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棟 戴虧秀
(南華大學體育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1)
動機是在目標或對象的引導下,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1],同時也是個體心理和行動一致的一大傾向,是理念實施的組織源頭。當個體同時出現的幾種動機在最終目標上基本相同時,它們將聯合起來而推動個體的行為。強度最大的是主導動機,它對其他動機具有調節作用,主要表現為:凝聚作用、維持作用[2],從而將相關動機的行為鎖定在相關的目標上,阻止個體行為指向其他目標。但是,動機并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時間、環境、個體認知或應激事件等外界條件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認知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學習過程也是由幾種動機共同構筑的綜合體[3],對學習過程起著始動、指向、調控作用。基于這種理論基礎,美國南弗羅里達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M·科勒(John.M.Keller)認為,影響動機的要素主要有四個方面:注意(Attention)、相關(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滿意(Satisfaction),即ARCS動機模型[4]。注意是指通過教學打破學生已有的認知平衡或改變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的學習中來并維持對學習的興趣。關聯是指教學要與學生的知識背景、個人需求和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信心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來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維持對成功的渴望。滿意是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價值,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5]。該模型簡便易行,可操作性強,在國外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有效性已經得到了許多教學實驗的證實。近年來,我國學者也將該模式運用到物理、計算機、生物等教學中進行實證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運用到體育學科的文獻還不多見。該文試圖通過在體育教學中運用ARCS動機模式來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從而提高超重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表1 實驗組實驗前后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2 對照組實驗前后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4 ARCS動機策略和傳統教學相關維度對比分析
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南華大學大一、大二年級自愿參加實驗的學生66人,納入標準24≤BMI≤28,剔除具有先天性心臟病、哮喘、高血壓等疾病的學生。最后選定60名學生作為研究被試,30人為實驗組,其余為對照組。
1.2.1 文獻資料法
以CNKI作為文獻檢索平臺,檢索條件為:主題——“ARCS”并含“動機模式”;模式——“模糊”;時間——2003年-2013年;范圍——全部期刊。最后得到關于ARCS動機模式的相關文獻資料89篇。
1.2.2 專家訪談法
對長沙理工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南華大學、衡陽師范學院等4所高校的7位社會學、心理學專家進行個別面談和電話訪談,了解ARCS動機模型對學生鍛煉行為的作用機制,為論文的論證提供理論依據。
1.2.3 實驗測試法
(1)實驗設計: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統一進行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數據表明二者在身體素質綜合得分上不具備顯著性差異(P>0.05),符合實驗的要求。實驗班在授課方式上采取ARCS動機模式教學,教學內容為籃球、中長跑。在上課時,要求教師通過新奇的語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比如籃球教學中“打球先打腳、贏球靠防守”等語言的講述,在中長跑練習中采用變速跑、帶領跑等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并留下深刻印象。然后將授課內容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和將來事業的發展建立密切聯系,使他們認識到鍛煉能帶來切實利益,從而產生練習的愿望,下一步就是要利用多種方法來樹立自信心,努力做到循序漸進、區別對待,使他們克服自卑的心理,充滿自信,產生“我能行、不比別人差”的主觀感受。最后就是要讓他們體驗到運動的樂趣,達到維持鍛煉行為的目的。對照班按傳統教學方式分散到各班上課。實驗時間為2014年3月至6月。
(2)測量指標:根據《國家大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測試克托萊指數、肺活量、握力、50m、男子1000m(女子800m),克托萊指數、肺活量、握力采用北京泰美泉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體質健康測試儀進行測試,50m、男子1000m(女子800m)跑進行手動計時方式測試。
(3)數據統計:采用spss15.0軟件,對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判定實驗結果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
2.1.1 實驗組實驗前后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1數據分析顯示,采用ARCS動機模式進行教學,實驗組學生的總體健康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克托萊指數下降明顯,瘦體重比例提高,體脂比更為合理;肺活量顯著增加,肺通氣功能得到有效改善;50m及1000m(女子800m)成績提高,說明速度素質、耐力素質都有了顯著增長。和實驗前相比,克托萊指數、肺活量、1000m(女子800m)跑三項指標都呈現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這表明ARCS動機激發策略對提高超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具有很好的效果。握力指標沒有顯著性差異,可能是由于實驗所選擇的項目本身特點所決定的。
2.1.2 對照組實驗前后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由表2我們可以知道,對照組被試的肺活量在實驗前后具有顯著性差異,克托萊指數降低,握力、50m跑、1000m(女子800m)跑成績雖然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還未達到顯著性差異(P>0.05),這提示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未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動機,從而導致練習熱情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
2.1.3 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后體質健康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為超重學生,實驗前各指標經測試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同質性。實驗后我們對所獲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如表3所示:二者在克托萊指數、肺活量、1000m(女子800m)跑三項指標上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說明采用ARCS動機激發策略較傳統教學方式有明顯的優勢。
動機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促進人們進行某項活動的主要內驅力,是想要干某件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維途徑[6]。當個體對某件事情具有強烈動機或需求的時候,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從而更好的完成任務。凱勒的ARCS動機策略準確地抓住了人們的學習心理,以期望價值理論為基礎[7],建立一系列的關聯,調動了主觀能動性,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行為,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建立相關和讓學生體驗快樂是極為重要的,這對學生自覺鍛煉行為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普通大學生來說,他們的身體機能處于最為旺盛的時期,鍛煉動機的維持主要是基于自身興趣和鍛煉過程中體驗到的愉悅感。但對超重學生而言,他們行動遲緩,處于肥胖的邊緣,由于擔心在活動中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而不愿主動參與鍛煉,這將會嚴重影響他們體質健康。運用ARCS動機模型就是要讓他們明白鍛煉行為的重要性,并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重塑自信心,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讓個體去主動參與鍛煉。為期3個月的實驗研究表明,采用ARCS動機策略教學能夠更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練習積極性和自覺性,超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明顯高于傳統體育教學的學生,實驗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以在大學公共體育課程中加以推廣應用。
[1]郭德俊.動機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孟萬金,張沖.如何激發特殊兒童學習動機:ARCS動機模式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7(7):73-75.
[3]莫雷.教育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38-439.
[4]張祖忻.如何將動機原理整合于教學設計過程——談約翰M.凱勒教授的動機系統學說[J].開放教育研究,2003(2):25-27.
[5]孫煜明.動機心理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196-198.
[6]郭德俊,馬慶霞,趙鳳貞,等.《ARCS興趣問卷》的編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3):33-37.
[7]郭希林.國內有關“ARCS動機設計模式”的研究綜述[J].教育教學研究,2007(2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