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媛
銀行最重要的就是信譽問題,沒有信用的商業銀行是生存不下去的,商業銀行的每一款金融產品,都是銀行整體信譽與產品信譽相互綁定在一起的,二者都不可缺失。但是與傳統的貸款、儲蓄業務來說,金融產品存在較高的信譽風險。因為金融產品相對自由,杠桿性強的特點,一些監管制度不完善的商業銀行容易出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銀行帶來威脅。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信息技術已經率先走進商業銀行。而金融創新依賴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沒有完善的電子信息系統金融創新工作很難開展。如果商業銀行存在信息系統不完善的情況,或者自身的信息系統存在風險,就會導致商業銀行受到損失。目前,社會發展迅速,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快,這會造成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信息可能存在失密,失真、被盜竊等問題,另一方面,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會也來越高。對于更新的信息技術,業務人員需要快速掌握和熟練應用,否則也會給商業銀行帶來風險。
項目失敗一般是因為以下因素:項目沒有進行科學的可行性論證、技術運用不到位或者技術存在缺陷、對金融市場調研不充分、市場認識不足等。實行金融創新,就一定會伴隨失敗的風險,這是必然定律。
金融創新對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要求十分嚴格,如果沒有完善的內部管理和高效的內部控制制度,很難成功實施金融創新。就目前商業銀行的發展情況來看,一些銀行缺乏監督反饋機制,內部控制不健全、配套政策不完善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僅是銀行的潛在風險,影響銀行的收益,也會阻礙金融創新的實施。銀行過于重視搶占市場,而忽略內部管理建設也是存在問題之一,為銀行帶來嚴重的風險,影響商業銀行的長遠收益。

通常情況下,將同一單位的金融資產、金融產品、金融工具等同質地分成若干等分或不等份,可以將風險分散,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另一種常用的風險分散方法是,通過對金融產品、金融工具、金融方法與金融手段等創新,將同一單位的金融資產分攤到多個金融產品之上,然后再將風險分攤到不同的金融市場或多個金融產品上,從而降低風險。銀行也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配置,將風險分散,將一種較大的風險轉變為多股較小的風險。或者一種風險有多個主體分散承擔,也能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
轉移風險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將某一風險的承擔著,通過創新方式,將風險轉移給另一個承擔著,從而擺脫風險。采用風險轉移是因為一方面原風險承擔者可能無法承受這種風險,必須轉移,另一方面從風險接受者的角度來說因為自身實力強大,能夠不畏懼這種風險,從而追求高收益,所以愿意接受被轉移來的風險。通常采用這種風險轉移方法時,原風險承擔著會給風險接收者一定報酬,或放棄一些權利來獲得無風險或小風險的穩定收益。一般情況下,使用金融創新對風險分散時,常常伴隨著風險轉移,但是與風險分散的情況不同的是,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風險轉移分散,也可以將分線轉移與某一承擔著身上,使風險更集中。
所謂的風險轉化,就是將一種風險轉化為另一種風險,改變原有風險的形態。一般來說,風險來源、風險發生的概率、風險的組合結構、風險期限的長短、風險的承受主體和風險的損失大小等方面是風險構成的幾大要素。而金融創新就是對風險構成要素進行改變,重新組合等方式,將一種量度的風險轉化為另一種量度的風險,從而為銀行的金額機構留出預防風險的余地,提高收益。一般說來,轉化風險屬于廣義上的風險轉移,但是二者還在一定可區別的不同,例如風險轉移著重于風險的空間轉移,即風險的承擔者變了,但風險的形態沒有變化,而轉化風險是作用于風險本身,風險形態、種類、量度變了,但是風險承擔主體沒變。這是二者的區別。
眾所周知,在金融行業風險具有普遍性,所以對風險是無法根本消除的,但是可以通過金融創新將風險轉移或對風險進行轉化,將某一風險承擔者的風險轉移或通過轉化將原有的風險形態消除。但這種消除風險方式只是相對的,風險從根本上并沒有被剔除,而是被轉化了另一種威脅較小的形式。
金融創新一定存在風險,這是必然的,無法改變的。所以商業銀行必須充分認識和提前預料這些風險,并且眼光要放長遠,不能為短期的眼前利益所迷惑,要結合商業銀行長期發展的戰略目標進行金融創新。這就要求銀行的管理人員和決策者樹立風險管理意識,充分進行市場調研,規范金融創新體制,回避風險。同時,商業銀行在營銷過程中,要結合銀行的長遠利益進行取舍,不能貪小利而失大局。最后,商業銀行還要規范體制,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金融創新制度,有步驟,有流程的進行金融創新,從而結合市場和政策方面的影響,進行金融創新。
科學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是風險管理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而風險管理的組織模式又是以商業銀行的業務流程為基礎的。如果我國金融創新不適合業務再造流程,往往就會造成層次多、權力集中的問題發生。同時銀行金融創新要摒棄傳統計劃經濟的不利影響,要面向市場,按照銀行自身的的業務特點圍繞盈利中心進行業務流程的再造,同時,銀行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也應當改進,建立使用當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風險管理模式。銀行的金融創新只有適應業務流程再造,才能實現與業務的緊密結合,從而達到金融創新的目的。
金融創新依賴于信息系統的運用,商業銀行可以利用信息系統可以及時獲取信息,從事實現高效管理,為決策提供便利。但是,商業銀行必須及時升級信息系統,保證信息系統安全,才能達到減小金融創新風險的目的。通常,對風險評估依賴于一手資料的真實與有效,如果資料失真,不僅影響金融創新工作的實施,也會影響商業銀行的其他業務,給銀行帶來巨大損失。所以,商業銀行在保證信息系統完善的情況下,建立預警系統,對資料進行分析評價后,發現的風險問題要及時提出規避措施,從而保障金融創新業務的順利進行,減少銀行的風險威脅,提高銀行的整體利益。
在金融行業中,金融創新與傳統的銀行業務有本質的區別,具有較高的技術性和復雜性,沒有高質量的技術人才是無法完成金融創新工作的。 銀行從事金融創新工作的人員必須重視金融產品的研發管理、交易管理和風險管理,而且要具有熟練的業務能力。所以,銀行必須重視對金融創新的培養。
21世紀發展之最終競爭力是人才的競爭,金融市場也一樣,高素質人才是金融創新發展的基礎,銀行必須堅持自主培養與引進來相結合,培養一支具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豐富經驗的,熟悉國際市場運行規則,了解我國金融市場發展特點的專業人才隊伍,才能提高銀行的競爭力,促進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
金融創新不僅在國內商業銀行廣泛運用,同時也是國際金融發展的潮流。但是金融創新伴隨著金融風險,二者存在一定的辯證關系。商業銀行若想高質量的實施金融創新政策,必須樹立風險管理理念,規范創新制度。雖然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我國商業銀行在探尋金融創新的同時只要注意相應的風險防范,就能規避風險的,獲得較高效益。
[1]汪冬華,黃康,龔樸.我國商業銀行整體風險度量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我國商業銀行財務數據和金融市場公開數據[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3(02) .
[2]高國華,潘英麗.基于動態相關性的我國銀行系統性風險度量研究[J]. 管理評論,2013(01) .
[3]胡賽全,詹正茂,劉霞,李飛.什么決定企業產品創新:外部環境還是核心能力?[J].科學學研究, 2012(12) .
[4]胡晉美.關于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及貸款風險防范的探討[J]. 經濟研究導刊,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