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宣章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自主探究法是一項有效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讓開放學生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從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意義入手,了解其價值所在,研究出兩套自主探究法在小學高年閱讀教育的模式,并探究出自主探究法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自主探究法
有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生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是思想情緒發展穩定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思想情感的發展。學生能夠理解老師的引導,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意境所在,并隨著老師的思路,引領學生情感的發展,以此來萌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和思考能力。閱讀教育是對學生閱讀習慣、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再由老師引導學生形成自主思考、討論的習慣,讓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習慣,以此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價值
自主探究法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育中將探究作為學生自主進行閱讀的中心,在家長、老師、同學的幫助下,形成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在平時的閱讀教學過程中,同學之間相互協助,相互交流個人閱讀感受,老師負責為學生提供優秀的閱讀作品,并引導學生閱讀思路。這樣能夠讓學生表達出自我的真實想法,所討論的都是學生的自我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倘若出現問題,可以由老師進行糾正,這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有著重大幫助。傳統的教育模式將問題的答案標準化,學生很難表達出個人對問題的不同看法。通過自主閱讀方法能夠讓學生敢于提出個人觀點,開放學生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法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育模式的探究
1.自主學習模式
就當代學生而言,需要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活動中,老師要給充分的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學習,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老師,認知自己、管理自己。采取自由學習模式時,需要做到適當程度,雖然自主學習靠學生自己,但絕對的自主學習還是有很大難度,所以老師需要把握尺度,不能夠完全放任學生自由。
老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手段引導學生,讓學生思維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在課堂上,老師主要起著引導作用,而不再是從前課堂的核心。老師可以通過對學生作業的布置,安排學生利用教學資料、教材光盤以及網絡資料等手段對學習任務進行預習。使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積極活躍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學習過程中和其他同學的差異。
2.讀者反映模式
閱讀是需要理解作者通過文章的表述,想要表達出自己怎樣的感情,而學生在閱讀上往往存在誤區,將思維局限在文本中。對于文學作品的剖析需要上升到作者的思想層面,了解到作者創作的背景,再對文字進行解析。倘若只是從文本上單一解讀,不能夠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只能夠屬于個人理解。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作品通過文字所流出的感情,從作品內容中理解到文章的思想。讀者反映模式告別傳統模式,不再從作者背景出發,由作者背景出發,對文章進行解讀。讀者反映模式是以讀者為中心,單純地從讀者出發,由文章內容及寫作手法來了解到文章的思想,更多的是要求讀者對文章的認知。
三、自主探究法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閱讀作品選取
在當今教育態勢下,應當采取須知教育,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例如,老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先選取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文章《夢想的力量》,從理解程度相對降低的文章開始,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和基本閱讀技巧;在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后,提供深層次的文章,如《白楊》,不僅僅讓學生理解文章表面上贊頌白楊堅韌不拔的特點,還需要學生自主理解文章內在是對邊疆建設者的贊美。讓學生掌握深層理解文章思想的能力,讓學生了解文學博大精深的內涵。
2.閱讀相關規劃
在閱讀教學當中,讓學生的感情融入文章中,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感情基準,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閱讀教育的同時,也應當創建良好的閱讀教學環境,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形成良好的自主閱讀學習風氣。自主閱讀教學需要實行素質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是自主閱讀教學的基礎所在,能夠為自主閱讀教育提供諸多幫助。在全新的閱讀教學形式下,需要配套的教學內容,添加新型教學內容,閱讀教學需要加強學生詞語的儲備量,拓寬學生的閱讀資源,對學生的閱讀教育進行整體規劃。
閱讀教學十分具有魅力,能夠讓學生與文字交流,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對今后語文課程的學習也有很大幫助。了解到自主探究法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加強學生對文章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秀華.新課程實施中語文探究性學習初探[J].寧夏教育,2014(11):53-56.
[2]常玉芬.語文探究性學習策略探討[J].教育革新,2013(05):99-101.
[3]張建萍.淺談構建“自主探究”閱讀教學模式[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09):86-8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