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萍
摘 要:無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還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滿足人民群眾教育多元化的需求,都強烈地呼喚著學校開展特色創建。也就是在辦學方面有自己的理念,有自己的思路,有獨特的舉措,為全校師生所認同,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而一直以來,對學生影響最大、最長遠的不是某一門學科,某一種知識,而是學校的文化,一種經過多年校園生活逐漸形成的學習態度、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更有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唯有建設特色、成就特色,才能更充分地展示學校自身的存在價值,并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關鍵詞:特色;創建;學校文化;建設特色;成就特色
我們創建特色學校,從短期行為上看,是為了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師生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知名度;從長期行為上看,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有利于處在其中的學生的個性形成、職業定向和未來生活,并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全面進步。質樸無華的楊石路小學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師生品如紅梅、志若巖石、琢石成器、人盡其才。有句話說得好:“教學生六年(小學),想學生六十年,想國家六百年。”
海涅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課題?!蹦敲?,當“特色學校建設”成為“彷徨”后的“吶喊”時,我們自然要問,如何創建特色學校?應該選擇怎樣的特色文化作為突破口?
一、天機云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特色理念文化的選擇要“突破”
1.分清形勢,理順思路。
穿越歷史的煙云,觸摸現實的血脈。作為一所年輕的學校,楊石路小學的校舍、師資在石坪橋地區曾一度領先,隨著形勢的發展,這種優勢已逐漸被淹沒,謝家灣小學的騰飛、楊家坪小學的崛起、石坪橋小學的擴建,使學校在社會影響力及辦學規模方面都無法與四周的學校相比,在吸引生源上硬件設施更無能與兄弟學校所抗衡,這無疑給楊石路小學辦學帶來重重危機,周邊學校的強勢吸引……造成學校發展走入低谷,陷入困境。因此,學校不能再寄希望于尋求那種一成不變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常規模式,必須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于是我們提出了“發揮優勢,揚長避短;科學決策,找準關鍵;大膽實驗,定向發展”的發展思路。要針對一個問題、一個方面、一個領域,不拘形式、不限方法、不畏困難、不怕失敗地進行實驗,勿求轟轟烈烈,但求精致專一,那就是走以融紅巖精神為特色的內涵發展之路,把學校辦鮮、辦活。
2.反復論證,精準定位。
縱觀楊石路小學辦學25年發展歷程,校園蘊涵了濃烈的紅巖文化氣息。學校各任校長都把紅巖文化教育作為學校辦學特色,努力將紅巖文化教育滲透于學校各個領域?,F在學校已初步形成《紅巖校園》校本課程內容和《綜合開發紅巖精神校本課程的研究》市級科研課題成果,同時也在紅巖校園特色文化方面做了“紅巖人物的書畫長廊,班級紅巖園地、紅巖宣傳標識圖案等”硬軟件的建設工作?;谝陨显?,經多方論證決定:楊石路小學以紅巖文化教育為突破口,引領學校發展,打造學校特色,創新學校教育思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我們根據學校發展歷史確定了“讓夢想照亮未來”的辦學理念,以及“琢石成器、人盡其才”的校訓等理念文化。學校以校園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增強教職工的凝聚力,實現紅巖文化對學生成長、成才和終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不斷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
二、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特色建構策略要“務實”
