率計算公式為

式中:m0—浸出液中元素的質量,g;m1—礦石粉中元素的質量,g。
溶液中有機物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2.1.1 鹽酸濃度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在反應溫度為90℃、液固體積質量比為10∶1、甲酸用量為3mL,反應時間為1h條件下,鹽酸濃度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隨鹽酸濃度增大,鐵浸出率顯著升高,由24.06%升高到62.82%;鹽酸濃度由0.1mol/L增大到0.15mol/L時,錳浸出率由70.54%迅速升高到84.75%,之后,變化不大;鋁浸出率隨鹽酸濃度增大緩慢升高,由17.79%升高到25.82%。綜合考慮,確定適宜的鹽酸濃度為0.3mol/L。

圖1 鹽酸濃度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2.1.2 甲酸用量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在鹽酸濃度為0.3mol/L、液固體積質量比為10∶1、反應溫度為90℃、反應時間為1h條件下,甲酸用量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甲酸用量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從圖2看出,隨甲酸用量增大,錳、鐵、鋁浸出率均變化不大。綜合考慮,甲酸用量確定為3mL。
2.1.3 液固體積質量比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在鹽酸濃度為0.3mol/L、甲酸用量為3 mL、溫度為90℃、反應時間為1h條件下,液固體積質量比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3所示。可以看出:隨液固體積質量比由4∶1增大到8∶1,錳、鐵浸出率提高明顯,鋁浸出率變化不大。這可能是因為在合適的攪拌條件下,液固體積質量比增大有利于物料之間的混合,但液固體積質量比過大,會導致還原劑濃度降低,不利于反應進行。綜合考慮,確定適宜的液固體積質量比為10∶1。

圖3 液固體積質量比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2.1.4 反應溫度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在鹽酸濃度為0.3mol/L、甲酸用量為3 mL、液固體積質量比為10∶1、反應時間為1h條件下,反應溫度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反應溫度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從圖4看出:隨反應溫度升高,錳、鐵、鋁浸出率均顯著提高;60℃后,錳浸出率增速放緩;鐵浸出率在反應溫度高于50℃后保持穩定升高;鋁浸出率增幅相對較小,但總體上也有所升高;反應溫度達90℃時,鐵浸出率達62.82%,錳浸出率增大幅度相對變小。考慮到后續工作中的處理負荷,反應溫度不宜再升高,實際應用中,以90℃較為適宜。
2.1.5 反應時間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在鹽酸濃度為0.3mol/L、甲酸用量為3 mL、液固體積質量比為10∶1、反應溫度為90℃條件下,反應時間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試驗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反應時間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
從圖5看出,反應時間對錳、鐵、鋁浸出率影響均不大。這可能是由于還原劑甲酸為液體,在攪拌條件下,能迅速與錳礦石粉混合并發生反應。綜合考慮,確定反應時間以2.5h為宜。
為探討各因素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主次順序和最優反應條件,根據單因素試驗結果,擬定5因素4水平正交試驗方案。試驗條件及結果見表1。可以看出:5因素對錳浸出率的影響順序依次為鹽酸濃度、液固體積質量比、甲酸用量、反應溫度、反應時間;最優反應條件為:甲酸用量4 mL,鹽酸濃度0.3mol/L,反應時間2.5h,反應溫度90℃,液固體積質量比10∶1。結合各因素對錳、鐵、鋁浸出率的影響及生產成本的控制,將最優反應條件調整為:甲酸用量3mL,反應時間2h,液固體積質量比8∶1,鹽酸濃度和反應溫度保持不變。按照該條件進行平行驗證試驗,結果錳浸出率為93.4%,鐵、鋁浸出率分別為65.86%和27.54%。鐵浸出率雖然相對較高,但電解液中鐵的除雜工藝已比較成熟,不會對后續的氯化錳溶液電解產生太大干擾。

表1 試驗條件及結果
錳礦石粉中,錳的存在形式可能為 Mn2+、Mn2O3和 MnO2,鐵主要以Fe2O3形式存在,鋁以Al2O3形式存在,在以鹽酸為介質、甲酸為還原劑條件下,可能發生的反應為:

有還原劑存在時,Mn2O3轉化路徑可能為Mn2O3→Mn3O4→MnO。顯然,錳元素在鹽酸溶液中最終以 Mn2+形式存在[10]。
為驗證反應(1)能否完全反應,即甲酸是否被徹底氧化為CO2和H2O,分別對甲酸為理論量1 mL和過量3mL時,還原軟錳礦的過濾液取樣,采用HPLC測定其中有機物,同時參考白酒中甲醇的檢測方法[11],對浸出液中甲醇和甲醛進行定性檢測。甲醛測定時不加高錳酸鉀和磷酸。結果表明:甲酸為理論量時,浸出液中甲酸殘余量很少;即使過量條件下,浸出液中殘留的甲酸量也不大,且未見其他有機物;而定性試驗中,溶液亦不含甲醛和甲醇。由此可知,甲酸還原氧化錳的反應進行的比較完全,氧化產物只有CO2和H2O,未產生副產物。

表2 HPLC檢測結果
甲酸在鹽酸溶液中還原浸出低品位氧化錳是可行的,反應進行的較完全,無副產物產生。正交試驗結果表明:各因素對錳浸出率的影響順序為鹽酸濃度>液固體積質量比>甲酸用量>反應溫度>反應時間;最優反應條件為:鹽酸濃度0.3 mol/L,甲酸用量3mL,液固體積質量比8∶1,反應溫度90℃,反應時間2h。最優條件下,錳、鐵、鋁浸出率分別為93.4%、65.86%和27.54%。
[1]徐昱,王建平,吳景榮,等.我國錳資源存在的問題及可持續開發對策[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3,33(3):111-115.
[2]賀周初,彭愛國,鄭賢福,等.兩礦法浸出低品位軟錳礦的工藝研究[J].中國錳業,2004,22(2):35-37.
[3]Lasheen T A,El-Hazek M N,Helal A S,et al.Recovery of Manganese Using Molasses as Reductant in Nitric Acid Solution[J].Int J Miner.Process,2009,92(3):109-114.
[4]孟丹.去除還原軟錳礦的廢糖蜜中氯離子的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3.
[5]粟海鋒,黎克純,文衍宣,等.硫酸-糖蜜酒精廢液浸出錳礦的工藝研究[J].高校化學工程學報,2008,22(5):779-784.
[6]Sun W Y,Su S J,Wang Q Y,et al.Lab-scale Circulation Process of Electrolytic Manganese Production With Lowgrade Pyrolusite Leaching by SO2[J].Hydrometallurgy,2013,133:118-125.
[7]Das S C,Sahoo P K,Rao P K.Extraction of Manganese From Low Grade Manganese Ores by FeSO4Leaching[J].Hydrometallurgy,1982,8(1):35-47.
[8] Hariprasad D,Dash B,Ghosh M K et al.Leaching of Manganese Ores Using Sawdust as A Reductant[J].Minerals Engineering,2007,20(14):1293-1295.
[9]尹文新,韓躍新,劉瑤,等.用鈦釕陽極從氯化錳溶液電解二氧化錳的研究[J].東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8(6):855-858.
[10]趙鵬飛.低品位氧化錳礦制備電解錳過程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11]陳堅.淺談對《GB10345.1-89白酒試驗方法總則》中甲醇試驗方法的認識[J].計量與測試技術,2005,32(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