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琴
摘 要:自任教以來,發現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呈現單調和沉悶的氣氛。很難喚起學生學習和活動的積極性,許多學生都因為學習成績低下導致掉隊,因此,教師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呢?”構建充滿學習積極性和活力的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體系是實施新課程的本質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起好主導作用,徹底改變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并靈活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去,努力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
關鍵詞:活用資源;動起來;激發興趣;課堂教學
當前教學的新理念倡導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每位教師都需要轉變以前的“教書匠”身份,教師要徹底改變做法,改變角色,不再是單純知識的傳授者,而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組織者、支持者。然而在教學活動中做到這一點真正不是容易的一件事,老師是“千呼萬喚”而學生“巋然不動”。那么,如何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呢?要使課堂教學動起來,教師必須先活起來,教師充滿活力,充滿自信地走進課堂,其行為本身就是使課堂活起來的前奏。一堂成功的課,還要求教師全身心投入教學過程中,真正走進教材、走進學生,與學生形成一種心靈的交匯、精神的升華,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一、“活”用笑聲
個別教師上課時,嚴肅有余,活潑不足,課堂教學中“火藥”味太濃。教師緊繃著臉,試圖用嚴厲來鎮住學生。斥責聲、挖苦聲,常出現在課堂中。課堂教學活動在這種情況下是低效或無效的。我們要首先明白,笑聲能舒緩師生間的緊張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和諧的教學氣氛的形成。歡樂課堂觀念是教師必須樹立的,既有教學內容引發的笑聲,又有教學情境設置引發的笑聲,還有教師幽默語言引發的笑聲,更是有學生機敏語言或動作引發的笑聲……這樣有笑聲的課堂,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學生學習參與度更高,所以,在每一堂課中,教師至少要讓學生笑一次。
二、“活”用“度”
教師在課堂中要以全體學生為主,學生主體的參與度:第一,要看學生參與學習的廣度。課堂教學中,并不是教師領著少數“優”生圍著教學“轉”,而是教師要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適合學生特點、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一堂課上得好不好,主要看動手、動口、動腦的學生有多少,是否有被遺忘的“角落”。第二,看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教師要一步步把學生引進主動學習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看學生會不會提出問題,同學之間會不會爭論問題。如果上完一堂課,學生都明白了,可能是教學的假象,也可能是教學沒有深度。
三、“活”用語言
課堂教學語言要求有鮮活度,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提高教學效率。幽默的教學語言,可以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歡聲笑語,也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這樣情感教育得到落實。創造型的教師要做到教學的藝術化,創造性教學是藝術性的教學,教師不是單純的傳聲筒,更不是照相機,把現實復顯出來,而是藝術家、創造者。所以,創造型教師只要掌握了語言的教學藝術,就可以把教學活動安排得有聲有色,并賦予教學以新意和活力,使每一個人的創造性都得以充分發揮,讓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帶來的樂趣。
四、活用“玩”
玩是孩子們的天性,課堂教學中要求注重“玩”的天性,要有利于孩子在“玩”中掌握知識、掌握技能,最重要是——學會學習。“喜歡學習”是學生“動”起來的前提,“思想活躍”是學生“活”起來的核心,“積極主動”是學生“動”起來的外在表現,“相互交流”是溝通個體“動”起來與群體“動”起來的橋梁。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情緒不斷發生變化。學生會因為興趣而產生積極性,但也會因為無興趣而消極。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就必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育家魏書生認為,興趣像柴,可以點燃,也可以搗毀。興趣的柴在每個學生的腦子里存在著,重要的是教師能否點燃。所以,要求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逐步有計劃地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學生求新、好奇與渴望求知和成功的心理,想方設法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力求實效。
總之,要讓課堂活起來,就得讓學生充分“動”起來,這樣才會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教師在課堂中要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自主、多合作、多讀、多說、多寫。這樣的課堂能不活躍嗎?學生能不動嗎?教學質量能不提高嗎?
參考文獻:
[1]唐曉琴.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J].新課程學習:下,2011(02).
[2]白玲粉.對話教學讓課堂動起來[N].甘肅日報,2007-09-06.
[3]董健.優化教學過程推進素質教育[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八:追尋的旋律[C],200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