學校進行紅巖文化的教育,不僅要有思想意識方面的教育內容與形式,更要落實到磊落、堅強、樸真、踏實、團結、向上等具體的紅巖行為教育內容與形式上。為此,學校通過幾年實驗研究,初步構建了紅巖德育工作思想教育的操作體系。
我們根據教育的系統性原則和認知規律,緊緊抓住了“四條主線”和“六個環節”:“四條主線”,就是在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形成以“課堂教育主線、德育教育主線、自我教育主線、社會教育主線”為主的德育網絡。使紅巖精神教育在全員、全程、全方位得到體現?!傲鶄€環節”,就是根據知、情、意、行相統一的認知規律,以“聽、看、講、唱、做、樹”為環節,逐步深入紅巖精神文化教育。具體做法是:為了保證紅巖精神文化教育能扎根于學生的思想,落實到行動之中,我們抓住六種有效途徑,分層次進行鞏固。
1.以“聽、看”為手段,憑借紅巖資源,領悟紅巖精神,如:(1)通過社區教育,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紅巖精神。(2)通過紅巖烈屬、脫險志士的精彩報告,體會紅巖精神。(3)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形式,認識紅巖精神。不斷強化感知,讓紅巖精神入腦。
2.以“講、唱”為載體,激發情感,讓紅巖精神入情。
3.以“做、樹”為導向,樹立典型、以點帶面、規范行為,讓紅巖精神入行。
通過特色文化浸潤,讓紅色巖石“磊落、堅強、樸真、踏實、團結、向上”等精神滲透在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在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微笑中,成為楊石小學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素養,事實證明,效果是顯著的。
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特色文化開展要“整合強化”
整合強化就是在鞏固特色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由點到面,逐步擴展,分類推進,以特色文化帶動其他工作,以其他工作促進特色優化,使局部特色發展為學校整體的個性風貌。學校處處、事事、時時都在“走自己的路”,各方面逐步表現出獨特而穩定的個性特色。
1.紅巖文化與校園環境的整合,強化特色文化的熏陶
我校依托特色教育挖掘紅巖文化內涵,增強學校文化底蘊,努力將藝術靈感、人文精神融注于學校的文化建設中,進一步彰顯學校特色。
(1)學校設計出有形象性和可識性的校徽:主色為大紅色,代表國旗、黨旗、團旗、隊旗的色調,形狀為飄舞的紅綢,象征著忠誠、奮斗、勝利;同時飄舞向上的紅綢又代表楊石路英文及拼音大寫的第一個字母,并寓意著楊石路小學全校師生團結一致、生機勃勃、奮發向上、勇于攀登、不斷創新的精神。
(2)設立主題雕塑:紅巖樸實而簡潔的紅色巖石,進行適當的打磨和造型,即可形成主題雕塑,成為學校精神的總綱領,是學校精氣神的總載體。采用校訓作為雕塑上的中心文字,形成楊石路所獨有的紅巖精神載體,賦予其一種楊石路的生命,展現楊石路小學師生的風貌和張力。
(3)文采流溢碑石痕:在教學樓四周的花帶里,不打破現在的園景設計現狀,添加文化碑石,形成文化碑林。此處設計基本保留原有景物,但在此基礎上的綠化帶中添加文化碑石,文化碑石設計為高矮不一的矩形,采用統一的基座,上面以不同的字體鐫刻紅巖名篇。校園里有機放置“踏實”等詞語的條石、方石、鵝卵石……走進楊石路小學,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紅巖文化氛圍。
(4)班級布置體現“巖石”的元素:班內開辟石文化角,擺放有關石的資料、圖片、供學生欣賞美石,陳列學生自己制作的石藝作品等;黑板板開設石文化專欄,如“品石、賞石”“樂在石屋”“漫步石林”……彰顯班級特色。
總之,校內整體布局簡潔干練,擁有一種樸實的環境,以此來烘托巖石磊落樸實的精神,讓全校師生切身體會樸實并逐步學會樸實,養成踏實的作風。通過紅巖文化與校園環境的整合,一起引申出學校里里外外的文化育人景觀,一起融匯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育人氛圍,一起交響著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共同成長進步的生命大合唱。
2.紅巖文化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強化特色教育科研
(1)學科教學,滲透紅巖文化。引導教師走向學科綜合,有機整合學科中與巖石相關的教學內容,有機滲透巖石文化教學:品德、班隊課注重紅色精神、巖石精神內涵和外延的延伸;語文綜合課開展尋訪石的歷史、了解石的用途活動,通過烈士詩歌朗誦賽、“艱苦奮斗是否過時”辯論賽,培養學生高尚的紅巖文學素養;美術課開展畫石、在石頭上作畫;科學綜合實踐讓學生接觸石頭,開展石的科普活動;勞技課引導學生進行石藝制作和實踐操作活動,通過學科滲透,讓學生了解了一些巖石的相關知識,掌握一些石制品的制作技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精神,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實現紅巖文化的校園建設。
