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珊珊
數學概念是構成數學知識的基礎,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小學生的認識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特征,對這種抽象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要重視數學概念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對概念本質的體驗和豐富內涵的理解。下面以《認識周長》教學為例,談談如何讓學生經歷概念形成過程。
在小學階段,周長的概念是通過定義式的表達方式描述的:“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周長概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詞語“一周”,對這個詞語的理解不應該是簡單地告訴學生,而是應該讓學生真真實實地感受到,水到渠成地說出來。本課教學伊始,讓學生在不同的圖形上表達對一周的認識,就是將學生的已有經驗作為教學的起點。
片段一:一周的教學
由教師用剪刀剪動物頭像導入:
師:老師想把這個動物頭像剪下來,我該怎樣剪呢?(沿著頭像的邊剪)教師剪到一半時停下,問:剪下來了嗎?(沒有,還要繼續)那要剪到哪兒就好了?(要剪一圈;剪到開始的地方)
師:你知道一圈在數學上叫什么嗎?(一周)
再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指出花壇、籃球場等實物圖的一周;“描一描”,描出圖形邊線的一周;“演一演”,課件動態演示各種實物的一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一周的含義。
概念形成還要依靠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說“一圈”,教師就從“一圈”入手,學生非常容易就能想象出圖形一周的模樣,描畫圖形的周長也就輕松完成。
師:同學們,其實你們剛才在紙上描的,在屏幕上指的,都是這些平面圖形的一周邊線。“周”的意思我們已經理解了,那“長”呢?
生:長度。
師:解釋得準確。這個籃球場的周長是指什么呢?
生:就是它一周的長度。
師:這個籃球場一周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板書:一周的長度)
數學概念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如果經驗不充分就會直接產生對概念理解的不全面或不準確。如:將周長混同于“周”,就是對概念的認識模糊,不明白周長是平面圖形的一個量化指標。
片段二:封閉圖形的教學
1.展示學生描畫下的圖形作品
■
2.分類
師:請學生獨立思考,將它們分分類,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分?
生:我是看它們有沒有缺口,分成兩類,(1)(2)(4)圖形有缺口,(3)沒有。
師:你說得有道理,很明顯(1)(2)(4)圖形有缺口,請同學們想一想它們有周長嗎?
生:有,它有邊線。
生:沒有,因為它沒有畫一周,有缺口。
師:你真厲害!是的,這些圖形有缺口就沒法描一周,所以它們也就沒有周長。(3)號有周長嗎?
師:(小結)那像(3)號圖形這樣沒有缺口的圖形,我們就把它叫做封閉圖形,封閉圖形才有周長。(板書:封閉圖形)
概念的形成教學重在“理解概念本質”,教學中把概念教學分兩個步驟來落實,先確認圖形一周的長度叫做它的周長,再補充一個認識封閉圖形的環節,然后完善概念。這樣的教學對概念的建立是逐步形成的,學生對周長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形象的,因此對概念的理解更是深刻的。
數學課程中的概念,是人們在長期數學活動中加以總結的成果。可以說,學生在數學上的發展,是從數學概念開始的。小學生接受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