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璐瑩
摘 要:教學評價作為新課標背景下一項重要的教學活動,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需要,對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教學中,圍繞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評價,是實施有效性教學、適應現代教育發展需要的關鍵一環。立足于新課標教學實際,提出了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評價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評價策略
所謂教學評價,它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當我們對學生進行教學后,可以通過教學評價來判斷教學的有效性。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和教改的進一步深化,如何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運用教學評價的策略來進行更有效的教學,是我作為一名專任的品德與社會教師必須認真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
一、預設教學目標,注重目標生成
在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之前,教師應該預設教學目標,然后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來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教師進行目標的設定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應根據實際隨時調整,并且每次評價都應該有所得,不能隨意偏離目標。
記得曾經聽過一堂關于拾金不昧的誠信主題品德社會課,當時有一個提問的環節,老師給學生做出這樣的評價:
老師提問:請你簡要地說一說你曾經碰到過或者知道的助人為樂的事。
其中一個學生就舉起手來:“老師,我有一次在學校里撿到了一臺蘋果手機,我猜是老師忘記拿,放在洗手間的外面,我就把他交給了班主任老師。”
教師問道:“哦?這么貴重的物品,你為什么不留下呢?”
學生回答:“我爸媽都是用蘋果手機,家里好多了,拿回去也沒什么用啊。”
老師緊接著評價到:“看來你真是個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呀,老師在你的身上看到了誠實的品質。”
從上述師生對話中不難看出,教師的評價出了問題,評判既不準確,又偏離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小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欠佳,不準確的評價不但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而且給學生造成了誤導。教師在進行教學評價時,要注意評價必須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過程。而在整個評價過程中,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是有差別的,比如,對誠實守信的認識、對尊師重道的認識、對文明禮貌的認識等等,不同學生的看法有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靈活掌握評價標準,在每次進行教學評價之后,都要讓學生學有所得,評有收獲,使學生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體驗和進步。
二、打破教師主體,面向全體學生
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應該打破教師為主體的局面,面向全體學生來進行全方位的評價,同時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參與,讓孩子和諧地成長在社會、家庭和學校之中,多注意家校聯系和社會融入。
比如,我在教學《健康生活每一天》一文時,為培養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我讓學生展示各自的興趣愛好,我設計了這樣的題目:請班上每位學生都說出自己的一種愛好。這時,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愛唱歌,有的愛畫畫,有的愛打乒乓球,有的愛彈琴,有的愛看動畫片,有的愛上網……
面對同學們不同的回答,我針對每一個學生的愛好,分別予以肯定的評價:“你的歌聲真動聽,給大家帶來美的享受……”“你的畫畫得很棒,希望將來做一個小畫家。”“打乒乓球是一種很好的體育活動,可以鍛煉身體,更好地學習和工作。”……同時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愛好。但是,同學們在發展愛好的同時,要注意全面發展,還要注意摒棄一些不良嗜好,把自己鍛煉成為社會需要的全能型人才。激勵性和全方位的語言引導,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
又如,在《生活中處處有規則》《生活中不能沒有他們》《愛護集體榮譽》和《鄰里之間》等課程內容的教學評價中,教師注重結合家庭和社會進行全體性評價,這樣就能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認知。
三、轉變應試觀念,開展多元評價
品德與社會課程本就是一個開放性的課程,對這門學科進行合理的教學評價,應該采用較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應試固然是評價的常用手段之一,但絕不是必須的,更不是評價的全部。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更為豐富的評價活動,把評價結果和學生日常表現相結合,和期末測試相結合,或者和學生問卷相結合,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形式上,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1)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活動。開學初可以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個發展性評價檔案袋,經過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的學習,用文字或表格的形式來描述自己這段時間以來的成長,例如,有了哪些優點,克服了哪些缺點,取得了哪些進步和榮譽等。同時,檔案袋里還可以裝入一學期或一學年以來的品德與社會學科學習成果,如,手抄報、調查報告、幻燈片打印稿等。期末的時候,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每個人的檔案袋進行小組評價和教師打分,作為平時的學習成績。最后與期末量化成績相結合,從而得出該名學生真實的教學評價。(2)定期進行家校聯系,可以是開家長會或通過電話、網絡等工具來收集家長的評語。教師也可以制作一個量化的表格,分發給家長,讓家長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學習和表現情況給予一定的分值評價供教師參考。(3)在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上堅持每月舉行一次辯論活動,讓學生圍繞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某一課題深入地開展討論。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比,計入到平時成績中。(4)進行恰當的語言評價。在用語言評價時,教師應該注意語言藝術。例如,在評價性格比較外向并善于發言的學生時,我是這樣評價的:“你真是一個可愛的孩子,老師從你的發言中感受到你的活力,也了解了你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老師很欣賞你!”對于看問題比較愛鉆牛角尖的學生,我是這樣評價的:“你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很棒啊,但是你要能從更多的角度再想想這個問題,可能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收獲哦!”教師不僅要學會在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善于運用評價語言,而且這些評價的語言要針對學生的特點,注意不要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盡量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和積極性。
四、堅持評價創新,注重評價效果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創新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教學評價也應該與創新相結合,注重評價的效果。實施品德與社會的評價目的是樹立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激勵學生不斷進步,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所以,教學評價要注重創新,要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帶動學生進行適當的研究性學習。
例如,在講授《我學會了尊重》一課內容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發現一些諸如公交車上面對弱小無人讓座,有的人不講禮貌、舉止粗野,有的人拜金主義嚴重,為了一己私利,做出損害他人利益的缺德之事,等,這些與主題相悖的現象,會給部分學生帶來迷茫,教師要允許學生正視這種迷茫,通過正面事例引導等方式,創新性地引導學生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要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帶著問題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從而提升認知水平。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中,教師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明確教學目標,運用恰當的教學評價策略,重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方式的多樣化,才能提高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質量,保護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君麗.發展性教學評價技術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2]張文.高玉柏.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的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0(10).
[3]周建平.重構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1(12).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