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武 (浙江海洋學院,浙江舟山316022)
鄉村旅游在我國出現較晚,但發展迅速。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條件下,市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休假制度逐步完善,百姓消費觀念發生改變。都市居民需要遠離喧囂,回歸自然陶冶情操,到鄉村去享受寧靜和愉悅的田園風光。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發展的一種新趨向,已從單一的經濟結構逐漸演變為內容豐富、多元化的旅游形式[1]。
為了解決“三農”問題,1982~1986年和2004~2015年,中央先后出臺過17個“一號文件”,不斷推進農村改革。中央2015年的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聚焦三農,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2-3]。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加大對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4-5]。溫州龍灣區鄉村旅游近些年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龍灣要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還需要面對方方面面的挑戰。
龍灣區人文底蘊深厚,歷史名人薈萃,擁有景色秀麗“溪石皆玉色”的國家3A級景區瑤溪風景區,以幽谷飛瀑、奇巖異洞為景觀特色的天柱風景區,以及歷史悠久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城堡——永昌堡。龍灣區的歷史名人有:宋代狀元趙建大,明嘉靖內閣首輔張璁、明代書法家姜立綱、榜眼禮部尚書王瓚、學者項喬、防倭修建永昌堡的王叔杲、抗倭英雄王德、封疆大吏張天麟,清朝著名學者張振夔,清末愛國外交家王鴻年、一代詞宗夏承燾等。龍灣還擁有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永嘉場鹽文化、寧村七月十五湯和節、龍灣十景頭通、永嘉場龍燈龍船、永強撞歌,湯和信俗、胡公爺班、海城抬閣、拼字龍燈、龍船大旗等獨特的民俗風韻。
龍灣地處東海之濱,飲食文化獨特,一年四季海鮮不斷。先人總結曰:“正月青蛄二月蟹、三月藍胡蝦蛄彈,四月鱭魚蝤蛑虎,五月泥糍配散飯,六月黃魚和朱梅,七月藏魚和水潺,八月鰨鰻強吃鴨,九月鰻魚和河蟹,十月鯔魚并鱸甲,十一月蝤蛑滿肚膏,十二月文蛤和江蟹”。龍灣還是“中國楊梅之鄉”,現有楊梅種植面積1 267 hm2,產值近億元,已經成為龍灣區壯大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綠色銀行”。
龍灣區把旅游業作為拉動需求增長、提高區域發展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性朝陽產業來抓,按照旅游市場的需要,積極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挖掘地方傳統文化,充分利用楊梅節、鄉村美景、民俗風情、農家美食、旅游農莊等旅游資源,整合和開發旅游產品,催生了一批以田間采摘、農家飯菜、田間耕種、垂釣和民俗欣賞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多措并舉,狠抓落實,不斷加快旅游業發展步伐。積極打造“山海龍灣、都市休閑”的旅游品牌,著力構建生態休閑旅游業聚集帶,通過積極推進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旅游工作保持了良好態勢。2013年,全區共接待游客326.0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8.68億元。
雖然龍灣鄉村旅游已越來越受到游客們的歡迎,但知名度還不高。鄉村旅游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以下瓶頸。
2.1 點多雜亂、檔次低、產品原始檔低 由于資金、技術和理念上的弱質性,區內鄉村旅游大都是進行小規模經營,設施也比較簡陋,在產品的開發上往往是簡單模仿周邊旅游產品的形式,缺乏鮮明的個性特征。沒有直接面對游客需求,開發個性化、參與性強的旅游產品。
2.2 淡旺季明顯 采摘果蔬產品過度依托大羅山的楊梅資源,使鄉村旅游市場主要集中在6~7月;濱海灘涂的漁家樂,依托夏季的海產品,每年7~9為旺季,據統計這兩季相關收入占到全年的70%以上,而其他季節則門庭冷落。淡旺季差異分明,沒有充分結合其他旅游資源,通過打造特色,吸引回頭客,以平衡游客的季節差異性。
2.3 鄉村文化底蘊挖掘不足 目前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品相對單一,還沒完全迎合游客對鄉村文化、鄉村農事的體驗需求,只是停留在觀光層面。鄉村旅游參與互動體驗性不強,鄉村的文化、農漁牧特性沒有充分體現,影響了產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回頭率[6]。
2.4 旅游企業責任意識、環保意識不足 生態環境問題沒有得到高度的重視,旅游開發帶來的建設性破壞和經營性污染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與約束。
2.5 土地流轉、政策補貼力度等政策機制上不足 土地流轉困難,政策補貼力度不夠,使得鄉村旅游在經營規模上很難進一步擴大,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高,農業技術進步不足,使龍灣區鄉村旅游效率低下,得不到有效發展。
