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冠蘭
“思婦屏輝掩,游人燭影長。玉壺初下箭,桐井共安床。色帶長河色,光浮滿月光。靈山有珍甕,仙闕薦君王”。這是唐代詩人李嶠吟詠銀器的五言詩,如長河一樣的顏色,像月光一樣的清輝,是仙境皇家之物,將銀器之美描繪得淋漓盡致。
我們常把“金銀財寶”并稱,尤其是金銀,在我國有特殊的含義,它們是錢幣的象征。白銀,作為和黃金并稱的貨幣形式,曾在我國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被采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紋銀三百兩”“碎銀子”,這些俗句詞語都反映了銀子普遍被采用的歷史。
由于是貴重金屬,除了被當成貨幣之外,黃金和白銀還會被做成公府侯門、王公大臣的日常器皿,以顯得身份高貴。于是,黃金便被打造成金器和首飾,白銀也被打造成銀器和銀飾。而白銀遇到有毒物質時會變黑,所以銀器也被當成試毒工具來使用。在古代傳為很神奇的東西,其實用現代科學來講,古代的毒品一般是指砒霜,即三氧化二砷,里面含有大量的硫化物,硫化物遇見銀發生反應,產生黑色的硫化銀,是有科學道理在里面的。
我國打制銀器的歷史相當早。在戰國時期便有青銅器上的錯銀工藝,從現在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在漢代時就已經有銀碗、銀碟了,只不過數量不多。南北朝時也有銀制品出現,尤其是在五胡十六國出現較多。而銀器真正的鼎盛時期其實是在唐代,當時在全國光白銀作坊便有50余處,其中不僅有官辦的官作,還有大量金銀工匠聚集的行作,規模很大。唐代的銀器品種繁多,不僅有杯盤碗碟等居家用品,還有熏爐、熏球等帶有裝飾性質的日常器具,造型大氣、工藝繁復、紋飾精美,看起來雍容華貴,顯示出氣勢磅礴的大唐氣象。這些銀器,有在大唐本土打造的,也有一些屬于西域國家的貢品。歐洲使用金銀器的歷史相當長,工藝也比較成熟,唐代銀器的發展,顯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絲綢和瓷器,運進來金銀器和香料。唐朝時期的中華文化,顯示出極大的自信心,可以容納所有的外來文化和藝術形式,并和中原本土形式加以融合,因而產生許多帶有東西方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后世人只能對著那個時代頂禮膜拜。宋元明清,我國的銀器制作工藝有所發展。清代時,廣州專門向清廷進貢銀器。不過,由于白銀是貴重金屬,發展受到一定限制。