(2)我們用動態生成的觀點,完善與補充《紅巖校園》校本教材,力求全面體現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以學生終身發展的“三求(求真、求善、求新)三愛(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為主題,重新調整校本教材的編寫體系,將紅巖精神教育內容細化為認知與行為兩大結構板塊,貼近師生的學習和生活,使校本教材的使用為學校紅巖校園文化的孕育添翼。
3.紅巖文化與系列活動滲透,強化特色教育理念
學校紅巖文化建設關鍵是要“落地”,扎實開展系列特色活動,是防止學校紅巖文化建設“空飄”、實現紅巖文化“落地”的有效手段。為拓展“紅巖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積極投身到紅巖文化研究之中,我們以石為引領,狠抓德育活動、實踐探究和表彰激勵,使我校的紅巖文化特色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
(1)德育活動,彰顯紅巖文化
①以校訓“琢石成器、人盡其才”作為學校精神的核心,積極開展讀石、悟石、與石對話活動,開展“我是快樂小石頭”演講比賽,讓楊石娃們體驗石的偉大,感悟石的精神,以“磊落、堅強、樸真、踏實”等精神激勵自己,做一個光明磊落,坦蕩踏實的楊石娃。
②把石文化實踐活動與班隊活動、節日活動以及學校的傳統活動結合起來,開展“奉獻愛心、楊石娃在行動”“生態楊石、人人有責”“楊石娃與平安同行”等主題活動;開展文明、衛生、紀律、大課間活動、路隊、用餐“楊石娃爭星”活動,引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切實提高了德育實效。
(2)實踐探究,拓展紅巖文化
①開展巖石文化興趣活動。成立彩繪、篆刻、石藝制作等勞科技興趣小組,由學生自主選擇參與。興趣小組成員在指導老師的引導下,正在那里精心地設計盆景、凈心地篆刻圖章、舒心地涂抹色彩,活動得多么投入、多么快樂呀!看,經過同學們勞動,原本平淡無奇的鵝卵石變成了可愛的草莓、金魚、蟬、兔子等彩繪作品,栩栩如生;精美篆刻文字和圖案、小巧精致假山盆景得到了大家的嘖嘖稱贊。大大提高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②開展巖石文化課題研究。成立少年巖石文化研究院,聘請有專長的教師為研究院導師,研究院院長、院士全部由學生擔任。小院士們熱心于查找資料、調查訪問,他們確定了一些小課題開展研究活動,有的尋訪石的歷史,有的探索石的成因,有的了解石的種類和石的用途,有的調查巖石的種類及特征,有的開展“石與健康”的調查……小院士通過開展研究活動,豐富了科學知識,培養了合作精神、科學精神和交往能力。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我校的紅巖文化特色無論內隱抑或外顯,已經潛移默化并實實在在地于學生的個體發展中打上烙印。正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特色建設步伐要“堅定”
特色學校是“慢熱的”,無法朝夕見功、一蹴而就,而必須經年累月、集腋成裘。任何“速效”的方法也都必定是“即溶”的,無法鞏固和持久。因此,我們要用實際行動詮釋持之以恒,用最“綠色”“天然”的方法來踐行特色。相信我校特色學校創建這一列“開往春天的地鐵”在“一路前行一路歌”之后定能“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由此,我們的特色就會澈如水晶而通體透明,純如山泉而纖塵不染,素如百合而芬芳暗藏,美如天堂而拾級可上……
校領導一班人如是說:學紅巖文化,也學做人,紅巖文化教育,應當為孩子的生命發展奠基;紅巖文化教育,更為教師的發展提供平臺;紅巖文化教育,還為學校的前景注入新的活力。這就是我們紅巖文化特色教育的全部理念。在紅巖文化特色建設之路上,我校師生留下了一串串汗涔涔的足跡、傳誦著一段段值得記憶的故事……正道是:紅色春風化雨來,志若巖石盡其才!
參考文獻:
[1]龔學增.民族精神教育讀本[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發行部,2003-05.
[2]陳全,何蜀.紅巖春秋[M].紅巖春秋雜志社,2010.
[3]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沈小峰.自組織的哲學[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
[5]彭俊海.關于推進學校辦學特色建設的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09).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