龍灣區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頭戲在于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尤其應該要把鄉村旅游業作為龍灣區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做好龍灣鄉村旅游文章,要充分挖掘和整合龍灣區地方特色鄉土文化,使鄉村旅游的發展必須融入更多的鄉村人文因素,更要融和新農村建設,增強民眾對綠色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度,促進龍灣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3.1 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扶持龍灣鄉村旅游再開發 龍灣區要把發展鄉村旅游業當作產業支柱來抓。建議成立旅游管理委員會,真正構建“大龍灣、大旅游、大產業”的體制機制。大幅增加旅游發展專項基金,重點支持鄉村旅游區點規劃、景區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旅游產品開發、宣傳促銷等工作。切實做好龍灣鄉村旅游規劃工作。加強市場管理,改進監管方式,完善相關行業標準和運行規則,打造良好的鄉村旅游市場環境和滿意的服務氛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實力,如要加快環大羅山北路與東路的建設、覆蓋龍灣全區域的智慧旅游網絡、增加通景專項公交線路等,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務。
3.2 用好傳統文化底蘊,提升龍灣鄉村旅游形象品牌 精心打造永昌堡古堡文化,努力將其打造為名副其實的東南抗倭第一古城堡,建成浙南地區獨樹一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聚“農家樂”,建成特色的餐飲街區。培育和包裝“農家樂”人文特色,打造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的“純農家”生活為主體的旅游產品。強力打造以重品牌、有特色,集生態、科普、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生態農業鄉村文化觀光園,建設好以雅林、日盛、蓮情谷、十里河水世界為核心的都市濱海鄉村農業圈。強化大羅山(瑤溪、天柱)開發與保護。建設交通內外兩環線,優化美化景區入口,挖掘佛教道教歷史文化、打造登山健身休閑體驗區等功能片區。借助多種媒體積極宣傳。龍灣鄉村旅游要以“山海龍灣、都市休閑”為主題,提升對旅游整體形象的包裝和策劃,多渠道促銷,完善促銷方法與手段。主動積極引導牽頭旅游企業結成戰略聯盟,抱團參展國內幾大重要旅交會,舉辦龍灣特色的旅游節慶活動,如湯和民俗節、楊梅文化節等,以此提升龍灣鄉村旅游的品牌形象。要組織對民間民俗風情文化包括手工藝傳承、故事傳說的搜集整理,挖掘出有價值的鄉村文化資源。
3.3 建設鄉村旅游軟環境,營造輕松愉快的田園氛圍 以優質服務與設施檔次來吸引更多游客,作為鄉村度假旅游的開發,游客看重的是源自心靈對大自然的鄉土情結。從細節入手,提升檔次,各類服務設施空間上要與鄉村環境、設施相融合,提供給旅客的是可以讓旅客睡到自然醒的安靜環境,出門就呼吸到最清新的空氣,吃到最新鮮豐盛可口的美味大餐,提供一個和家人溝通聊天的氛圍。讓游客在最舒服的狀態下跟自己的親人在山間小路,青翠綠竹間游走和發現,徜徉在大自然中做最自在的自己[6]。
3.4 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促進鄉村旅游健康發展 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態價值,開發資源則體現為生產力價值,只有在兩者同時實現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資源環境承載力測評的基礎上,區分不同地域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功能定位,并制定規劃。使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達到共贏效果。制定體現生態價值的生態補償制度。生態資源、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都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旅游價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蕩然無存[7-8]。
龍灣區鄉村旅游的開發只有通過切實傳承生態文明、體現農耕與民俗文化,“以保護為基礎,以民生為根本,以旅游開發為手段”,圍繞解決農民就業、做到農民增收、改善農民生活環境,才能讓龍灣成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美麗鄉村,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龍灣休閑度假。
[1]張海鷹,陳陽.我國鄉村旅游發展問題研究[J].理論觀察,2011(1):53.
[2]吳瓊莉,鄭四謂.國外鄉村旅游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物價,2007(12):58-61.
[3]陳燕飛,蘇勇軍.濱海區域鄉村旅游發展研究--以寧波象山縣為例.現代化農業,2013(11):23.
[4]唐代劍,池靜.中國鄉村旅游研究述評[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28(2):59 -63.
[5]李德明.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互動持續發展模式與對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20(3):84 -87.
[6]昱霖.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問題及對策[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4(3):37.
[7]王云才.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模式[J].旅游學刊,2006,21(4):8.
[8]張建國.浙江鄉村旅游社區參與三種典型模式比較研究[J].鄉村旅游研究,20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